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启动建设的第5条特高压交流工程,也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建设的第一个特高压项目。2014年9月27日,天津段首基开工,标志着天津“外电入津”进入特高压时代。9个月时间里,我们三次到现场“探班”,记录下特高压在天津的成长点滴。

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塔上作业。
时间:2014年9月27日
施工进度:开工
信心满满的“首秀”
2014年9月27日,天津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上午,在静海县王口镇,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天津段)首基基础施工正式启动。
施工场区被红白相间的安全围栏紧密围绕,排列整齐的安全警示旗被旷野的风吹得呼呼作响,仿佛在为施工人员鼓劲助威。
XP200L旋挖钻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地面松软的泥土随即被挖出一个大洞。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负责天津、河北界内共计224公里线路的建设管理任务。”工程天津段业主项目部经理说,“我们将机械化施工应用于特高压工程建设,这个旋挖钻机就是我们创新研发并首次应用,这既是对施工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建设管理水平的本质提升。”
国网天津电力建设部副主任史天涌介绍,与沿线其他属地公司相比,天津段参建单位比较多。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外3家设计单位、7家施工单位、2家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国网天津电力组织、协调量较多,在不同的施工区段还会以多重身份进行工程管理,管理难度较大。
国网天津电力确定了“保安全、重质量、抓进度、求效益、创国优”的工作思路。“我们始终有信心把工程组织好。”史天涌说。
一个小时后,地上的大洞已被挖深了近10米,特高压钢管塔坚实的基础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

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塔上作业。
时间:2015年5月26日
施工进度:462号塔基础施工
组塔方案“私家定制”
今年5月26日,施工人员正在对462号钢管塔进行基础施工,相邻的463号钢管塔已经进入了组塔阶段。
上午还不到10点,太阳已经高悬空中。站在463号钢管塔下,抬头向上望去,已经组立了20多米高的崭新钢管塔在阳光照射下分外闪亮,宛若成长中的“钢铁巨人”。
特高压钢管塔都是庞然大物,平均都有100多米高,170多吨重。
施工场区入口,几名厂家工作人员正在安装类似门禁的物品,旁边还有一个小型太阳能电池板。原来,为加强施工及分包人员管理,项目部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为每名施工人员配备了电子胸卡,要求每名进入厂区的人员必须划卡,胸卡里面的芯片记录着他们的各类信息。
国网天津电力建设管理的7个施工标段共有444基塔,塔材总重量近8万吨,高峰期分包队伍超过20个,施工人数超过2000人,施工设备150余台套。由于工程参建单位和施工机械投入众多,国网天津电力进一步规范现场分包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同进同出”要求,通过定制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管控工作始终处于可控、在控和能控状态。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的13标段项目总工郑茂堂说:“项目部管理人员同施工人员在现场‘同进同出’,一起摸爬滚打,每天早晨6点准时到场,晚上7点返回驻地,确保把活儿盯好了。第一次参建特高压项目,又是天津段的东道主,弟兄们都鼓着一把劲儿,一定得把活干漂亮。”
为保证质量,国网天津电力严把施工方案关,施工方案需要经过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业主项目部、建设管理单位和国网交流公司的层层审批才能通过。
同时,国网天津电力在天津电力基建历史上首次实行单基策划,实现每基塔组塔专项方案“私家定制”,全线70%塔基采用落地双平臂抱杆分解组塔。
中午时分,室外温度已接近35摄氏度,塔材早已被阳光炙烤得发热烫手。几名刚从塔上下来的施工人员迅速抓起水杯灌上几口,这是他们自清晨登塔后喝下的第一口水。
施工人员小王年纪轻轻,手上的老茧却有几层厚。他告诉我们,为了方便干活,大伙塔上作业时都不带着水。现在天气还好,到夏天时,钢管塔摸上去就像烙铁,戴两层手套又干不了活,只能忍着烫戴一层,时间久了手磨出了层层茧子,也就不觉得那么烫了。
时间:2015年6月24日
施工进度:462号塔即将完成组塔
把活干得漂亮
6月24日,天津已连续几天阴云密布。462号杆塔上,8名穿戴整齐的施工人员正在抓紧时间进行组装。塔下,19名精壮的小伙子正在搬运着厚重的塔材,另一名工人正在不远处电力抱杆操作台前配合着组塔作业。一个月前还在进行基础施工的462号塔,如今高度已接近百米,即将完成组塔。
“这基塔已经干到瓶口以上了,估计再过个四五天就能完活。”工程13标段施工项目部年轻的信息员张国苹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对专业却相当了解。
在国家电网交流建设分公司组织的特高压交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考评中,张国苹负责填写的信息在天津段7个标段中得到了唯一的满分。信息填写数据繁杂、种类很多,他有什么诀窍做到分毫不差?“就是走到哪心里都装着这事,有时夜里睡着睡着,不知怎么的,脑子里会突然想起可能有的数填得还不完整,就赶紧起来进行补充。我的现场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参与特高压工程建设这几个月,感觉自己也随着杆塔长高而成长了不少。”张国苹说。
项目部像张国苹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四五个,白天工地忙活,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到十一二点成为大伙儿的家常便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虽然经验不多,却都满身活力,一腔热血,怎么能把活干漂亮就怎么干,决不吝惜心力。
谈话间,厚厚的阴云压笼过来,郑茂堂赶紧叫旁边拿着对讲机的师傅联系塔上人员停止作业。“看这意思马上就得下雨,弄不好还会伴有瞬时大风,必须让大伙下塔停止作业了,安全最重要。”郑茂堂解释道。
近百米的高度,身手敏捷的施工人员很快安全“着陆”。不多会儿,大颗大颗的雨滴从天而降,很快连结成线。500多米外,早些时候已经组立完成的463号钢管塔和更远处的464号塔沐浴雨水挺立在空旷的郊野之中。
回到项目部,大伙儿一起吃上了午饭。调好的卤子,切好的黄瓜丝儿、芹菜块儿,就上两瓣蒜,打卤面虽然简单却很可口。“我们自己做饭,简简单单吃起来却挺舒心。”郑茂堂说,“前几天端午节,大伙跟往年一样在现场包的粽子,在工地过了又一个节日。”
延伸阅读:
特高压 电力输送的“高速公路”
原标题:成长中的“钢铁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