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1月31日,2015首届(北京)风电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风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等三百多人共聚一堂,商讨中国风电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等议题。以下为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整理的行业大佬在论坛上的演讲实录: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由沈阳奥吉娜化工有限公司主办,风电材料设备网协办的2015奥吉娜首届北京风电自主创新高峰论坛,暨风电、机组、摩擦、诊断、润滑、预警学术研讨会。我是来自沈阳奥吉娜化工有限公司技术应用事业部的技术经理韦松(音),是本次

首页 > 风电 > 风电运维 > 报道 > 正文

风电大佬论剑我国风电自主创新(一)

2015-02-02 09:48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1月31日,2015首届(北京)风电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风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等三百多人共聚一堂,商讨中国风电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等议题。

以下为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整理的行业大佬在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由沈阳奥吉娜化工有限公司主办,风电材料设备网协办的2015奥吉娜首届北京风电自主创新高峰论坛,暨风电、机组、摩擦、诊断、润滑、预警学术研讨会。我是来自沈阳奥吉娜化工有限公司技术应用事业部的技术经理韦松(音),是本次上午会议的主持人。

奥吉娜首届北京风电自主创新高峰论坛,盛邀新能源政策及风电行业各方面专家和资深企业家来到论坛现场进行交流指导,今天莅临本次研讨会的有:

(介绍嘉宾及媒体)

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有请奥吉娜集团董事长魏国平先生,致欢迎辞。

魏国平:今天北京天气真的非常蓝,北京现在雾霾越来越少了。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首都的天气格外晴朗,APEC蓝重回燕京大地,与会议主题遥相呼应,看来是大家一起感动天地,请允许我代表奥吉娜集团全体员工,对来自全国4个直辖市、12个省、两个自治区的领导、专家学者、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对热心参与本届论坛报道的媒体朋友们说声,你们辛苦了。

截止2014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量突破了1亿千瓦,是美国总装机量6100和德国3400万千万的总和,不到七年时间,我国风电总装机量坐上全国第一把交椅。国务院列出了能源发展计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量要达到2亿千瓦,6年将再翻一番,又吹响了中国风电二次大跃进的冲锋号。尽管我国处在全球风电第一的位置,却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的尴尬,未来我们再也不能把拿来当作自由了,遇到问题需要由自己去解决。我们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开创风电独立自主发展的新常态,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头脑和手脚,开辟自立更生研发的新天地,这才是中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本次高峰论坛选址在北京昆仑饭店,源于昆仑二字代表祖国的昆仑山脉,它是华夏龙脉之主,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身居显赫地位。1935年10月,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前夜,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大家共同探讨中国风电自主科技创新之策,共同探索环境友好可再生新能源的发展之路,意义更显非凡。借此契机,奥吉娜愿与大家分享在自主科技创新上的点滴体会,作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奥吉娜联合国内外的科研院所,用了三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发成功高端润滑油,填补了我国30多年的空白,是目前中国唯一能生产PAO的企业,奥吉娜深度开发风电增速箱专用齿轮油,已逐步被整机厂和风厂认可。我们用于军事院校、军区装备部合作,成功开发风电机组润滑与摩擦诊断预警平台,对提前预报主齿轮箱机械运动变坏具有重大作用,获得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

科技是国家兴旺之机,创新是民族强胜之魂,借中国经济的东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中国风力必将越刮越大,中国风电必然越做越多,中国天空一定会越来越蓝,美丽的中国梦,是习大大的,也是我们大家的!

最后,祝首届峰会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进步,谢谢!

主持人:感谢魏总的支持。先面我们进行主题发言阶段,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风电产业,是国家近年来出台各种利好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的,也是极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典型产业,更是在座各位尤为关注的焦点。首先有请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国家可再生资源中心任东明主任为我们解析,中国风电市场的未来及自主创新政策。

任主任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问题研究,2000年至今完成国家研究项目30余项,论文50余片,任主任今天为我们演讲的专题是“中国风电市场展望及自主创新政策”,有请任东明主任!

