7月1日,电力专家朱小令先生文章《一评:上海外三电厂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及251工程质疑》(原文参见第二条),文章在电力圈内引起极大的关注,截止7月3日文章阅读人次已经超过2.5万。相关阅读:上海外三电厂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及251工程质疑文章刊发后,来自行业内的人士(匿名)对文中问题作出回应,全文如下(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评论 > 正文

【后续】行内人回应“外三电厂质疑”

2015-07-06 08:38 来源:“能源观察”微信 

7月1日,电力专家朱小令先生文章《一评:上海外三电厂“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及“251工程”质疑》(原文参见第二条),文章在电力圈内引起极大的关注,截止7月3日文章阅读人次已经超过2.5万。

相关阅读上海外三电厂“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及“251工程”质疑

文章刊发后,来自行业内的人士(匿名)对文中问题作出回应,全文如下(能源君略有编辑):

我参加过外二建设,对冯总(上海外三总经理冯伟忠)有一些了解,下面我也逐条说一下:

一、否认外三创新,认为是消缺。如果认为外三只是消缺,为什么其他电厂不也消缺试试,难道看到缺陷存在不去改善是对国家利益的保护?我认为创新并不只是重新发明一个新东西,可以包括对已存在问题的完善,一种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知识在新的方向上的应用,而这些恰恰应该在当前我国工业领域得到重视。

创新是提高我国装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这种创新可以包括一些开创性的新发明,但更离不开对现有产品的改进与升级,这一点日本加工制造业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二、至于零能耗脱硫。我认为其原意是新增能耗,利用其他系统的余能进行脱硫的过程,严格来讲表述可能有一些问题,换一个说法可能更好。

三,至于作者对251工程(度电成本25克标煤/千瓦时)需要澄清的问题。火电工程是技术密集型工程,包含各类部件与设备,我们很难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整合世界各方面资源,提高整体集成能力,总比全部依靠进口或保守没有竞争力的低端水平更好。

包括目前广泛采用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内,我们火电机组大多数高温材料一直依靠进口。 251工程的思路是只依靠高参数或是主要依靠工艺流程优化,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工艺流程优化将是我国专家的工作重点,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提高机组性能降低煤耗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如单位千瓦时煤耗再降低20克,每台机组每年可进一步节约标准煤10万吨以上。我国电力装机已经全球第一,提高我国电力装备集成能力,对内、对电力装备出口意义都十分重大。

四、质疑纯凝式小机组。我认为作者是在盲目追求高参数,质疑纯凝式小机组是对低参数蒸汽的再利用。我想问一下作者:超超临界汽轮机为什么还要设中压缸、低压缸,直接一个或几个高压缸不就行了么?

至于说到机组铭牌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只是一个人为管理问题,难道一台百万千瓦的机组,挂了60万千瓦的铭牌,我们就认为他发60万千瓦来发电就是合适的?

五、为什么不可以把锅炉放到汽轮发电机组平台或零米层以下?如果方案如作者所说更好的话。就我所知,节省的那点管道、热控线缆费用远远小于要增加的结构工程成本,同时会大大增加项目风险,否则这种方案早就被采用了。

六、作者说到两台GE的水电机组和来宾B厂的机组干什么?是想说进口设备就是好,我们应该花外汇?我刚好有幸也在来宾B电厂工作过一段时间,两台36万机,1999年投产,造价50多亿,大概相当于2008年的68个亿了吧?法国投资人的盈利模型已写进教材了。

文中还提到:“通过以较少的投资,每台机组供电煤耗率下降5g/kW•h左右并不难。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是系统工程,理顺生产关系,通过优化调度,适当的提高机组负荷率,每台机组供电煤耗率下降3g/kW•h左右,则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我想问一句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去做?

总体来说,衡量一个电厂项目的标准是社会经济效益,建设成本是一个方面,供电煤耗也是一个方面,经济学上一定有衡量标准,上不上这样的项目,我想还是根据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吧。

相关阅读上海外三总经理冯伟忠:挑战现有煤电技术的效率极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