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西部的雪峰山主脉,层峦叠嶂,高峻陡峭,以几座主峰长年积雪而得名,是中原通向大西南的天然屏障。它以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次大战役雪峰山会战的伟大胜利,而载入史册。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这群山起伏、林涛阵阵的闭塞之地,诞生了一座现代化风力发电企业华能湖南清洁能源分公司苏宝顶

首页 > 风电 > 风电工程 > 综合 > 正文

华能湖南苏宝顶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纪实

2015-07-02 16:50 来源:中电新闻网 作者: 陈阿玲

湖南西部的雪峰山主脉,层峦叠嶂,高峻陡峭,以几座主峰长年积雪而得名,是中原通向大西南的天然屏障。它以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次大战役雪峰山会战的伟大胜利,而载入史册。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这群山起伏、林涛阵阵的闭塞之地,诞生了一座现代化风力发电企业——华能湖南清洁能源分公司苏宝顶风电。走过一年多的峥嵘岁月,苏宝顶风电建设者们用前瞻的思路、苦干的精神,披荆斩棘、顽强拼搏、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奏响了一曲绿色发展的最强音。他们用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创新进取的拼搏精神,努力打造华能在湖南地区风电开发的精品工程。——题记

2015年5月31日,从湘西雪峰山传来捷报:华能苏宝顶风电场最后一台机组通过240小时试运行,各项指标均优于湖南省内其他风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基建投产任务,实现投产当年“即达标、即稳定、即盈利”的目标,也实现了华能在湖南风电领域零的突破。

苏宝顶风电场总装机15万千瓦,年发电量3.1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0.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5万吨。这是华能国际首个高山林地风场,也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高山风电,它的建成投产将成为华能湖南分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华能国际清洁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台台几十米高的风机迎风而立,鳞次栉比,一片片几十吨重的叶轮在空中随风而动。湛蓝的天空下,远方矗立的风机反射着金色的暖光,呼啸的风吹拂着洁白的叶轮缓缓旋转,与蓝天、白云相映生辉,点缀着连绵的绿色山脉,构成了一幅静逸炫美的画卷。

大风起兮云飞扬

雪峰山脉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风能资源分布集中,风向相对稳定,测风数据显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超过 2000小时,是湖南省西南部地区难得的风电场。优质的风资源吸引了省内外各家投资商,除五大发电集团之外,还有数家单位趋之若鹜。

2010年,华能湖南分公司(下称“分公司”)挂牌成立后,直面挑战,按照华能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华能在湘企业实际,将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为“立足湘中、巩固湘北、挺进湘(西)南、全面科学发展”。并积极发挥华能在湘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力求在清洁能源项目开发方面取得突破,与中水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谋求大范围、深层次的风力资源开发建设合作,紧紧抓住发展风电的机遇,全面谋划湖南区域风电发展蓝图。

“这个项目是通过激烈竞争得来的”,华能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张建林回想项目开发协议签订前的角逐,仍然感慨万千。

为促进风电项目落地,分公司党组班子为此殚精竭虑,他们果断决策、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想方设法为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并抽调区域内精兵强将组成风电项目工作组,帮助湖南清洁能源分公司(下称“清能公司”)苏宝顶风电项目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把许多常规变成超常规。

项目协调在风电全盘工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协调工作的成败关乎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甚至关乎到项目投资效益。在制约项目进展的道路、征地、设备等协调瓶颈期,分公司副总经理、工作组组长易敏文带领工作组蹲点现场,往返省、市、县各职能部门,千方百计做好协调工作,想方设法创建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如将风电场设计范围及林区防火通道纳入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协调规划进场道路和场内道路,仅此一项节省投资上千万元。分公司上下一心想着风电,一切服务风电,相关部门周到细致、热情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有了强有力的后盾,苏宝顶风电项目部全体干部职工背起行囊,一头扎进雪峰山脉深处,克服了项目起步晚,缺少前期工作和基建管理经验,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等各种困难,开始与风雨为伴,与高山密林为家的创业之路。

统一的奋斗目标,统一的发展思路,统一的工作理念,激励着苏宝顶风电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创业的工作干劲,项目前期工作如同风一样的脚步越迈越快。

2013 年6月1日,按照国家简政放权的要求,国家能源局将苏宝顶风电项目核准权下放到了湖南省发改委。通过细致的工作,6天后,该项目取得了省发改委的核准,为项目年内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逆风前行”