任东明: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参加咱们奥吉娜风电自主创新的高峰论坛。我接到邀请之后,也做了精心准备。由于我们中心最近两年参加了很多能源局交给的一些任务课题,另外我们也和中科院力学所正在开展一个院士咨询的课题,叫风机风电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我今天讲得成果,是我们中心这两年各个课题的一个成果的汇报,这些成果也不是我个人的,是所有课题组人的成果。

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讲。一个是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国家风电发展的现状,对风电市场进行一下展望。另外围绕着自主创新的主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提到风机发展现状,国家能源局刚刚起草完一个报告,总结2014年的报告,我们总结有这么几点,一个是我们国家风电装机具有明显的集中度,部分省区并网风机达到较高比例。2014年底,全国累计并网的容量已经达到9637万千瓦,调装总量达到1亿多,同比增长了26%,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容量的7.2%。

部分省区并网风机达到较高比例,特别是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并网风机量去年底达到了2019万,蒙西1236万,蒙东783万,这么一个规模。

另外就是风电发电量快速增长,部分省区风电发电量达到较高水平,通过我们统计,去年全国累计发电量已经达到了153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5%。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8%。内蒙古累计发电量达到了360.8亿千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16%。

新增装机大幅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新增电网容量已经达到了1981万千瓦,同比增长32.58%。我们也统计了8个省区市的增长情况,甘肃和新疆都超过300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量的15%以上。除个别省区之外,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2014年全国风电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1884小时,去年是2080多小时,同比下降160个小时。当然个别省区风电利用小时数更低,云南达到2543小时,吉林最低,是1501小时。另外全国气风量及气风率双双下降,三北地区气风形势非常严峻,这也是我们这次统计的一个结果。

另外提到展望。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课题,围绕世界能源转型和中国提出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国内外相关的机构都对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发展进行了一些展望,首先国际能源署每年发展世界能源展望,2010年发表了一个展望,提出全球风气化能源占全球能源的比例将从18.8%,增加到2020年的20.3%。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中国2050年可以实现8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

世界包括欧盟、欧美在内的一些国家,提出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欧盟已经发表了2020年的计划,强制要求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最终消费的20%,风电发电量达到581亿千瓦时,占供电总量的15.7%。

2020年风电提供欧盟20%的电力,2030年提供33%,2050年提供50%的电力。

美国提出2030年供电满足20%的电力供应,2050年满足80%的电力供应。德国、丹麦、英国都提出了相应的风电方面发展的一个战略规划目标。

国内中科院2009年也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高中低三个方案,这里我只提一个积极推进方案。在积极推进方案中,提出2020、3050,风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3亿千瓦和8亿千瓦。

我们预测2020、3050风电装机分别达到2亿千瓦、4亿千瓦和10亿千瓦的规模。

提到自主创新。我们国家风电通过近7、8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说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联合设计、自主研发,采取多种形式的发展手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兆瓦级发电风机设计和制造能力,1.5、2.5、3兆瓦的风电机组已经生产,并且开始使用。同时也建立自己的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近两年来国家对风电技术发展投入逐渐多,十二五投入3亿元左右,十三五预计和十二五可能相当。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不足,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技术研发平台跟国外差距很大,缺乏竞争力,海上风电技术方面尤为突出。

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国家研究人员确实在风力机的性能计算、叶片设计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也发表了大量论文,但是从论文质量来看,相比较来说,国内研究与国外相比,确实呈现积累不足、研究不够、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

我们也关注到世界顶级期刊,风能每年发表论文中也有大量的论文,都来自丹麦技术大学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我们国家跟他们这些先进的国家相比,确实还处于起步和追赶阶段。

提到企业方面的研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前10家的企业,金风、联合动力、明阳、湘风等。

金风的突出特点就是永磁直驱技术。

联合动力开发了3兆瓦的风电机组,并且批量安装山东潍坊的潮间带。

远景的突出特点,提出打造智能风机的概念,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创新。

另外我们国家两兆瓦及以下级别的机组确实已经形成了竞争力,3兆瓦级别的机组基于成熟,目前正在研发6兆瓦级的供电技术,技术创新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但是仍处于学习和追赶阶段。多兆瓦的风电机组的研制起步和德国这些先进国家相比,大约有10年的差距。

另外我们有些关键的技术作为瓶颈的技术,我们参加中科院课题组研讨中,大概几个技术,风资源评估与风特性建模技术,多兆瓦及大型风电设计技术、海上风电技术、大规模并网技术,当然有很多的其他技术也是瓶颈制约,但是我今天介绍这几个技术。

风资源评估与风特性建模技术,主要是我们的风机尺寸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对于过去掌握那些大气的变化不适应我们这种趋势的要求。风机受力越来越高,它是变化的,风向发生偏转,风特性明显不同。

多兆瓦级大型风机的设计技术方面,也有一些瓶颈。多兆瓦级的风电机组并不是简单的放大部件,一些技术在兆瓦级风机上比较适用,但是在多兆瓦级风机上不适用。另一些技术在兆瓦级风机上不便于使用,在多兆瓦级上却具备了使用条件,但是也面临大风电机组结构部件设计,面临必须减轻重量,研究新的结构形式,制作工艺、降低载荷和应用新材料,都提出了很多挑战,都需要自主创新。包括叶片技术、独立变桨,可能对我们形成瓶颈制约的一些技术。

