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查阅资料显示,2014年,中海油气电集团营业收入516.5亿元,同比增长13.9%,同时,节能量、万元资产耗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也都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在去年气电行业一片哀鸣声中,中海油气电逆势发展,是否仅仅如外界猜测,只是坐拥“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雷俊勇教授告诉记者,中海油主导海上天然气进口的先天优势回避不了,但对国际能源市场长期密切跟踪研究,以及针对燃气机组设备的精益管理等,也是该公司逆势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合约促成本先天优势目前,制约天然气发电的因素是多重的,但气源、气价和发电设备三个因素,被认为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长期合同保障气电竞争力

2015-02-28 10:59 来源:中电新闻网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2014年,中海油气电集团营业收入516.5亿元,同比增长13.9%,同时,节能量、万元资产耗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也都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在去年气电行业一片哀鸣声中,中海油气电逆势发展,是否仅仅如外界猜测,只是坐拥“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雷俊勇教授告诉记者,中海油主导海上天然气进口的先天优势回避不了,但对国际能源市场长期密切跟踪研究,以及针对燃气机组设备的精益管理等,也是该公司逆势发展的关键因素。

长期合约促成本先天优势

目前,制约天然气发电的因素是多重的,但气源、气价和发电设备三个因素,被认为是横亘在气电面前的三道高墙。

2014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76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7.4%,其中进口58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32.2%。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天然气消费增长快,较多依赖进口。而这方面,中海油气电与其他发电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记者查阅相关交易信息发现,近年来中海油在海外液化天然气交易中动作频频。2006年,与印尼签署合同,从2009年开始每年供应液化天然气。2008年又与卡塔尔签署合同,计划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卡进口200万吨液化天然气。

2009年,再次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协议,计划未来20年每年从英采购360万吨液化天然气。2013年7月,中海油又与BP就南海珠江口盆地一深水区块签订石油合同。

跟踪研究国际能源市场,给中海油气电带来了机遇。尽管2014年国内气电行业盈利状况大多不理想,中海油气电的脚步没有停下。

雷俊勇认为,中海油气电之所以能在当前气电整体不乐观的情况下稳步发展,与卡塔尔等国签订的长期供气合约,是一关键性因素。

“在天然气价格整体上调的基础上,中海油的一手气源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雷俊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首先气电与煤电相比,本身存在原料更贵的劣势,以一个常规9F燃气机组为例,当发电标准煤价为650元/吨时,燃煤电厂的单位燃料成本约0.22元/千瓦时。当气价取1.2元/立方米(时实气价),年利用小时取3500小时,所对应的燃料成本不低于0.3元/千瓦时。

而假设中海油所拿到一手气价低 于市场价格20%,即0.96元/立方米,在年利用小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所对应的燃料成本就是0.25元/千瓦时,虽然仍然高出燃煤价格,但是采用污染损失法,计入天然气的环保价值这一数值,在发电市场上还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

而就目前形势来看,天然气价格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由于进口天然气增多,而国际气价高于国内,出现价格倒挂,在国内不出现天然气供应大幅增长的前提下,气价上涨只是时间问题。相比之下持有长期供气合同的中海油在气价成本上的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

创新内生动力不可小视

与廉价的气源优势不同,近年来中海油大力加强的机组建设为其后天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2014年12月21日,中海油中山嘉明三期项目第三套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全国单厂最大天然气发电厂。

由于我国燃气发电机组70%是用于调峰调频,机组多采用“日启夜停”的运行方式,设备容易受损。

国家能源局2014年初发布的 《燃气发电安全监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燃气发电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导致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整体上影响了发电价格。

报告显示,国内制造企业在整机设计、热部件材料制造以及冷却和隔热涂层等关键技术方面尚未实现实质性突破,燃机燃烧器、透平叶片等热部件仍完全依靠进口。

所以,一些企业认为高价的进口设备虽然一次性投资成本较大,但考虑到后期维修,停运成本、安全成本等因素,还是选择高成本的进口设备。

近年来中海油气电全面推广“预防性检修”理念,旗下电厂通过制定预防措施避免了两次事故发生,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122万元;通过优化运行方式,减少机组启停次数,年节省资金约4527.6万元,侧面增加企业赢利。

除此之外,中海油气电在科技创新上做足功课。截至2014年底,该公司已申报116项专利,授权58项,其中开发浮式液化主工艺关键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新型LNG装车潜液泵。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

“尽管气电前景看好,但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价格。”雷俊勇说,气源、气价和设备三个因素,缺一不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亟须发挥市场作用,在消费、生产、技术、体制等环节理顺关系,取得新发展。

原标题:长期合同保障气电竞争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