2013年10月25日,苏宝顶风电工程开工奠基。万事开头难,开工伊始,“三道难关”摆在了风电建设者面前:风源复杂选址难、交通不便运输难、气候恶劣施工难。面对困难,全体风电人勇于实践探索,敢于直面矛盾,用攻坚克难的意志披肩执锐勇闯三关。

苏宝顶风场海拔高度1350~1928米,风电场区域安全等级既有IECⅡ类区域,又有IECⅢ类区域,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6.09米/秒~8.91米/秒之间,极大风速达到41.78米/秒,风区跨度大、风资源复杂。能否最大化地利用风能资源是项目成功和避免投资风险的关键所在。

为了对风电场风资源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将最合适的风机安装在最佳的位置,以实现最大的产能和效益。苏宝顶风场项目部人员每天要在山上走几十公里,吃着方便面,就着矿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头扎进了风资源的考察调研和摸排工作中,足迹踏遍了雪峰山脉的各个角落,为风场微观选址、工程建设收集到了宝贵的数据。项目部组织设计院和风机厂家技术人员多次开会讨论,确定风机位置,根据不同风况对风机定置管理,开创性地选用三种机型混装方式,是国内首个采取机型混装的高山风电场,确保了每台风机达到最好的风能利用效果,仅这一项,风场年利用小时数就提高了77小时,提高年发电量1150万度。

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大件运输、施工难是摆在风电人面前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难关。苏宝顶风电工程属典型的高山林地风场,从进场道路起至风机机位,海拔相对高差达1700m,山势陡峭、风场复杂,涉及2个县4个林场,上山道路40公里,场内道路60公里,弯道100多个,山高路陡,点多面广战线长。长50米的叶片、高80米的塔筒需要跨越山高路陡的障碍,非常艰难。运输之路必须贯通。为保证工程进展,从运输设备的选择、道路的规划到设备运输的督促管控,项目部分管负责人方强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经常半夜3点还在工作。凌晨3、4点,还常常能够看见项目部甘勇同志在现场紧盯和协调设备运输,领导的行动是无声的召唤,务实的工作作风汇聚起了全体建设者的力量。风电场项目部全体员工、各参建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拧成一股绳,深入运输现场,不畏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攻克大件运输的难题中,想方设法解决具体问题。2014年,风电设备非常紧张,在其他风场设备供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苏宝顶经过前期不懈的协调努力,打通了设备生产制造环节,满足了施工单位设备安装需要,为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了整体工程的顺利推进。在经过多方案论证后,项目部采用后轮转向特种车辆运输,缩小了车辆转弯半径,减少了道路改造工作量;规划修整了30公里长的蜿蜒盘山路,优化道路设计攻克了大件运输瓶颈;提出了进场道路、场内道路及升压站、设备采购三条线路并行的工作思路,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统一协调,有效缩短了建设工期。

高山风场的气候环境恶劣,每年冰冻期4个月,雨季5个月,苏宝顶常年雨雾天气更是达到了300多天,对土建、吊装、安装施工的影响非常大。苏宝顶风电人充分发扬华能“三千精神”,不等、不靠、不让,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落实专人,明确责任和任务目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每天奔波于项目部和各风机建设工地,现场蹲点办公,协调、处理一件件、一桩桩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安排部署施工任务,检查计划落实情况。把“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落实到了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的有效控制。经过团结协作、奋力攻坚,2014年10月苏宝顶首批机组排除万难顺利投产,至2015年5月31日,累计完成发电量1.416亿度,利用小时1165小时,风机可利用率 99.12%,电量收入超过7千万元,各项生产指标均居湖南省前列,成为湖南风电行业的标杆。

正是拥有这种攻坚克难、坚忍不拔、创业拼搏的精神,苏宝顶风电人才在创业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科学管控”铸精品

苏宝顶风电场在建设全过程中,得到了华能国际的全力支持和帮助。2014年3月,华能国际工程部在充分调研苏宝顶风电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国优工程的意见,得到了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华能国际总经理刘国跃的充分肯定。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苏宝顶工程建设者们的信心,建“优质工程、绿色示范工程”成为全体员工的一致目标。“高标准达标投产,高等级质量评价,创电力优质工程,创国家优质工程”的质量管理目标首次得到明确。清能公司开始全面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要求风电场管理必须安全措施到位、现场管理到位、干部跟班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保护,努力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确保创精品工程不走样。