海上风电技术也是,包括动力混凝土式、桩式、飘浮式的这些技术采用。

另外就是海上风电的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说它施工里边有形成流固土耦合的问题,对我们自主创新提出新的挑战。包括飘浮式海上风机,我就不仔细说了,这些都是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防腐,包括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台风路径的研究,增强抗台风的风机设计,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些自主创新的挑战。

风电大规模并网技术,也是我们瓶颈制约。现在我们送出通道不足,调风、调频能力不足,局部消纳能力不足,电网稳定性问题,控制管理问题,实际上都是落在技术上,都需要我们自主创新。

解决方案包括采用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风电功率预测预报技术,有功无功的控制技术等等,包括智能电网,都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技术自主创新的挑战。

刚才通过我前面介绍,我们风机功能确实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从技术角度确实不能说是技术强国,许多技术创新问题需要下一步继续推进,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都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陆上海上风机设计与研发关键技术,这也是我们需要尽快解决的任务,也是我们从风电大国走向风电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需要我们怎么做呢?从政府角度必须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包括依托国家973计划,重点支持风电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设置风能专项,有步骤、有目标的探索和解决风电领域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未来5到10年,在基础研究方面,应着重开展一些研究,比如复杂地形和气侯变化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的风电特征、风能资源评估,大型风电机的非定长流动特性等等这些。

另外就是我们要注重整合资源,形成自主创新体系,这也是我们在政府引导下、组织下,依托8636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等各个科研院所通力合作,来进行这方面的创新。

加快技术转化,形成风电装备的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建立资金、鼓励政策,形成风电产品的自主设计软化和模拟技术软件。我们许多软化是进口国外的,许多原始的代码都不能自己去做,这方面也是我们需要攻关的。

另外组织力量,尽快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风电标准和规范,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跟上的。

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不对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柳院长。

柳卸林:感谢魏总的邀请,有幸能参加这样一次盛会,我长期从事关于创新的政策和管理的研究,关于新兴产业风电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产业。

刚才主任已经把风电领域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我主要还是从国家层面,从产业层面,看我们自主创新怎么去面对一些挑战,或者也看我们国家从2006年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我们的成就与挑战,后面对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提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自主创新这个词,我们已经用了快10年了,但是在企业层面怎么理解这个创新?其实也是一直在我们这个里面有争论。创新是什么?好多人也问我,我说我从清华读博士,91年到今天都已经这么长时间,一直在推动创新,我想什么叫创新?其实就是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把它商业化,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去,创新就是说用新的思想,然后把它变成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服务,还有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100多年前,国外熊彼特老祖宗做了很好的论述,但是100多年之前提的一些想法,到今天大家仍然在用,我们从全球看,都在用自主创新,为什么?因为看到人类世界过去50年所改变的世界超过了我们过去好几千年,我们今天人类社会拥有的文明都来自我们的技术的不断发明,从灯、电视、IT、复印机,包括我们现在今天说得风电,都是我们科学家、企业家发明的结果,所以我们说创新是什么?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的行动。但是这个创新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说企业家,企业愿不愿意搞创新,说白了因为创新面临的风险太大了,成本太高了。我们老说新药,我们中国新药创新能力最差,因为新药的风险更高,投入更大。我们经常说创新是早死,魏总要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看来他不怕死。为什么说创新是早死呢?他是高风险、高投入,是要挑战自己,但是要造福人类,所以创新这样的活动,有的时候很崇高,但其实是很艰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面就和我们说得你要有一个新的想法,把它变化为实践,非常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我们人类好多的惯性思维束缚了我们创新,什么叫惯性思维?我老说你看做手机,我们一开始用手机,用摩托,后来用诺基亚,现在又变成苹果的天下,短短十五六年的时间几个跨国公司都衰亡了,创新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说,你要不进行创新,你可能就得死亡了。

但是创新是不是死得更快?这是我今天要讲得,其实不应该是那样的。所以我们现在说,创新像我们中国,我们都是后发企业,包括风电也都是后发企业,最早我们都是从丹麦、德国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但慢慢慢慢我们中国一些企业,像金风,也开始后来者居上,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了。像我们现在说得腾讯,原来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它通过微信已经把中国移动都寒撼动,中国移动现在因为短信的收入就不断下降,创新的魅力还是非常永恒的。我们现在包括华为,通过几十年也战胜最大的爱立信了,世界第一了,包括我们现在说得阿里。

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在科技部呆了十年,那时候我们说什么是自主创新?几个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始,真的从实验室或者科学家,一个很好的想法,不是说引进国外的,不是说拿来就用的东西,那叫原始创新。第二一个,我可以拿好多人但我变成一个产品是我的,那是苹果做的,苹果的手机,大量的技术是人家的,但是整合到手机上,那是我的功能,这个就是集成的创新。第三个,我们科技部说我们也可以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是最重要的典型。

所以关于自主创新,说白了几个内涵,这个我倒可以讲一讲,第一个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点很重要。我前两天刚到江苏走了一家做逆电器企业,他说我现在在海外市场很好,已经打败了德国的一些公司了,因为现在光和都是走向国外的,所以逆电器是很重要的部件,要把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他说他做得很好,有些专利了,但我问他,我说你在海外这么长时间,居然没有一个国外的专利,那你很危险,因为你在海外市场存在这么长时间,居然没有一个自己的PCT,或者说美国的专利,或者欧盟的一些国家的专利,人家将来说你是盗版人家的,你是模仿人家的,会把你赶出市场,非常容易的。我想知识产权的概念,现在我们慢慢树立起来了,我们现在说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技术,那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要不是在国内,而是在世界。

第二个,不是说太经济上的实用,而是说我们要看到技术,作为好多国家产业竞争力,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你必须要以我为主,这点是要强调的。你看我觉得高铁争论很大。像我们科技部的一些官员经常骂铁道部,这什么自主创新?全是国外的。看到我们的高铁技术有很多的自主创新了,尤其是像路基建设,慢慢我们的国产化率是在提高的,走向以我为主。

第三个,支持本国品牌。我最近和企业家交流,企业家感触很多。我跟好多医药企业交流,他们对我们国家现行政策很反感,我们国家现在医药政策基本上纳入国外品牌的产品,我们怎么支持本国品牌的企业?这很重要。还有包括外资,我是做研究,我现在老说我们追赶的时候,大量靠外资,但是创新驱动要靠自主创新,我觉得这条要树立起来。流入资金一上台,大规模引进吧,就这个模式,但是我们是为了解决国民的交通问题,所以这种大规模引进,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现在一个话题就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创新驱动的时候,要强调自主创新?因为我们和外资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我们再大规模引进。比如说高铁要引进300公斤以上的技术,没有了,你必须要自主开发了。包括现在核能,我们现在也在走出去,但是说要引进吗?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不亚于国外了,所以我们必须靠自主开发了。

另外一个话题,西方国家对中国慢慢好多跨国公司,已经知道中国企业学习能力太强了。我到中国开个合资企业或者合作,慢慢他越来越谨慎,所以他已经不愿意向中国转让他的核心技术。因为我们原来跟他差得很远,他可以大规模转让,就像汽车,老早外国人转让给我们的汽车技术,都是人家不要的。包括风电,丹麦一开始给我们的都是废弃的技术,中国企业起来了,他不会再让你大规模转让业了,所以我们要考虑自主创新了。

从96年开始,我们自主创新做得怎么样呢?你看专利似乎增长非常快,包括国际专利,我自己就说看中国的创新要看企业,不要看专利。看创新、看企业怎么看?世界500强,我们中国现在进入500强企业越来越多,但是你看没有几个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像我们的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工商行,都是世界500强,而且前10名,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比较有限,主要是在本国市场。

你像9年以来,我现在做评估,9年以来,我们有些行业的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改变,有些行业是有提高的,提高的是高铁、通信、IT的终端,IT的核心技术仍然靠大规模引进,我们中国人几乎都在吃西药,中药都是辅助的,汽车好的都是国外品牌,自主品牌是我们国家科技部当年最早扶持的产品,到今天仍然很艰辛,中高端品牌全部下来。你去看很多行业,我们的自主创新非常艰辛。

为什么艰辛?我来做分析。第一个我觉得还是基础差,大量的产品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这个图大家老看,微笑曲线。中国大量企业,说白了是给外国人打工,打工就是做最没有附加值的制造环节,靠得是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我对光伏更了解,我说我们光伏行业,光伏基本上都在制造,我们大规模的出口,我们只掌握了制造,有一段时间,据说光伏的好多企业,那个微片比印钱还快,大家都进入这个行业,但是我们基本上还是靠制造,因为短时间,中国制造能力特别强,但我们是低端为王。我们说白了制造的设备都是国外的,都是日本的、美国的、瑞士的、德国的,我们还是一个以制造为光的一个国家。现在有些改变,我不再细说了。

最近这几年,张教授也说风电里面核心技术还是外国的,我们还是打工。我们还面临着劳动力的成本、环境的成本。国家发改委经常说的,我们现在面临着两个天花板,一个是环境资源的天花板,所以我们现在要转型。