——精细管理“抓安全”。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苏宝顶风场狠抓安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成立了工作小组,对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时的抽查,用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施工作业行为,一旦发现违章行为,立即责令整改。通过认真、细致地对施工作业进行抽查和例行检查,先后发现了施工中存在的施工场地不符合要求,投入施工的机具未做充分检查维护,现场缺乏安全标识牌等多项安全隐患,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为建设标杆工程奠定了安全基础。

——“技术创新”铸精品。苏宝顶风电海拔1900多米,雨多雾大,属于典型的高山风电,工程施工难度极大。清能公司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风机设备的安全性和可利用率,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技术创新是关键。在工程建设中,清能公司积极开展过程创优,按照公司对苏宝顶项目的指导意见,从工程开工起即积极策划和实施工程创优基础工作,大胆采用了多项国内首创的新技术,大量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并成功运用了 2项专利技术,为精品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首次采用三种机型混装创新成果。通过综合分析测风塔、气象站等数据,多点位测量选址,大胆采用湘电三种机型混装布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既考虑风场开发的经济性,又尽可能利用了场地,最大限度利用风能资源和土地资源。年发电量可增加3.7%,按每千瓦时消耗340克标煤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 3972吨,减少碳排放量1.42万吨。这种混装创新方式,为今后高山风电微观选址及风机选型提供了案例,为高山风电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创举升+旋转+液压后轮转向运输车辆在高山风电叶片运输的运用,解决了高山风电叶片运输难题。通过降低道路最小弯道半径,调节叶片来规避房屋建筑、高山峭壁,树木等阻碍物,大大降低了道路改造的工程量,缩短了道路改造工期,仅此一项可节约投资700多万元。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房屋拆迁与树木砍伐,大大降低了风电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苏宝顶风电场还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和科技攻关活动,解决了许多在施工阶段出现的技术难题,为高山风电建设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经验。在2015年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举办的年度电力建设 QC成果和科技成果评审中,苏宝顶风电场共有6项成果获奖,其中《叶片举升特种车辆在高山风电的创新与应用》荣获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绿色发展履责任。“风电本身就是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是清能公司在项目开发建设中达成的一致共识。从环境保护到生态保护,苏宝顶风电场始终坚持工程建设与植被恢复同步,施工中真正做到了边开挖、边支护、边绿化,对能复绿的开挖面进行及时补绿,并提前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施工区生态环境面貌日新月异,风光如画。开工至今,项目环保治理累计投资上千万元,先后完成了下边坡覆土、种草,坡沿种树,上边坡砌挡墙、表土回填种树苗、水沟硬化、引水凿洞等系列复绿工程,仅高边坡客土喷洒全线道路工程就完成约3万方的挡土墙及大量管涵等工程量,喷播草籽面积近15万平方,种植樟树1万余株,播种黄山松12万余株,杜鹃11万株,厚朴8.5万株。清能公司处处注重环保,全力打造“绿色苏宝顶”,积极带动地方经济。项目建设过程中打通了一条洪江市与洞口县的山顶公路,由于高度重视水土保持,使这里的青山绿水成为了优质的旅游资源。洪江区、洞口县正在以苏宝顶为龙头,规划景区景点开发,旅游不久将会成为洞口县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雪峰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山区扶贫建设工作。苏宝顶风电场工程环境保护建设成就与管理水平已达到了湖南省内风电工程建设的先进水平,真正实现了风电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谐发展。

“华能苏宝顶工程是华能国际第一个风力直驱型发电项目,你们勇于担当,科学指挥,精心组织和管理,在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年度争投任务的同时,也为公司风电项目的建设树立了表率和标杆。”这是华能国际给项目部发来的贺电,这是对湖南清洁能源分公司苏宝顶风电场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所有参建人员的最高赞赏。爬冰卧雪的艰苦,连夜鏖战的不眠,辗转奔波的劳累……此刻都化作了一座座风机在风中的欢唱。

500天的奋力崛起,500天的自强不息,500天的闯关夺隘,500天的日新月异。苏宝顶风电项目的全体员工都只有一个身份——做精品工程的建设者,所有员工都只有一个工作目标——把工程建成精品工程。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华能湖南风电人将以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精神,继续在“追风逐日、乘风破浪”的道路上铸造更大的辉煌,为华能绿色发展再立新功。

原标题:苏宝顶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纪实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