第二个,我觉得我在研究自主创新这么多年,说白了创新这个理念,在中国还没有深入人心。我们中国人说白了还是有一种惰性,以模仿为荣。你像淘宝、阿里宝宝,为什么在中国能成为大企业?因为每个人都是消费心理,要找到同样产品,但是最便宜的。怎么能够做到最便宜?假冒伪劣最好。咱也不能说都是假冒伪劣,肯定好多,你要把一个产品做得一样,还要便宜,那你只能偷工减料。我们现在就是消费的心理,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的心理上,消费心理上还是把模仿看成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只要能挣钱就行。有时候拿电视媒体说话,韩国搞《爸爸去哪》,湖南台也是《爸爸去哪里》,北京台是《妈妈听我说》,美国人好多理念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人说有苹果,有没有第二个美国手机制造企业?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苹果成功了,我要另辟蹊径了,我不能说苹果卖5000,我做一个2000的、3000的智能手机。一说苹果,联想说我的机会来了,你卖5000,我卖2000,小米说我卖1000,全是这个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模仿的思维,没有真正的创新思维,也不能说联想一点没有创新,小米也不能那么说,但是很多理念还是模仿。

美国有一本书《0到1》写得非常好,美国人老想做得事情是从无到有,0到1,而我们中国人很愿意做得是1到100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消费者行为、企业家行为都是非常不一样。

第三个,中国搞自主创新搞了10年来,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地位,这样一个角度立论,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这是我们国家应该反思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因为在很多的领域,我们一方面把企业放得很高,创新主体,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家在中国仍然是没有尽到,比如说很多重大产业的一些投入,产业的政策制订,几乎还看不见企业家的影子。

我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制订,我上次参加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一个政策制订,其中有很多关于比如说大数据、互联网的新兴产业政策,但我在那个群体里面,我看见很多院士,但我没看见有华为的人,没看见有阿里的人,为什么?因为华为,包括联想这些人,他们没有院士,他参与不了我们国家这些重大技术政策决策中来的。我们好多产业政策制订不接地气,不了解真正的市场需求,都是技术导向,国外有什么技术,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技术,但是它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市场、企业能力出发、市场需求出发。

过去从自主创新以来,我现在离开科技部了,我们十年来,有个重大的贡献,确实大学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我们每年的研发经费是20%的速度增长。我们大学教授,包括中国科学院是非常开心的,但是有方向性的错误。这次你像科研经费非常分散、破碎化,所以这次习近平已经对科技计划做重大调整,将来863、973没了,因为你这种支持模式是破碎化、分散化的,达不到国家目标。

另外一个话题,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现在销售收入仍然非常低。我们国家的科技占GDP的比例2%,和欧盟国家一样了,但是企业占销售收入仍然低于1%,意味着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我这里面用这么一个图,美国人怎么支持科技?这是一个英国教授画得图,他说苹果手机有今天,大量的是美国国家的科技支持,他说美国国防部、美国能源部,很多的项目支持厂商的核心技术的突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比如说互联网、比如说液晶。政府应该支持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国家,我今天看,看看50强里面,我们中国进去很多,像华为、中石油、中国铁建、中国铁路都进去,全球看我们国内有50强,但是我们发现一个结果,没有几个企业真的能够做到对研发很重视。我这个讲得是一个日本的图,40年前了,日本所有的产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都超过1%,最低的是钢铁也超过1%,那还是40年前,我们到今天还没有超过1%,也就是我们现在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40年前的日本还不在一个档次上,现在老说自主创新是哪里来的?没有天上掉下来的。我希望像魏总,你在行业里面,还算是中等企业,还不算大企业,有这样一个理念非常重要。时间有限,不再细说了。

我看了中国很多行业里头一个什么情况呢?好多中国的企业,他的盈利能力并不低,但是他就是不重视对研发的投入。尤其像中石油、中石化是最典型的,钱很多很多,他不太关心研究开发。

第四个,我觉得创新需要从基础做起。你看我们现在就说了做汽车,中国人做汽车太难了,我们从哪开始做?从发动机做。当时我们科技部给他钱做发动机,零部件都做不好,做零部件又发现基础工业不行。我们国家高端数控机床,大量的装备,核心的都得靠进口,基础工业不行,没有人愿意做。基础工业是更长的一个回报期,而且往往基础工业不入我们官方法眼,比如现在搞润滑油,他认为不是我们的核心技术,那就不给支持了。没有做润滑油的院士,就更得不到支持了。这块就需要我们企业家,我们要耐心从基础工业做起,因为我们国家其实有很多很多越来越发现,德国人和中国人,我们现在老说工业4.0,其实工业4.0的基础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德国人做制造,那种百年做一个产品,一百年就做那么一个产品,做到全球第一。我老说他们说做一个汽车的气缸盖,德国是一个家族企业做100当年,在中国,现在我好多朋友跟我说,很多的企业家第二代都不愿意做父亲做得那件事情,太辛苦了。为什么?因为他看到老一代为了做这么一个实验非常艰辛,等到第二代就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了。德国人没有,德国人对制造那种骨子里面的热爱,制造就是德国,德国就是制造,这样一种理念,我觉得在我们中国很难体现。

我到北京第一机床厂搞调研,他说谁来做我们第一机床厂的员工?都是农民工。北京人也不去,北京人靠房地产就可以生活很好,只能靠外来的农民工,做5、6年,结果回家生孩子,走了,又过5、6年,又来一批,我们不断的培养农民工,能培养出合格的做高端机床的员工吗?不可能。我们这种工业的基础,有时候需要劳动力市场,企业的文化,包括对农民工的尊重,包括户口,这都是一系列的事情。

我还要发点牢骚,关于创新还需要一个生态的环境。其实现在我一个判断,中国企业家不缺很多伟大的想法的企业家,但是大量的创新被扼杀了,为什么被扼杀了?我觉得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仍然存在。我还得呼吁呼吁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我觉得国家仍然存在。你看我现在跟好多医药企业的交流,他们说做医药企业要入市非常难,为什么非常难?审批非常复杂,还腐败。时间很长,进医保根本进不了,医保又很腐败、又很复杂,为什么发改委好几个官员都进去了,医保部他都管的,什么药品。价格的确定,我们清华有家明星企业,就是我们的博奥,院士做企业家,他就诉苦,说我那个博奥的仪器设备想进入各个地方的医院非常难,每个地方都重新确定价格,价格备案,你没有根本就进不去,所以这个非常复杂。包括我这次到好多光伏企业,好多企业有点想转型,想到银行贷款,银行说凡是光伏企业都不给贷款,为什么?因为觉得这行业没希望了,或者已经投入过渡了。好多想转型的,我不做光伏,那也不行,还是不能给你贷款。其实这样一种政策,对实业家是非常伤心的,而且现在我有一个朋友跟我是,我们国家现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利润,不如50几家银行的利润。我们都给银行打工,几乎是这么一个格局,所以搞实业的公司都要给银行打工,为什么企业家不愿意做实业?是因为成本太高,利用率太低,就需要我们国家大的环境去调整。

最后说一条。一个是真的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让中国的企业家有信心创新,而不是不断的碰壁。我们中国李克强总理说得很好,需要大量清理阻碍创新的规章制度。

让中国企业拥抱创新,而不是拥抱资本,引导中国的创新文化,而不是以模仿为主,创新人人责有。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柳院长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张向军研究员,他演讲的题目是“基础科学推动风电摩擦学的创新展望”,有请张向军。

张向军:各位领导,还有各位专家,以及各位朋友上午好,非常荣幸,我能站在这里代表我们研究所的两位院士做这个报告。

刚才柳院长的报告,我觉得听了非常振奋。中国的创新,不是说企业主导或者是资本,或者是自主,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说实话、说真话,如果中国在润滑技术行业,能够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可能不会出现像现在被两大润滑油公司所垄断一切,甚至有些时候阻碍技术发展的现状。

下面就介绍一下,今天我的这个报告包括三个部分,一个主要就是介绍一下润滑的背景和润滑剂究竟有多重要,其实在这之前,刚才很多人很多问题,说风电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我们奥吉娜公司实际上只做润滑油,那么润滑油为什么能够撬动整个风电行业?作为自主创新研究,我可能会介绍一下我们实验室的部分案例,后来有一个发展的展望。

我稍微介绍一下润滑是做什么的。实际上我们工矿企业里所有的机器,只要运动,就会有两个相对运动表面,必然会有摩擦和磨损。为了减少摩擦和防止材料的磨损,我们通常会在中间加入润滑剂,润滑在这里头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润滑来说就是选择合适的摩擦式材料以及选择润滑剂。

润滑剂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它,我们就没有办法正常运转。

说到装备,我们都是认为我们买一个装备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看到这个材料用得多好,强度够不够、硬度够不够。但是在我们国家整个行业里很少有人意识到,润滑油也是装备的重要元件之一,没有人认为液体会起到什么作用。PPT里头有两幅图,所有机器在高速运转的时候,我们的设备是在工作在一层很薄的油膜上,这层油膜的厚度最低能够达到1个微米,甚至于小于1微米,最厚可能就是十几个微米。实际上在工作的时候,润滑油的起作用好像两个大力士一样,把两个运动表面隔开,来保护表面。它起到的作用,就好象是顶天立地的大力士,保护我们的机器。所以润滑油被称作是设备的血液。我们平时用的时候,通常对人体会做一些常规体检,实时检测,同时到医院进行病因的确诊。对应到设备以后,对应的就是现场的在线检测,还实验室的一些分析,就起到对设备运行状况的一个全面的体检。

改善润滑的意义,实际上一个很吃惊的数字。我们世界上能源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消耗用摩擦的。机械零件80%的失效原因是因为运动表面所带来的磨损,润滑技术能够预防50%的能源消耗。日本对润滑技术的改善,能够在1970年就可以增长它的经济效益,达到2万亿日元。今天我们这个会议的主题也是蓝天和绿色的问题,实际上润滑改善是实现节能、降耗还有低排放的重要的技术途径。

齿轮箱提到的润滑油的作用,除了润滑,还有降温、清洁、防锈、缓冲等等。

齿轮箱的润滑技术,我们目前所做得工作有三大途径,一个是选择合理的润滑油,还有对润滑油及时进行油液分析,对齿轮箱或者风电系统进行体检。还有在线监测装置。

下面我稍微介绍一下,我们清华的摩擦学实验室,针对齿轮箱润滑剂的部分案例。我们前期研究过程中,更多和高铁合作。我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

一个是我们从高校,因为国家的确在基础研究投入了很多,我们实验室比较典型的就是热弹流的润滑和理论,模拟出来高速齿轮它的齿面的最小薄厚达到多少,甚至温度链大家多少,这个技术问题就不详细讲了。

所有现在在运行的高铁都有传感器,当轴承温度或者油温接近于100度或者超过1000度就会马上报警,甚至停车。上面这张图是在高铁上实际测到的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情况,横轴就是速度。当这个速度超过300公里的时候,很多地方的温度是急剧上升的。齿轮箱的温升是在高铁运营过程中非常关注的现象,我们结合这个研究,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齿轮箱的温升模型,包括摩擦功耗引起的温度增压,还有润滑油的粘温特性,还有散热程度,放在一起预测温升。

这是我们做得实际测得的温升模型和理论值的对比,都是一些技术。

我们比较了不同的润滑油,这些润滑油的粘温特性都一样,我们选油最重要的就是粘温指数,认为粘温指数相同的,可能这个油再加上相应的种类,齿轮油都可以用了。但实际上做出来的结果,不同的油,即使粘温指数相同,最后导致的温升有非常大的差别。同时测试齿轮箱的效益会和油的种类有很大的差别。选油还是个技术活,不是给你这种粘温指数的就可以用了。

同时我们做了齿面的胶合实验,相同的油粘温曲线,抗消合的能力差距非常大。

我们针对高铁给出了选用标准,怎么样选择齿轮油、怎么样换油。在我们国家有这个标准之前,日本的动车引进的油,卖给我们的齿轮油一升1000多块钱,基本上是天价。我们帮助这个企业做完这个标准,日本的油主动降到300块钱一升,即使这样,现在企业拿到这个标准,还再选国外的油,同时也在搞自主研发。在自主创新里头,如果有自己的标准,以我为主的企业标准,国外这些东西的价格是绝对可以降下来的,不会被别人卡着脖子。

我们还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是齿轮箱的故障,包括现在风电最大的问题是故障率比较高。我们做了一部分工作,分析它的润滑剂变色的机理,包括轴承保持压的破坏,还有表面材料的缺陷等,时间原因就不太讲了。

在这个研究基础上,我们现在把齿轮箱的故障,至少在高铁领域相对应的可能会有几种。有齿面和轴承的磨损和破坏,还有润滑油的高温氧化,还有放电所产生的物质,还有齿轮箱的结构破坏,或者密封产生的效果,还有外部引入的沙质,最后造成轴承破坏。我们现在形成一套判别方法,测它的水分、聚合物的成分变化等。

整个做成的链条,就是做润滑油的检测,预测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更换,最后保证齿轮箱的正常运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自己研发了一体化的油液检测箱。我们可以进行油液的加固和取出,可以控制电机,同时可以进行系数采集。内嵌了一个专家系统,测出来的点,会在专家系统最后给出判断,这个油在正常范围内,还是有可能的故障。

未来的时候,对润滑技术提升齿轮箱的技术途径。目前,比较侧重于固体方面的可能会修正齿形、改正材料、优化结构,但成本比较高、研究周期比较长。我们这个研究,对于齿轮箱来说,润滑油是它的主要部件,选择了合适润滑油和添加剂,进行合理维护和合理换油,同时加强你的在线检测技术,实际上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整个的工作效益,而不用做改善齿面这些工作,所以还是油品是整个齿轮箱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对它进行足够关注。

我们现在润滑油的选用标准。因为今天有很多产业界的朋友,大部分我们选油一个就是你当初买这个齿轮箱,这个齿轮箱的设备商会指定用什么油,他们是根据什么选油呢?基本上至少在国内所有的齿轮箱生产厂,他们都没有相应的润滑分析、润滑设计,他们的选用标准,基本上卖油的人推荐给他们。还有一种换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供应商推荐给你的意见。我们建议你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应该根据你这个摩擦的载荷、速度、运行环境、还有节能环保的要求,决定你该用什么样的油。即使看上去一样的油,出来的结果是相差很大的。

加强油液分析,也就是我们这个设备的血液的检测,目前所有的途径从设备上抽取油样进行检测,判别是否有故障,进行部件维修。

还有一个,针对油液的在线检测和故障的预警系统,包括在线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油品状态评估和最后制订计划。传统的润滑技术已经进入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成为了许多管理中的一个大项。

刚好借这个机会,刚才柳院长也讲了工业4.0,实际上从我们前面的研究来说,我觉得从润滑管理的角度来说,它是嵌入工业4.0一个很好的入口,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润滑管理的4.0,一个是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到智能化,目前我们国家的所有的齿轮箱或者是用油,选用标准规范是否合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家选油上面比较任意,或者用油公司推荐就可以了,所以存在着鱼龙混杂的市场,你怎么样选对油。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还是百年老店,只有一个中石油、中石化,像奥吉娜如果想分得一羹非常非常难,只能在市场夹缝里。未来如果规范进行挑选,这个市场上怎么样选备?我比喻就好象淘宝店,淘宝店大家什么都能买得着,价钱也便宜,但是鱼龙混杂。

随着第二步润滑管理走向信息化,它的核心是什么呢?你要有你的测试指标是精确有效的,大家都在京东上买过东西,京东和淘宝的区别,京东所有的东西都是品牌的,而且会把规格描述的非常清楚,多重、多高,关键指标是什么。但是也有缺点,比如最近我要买一个老人手机,想找一个声音比较大、字数比较大,弹性指标在京东网站上没有。也就是说他在验血的时候,给你的指标只是泛泛的,但是我需要一个个性化的指标,这个时候京东我觉得就稍微有点弱了,就是说润滑管理走到信息化,测的都是常规指标,实际上对于风电,比如说润滑油需要它的特征指标,不是说常规体检就能满足的。

我觉得润滑管理走向下一步就是网络化,我个人理解不是说大家都联系起来就行了,最关键的是你的定向数据。比如说把这个风电场所有的润滑检测的数据汇集到一起的时候,一定要有定向的关于他的轴承和齿轮的信息是特征的信息,定向聚合。现在微信圈里的微电,因为是靠朋友圈,我这个朋友圈都喜欢某种生活格调,大家可能卖得东西都会在朋友圈里头形成一个销售渠道,他有定向性特别强。但是最终对于4.0或者世界来说,还是要走向智能化,智能化的核心,就是你专家系统和决断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润滑方案的决策要智慧化,同样用这个网店来比喻,某一天你想买得东西,一定是个性化、智慧化的消费,而且非常简单化。比如说我想买一个老年式的手机,照相清楚、声音大、字大,价钱多少,给这些信息就够了。大家知道在京东和淘宝上买东西,每天挑得眼花缭乱的,信息太大了,当这么多的定量数据给你以后,怎么样简单、个性、直奔主题的解决你的问题,这就是未来智能化所能起到的作用。

在未来针对大型设备它的润滑管理4.0的应用,如果让我去提几个建议的话,包括我们目前也瞄准的去做得区域,一个就是大型的能耗大户,如果润滑只是一个很小的系统,可能整个4.0应用上,用武之地稍微小一点。比如像大型钢铁公司、煤矿、风电,应用起来产生的价值会非常大。主要的研发内容,一个是装备能耗怎么样控制和降低它,包括合理的润滑选用和管理,整个管理体系。第二个重大装备,如果配合上它的状态检测和工业互联网以后,还有专家系统,怎么样能够形成联系在一起的网络。还有我们所有大型设备的使用商,我们所有的工厂这些都缺乏专业的润滑技术人员,很少有工厂有润滑技术人员,大家对润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企业关于润滑标准体系,基本上和国外相比没有,这个也是我们后续,从我们高校的角度上来说,要去做得工作,相应的人员培训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未来的产业化目标,我们的愿望也是想利用我们的基础研究,然后和现在的润滑管理4.0的框架,去帮助企业解决摩擦和润滑监测中的关键技术还有管理系统,同时发展他的所谓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最后节能降耗的指标。

作为我简单的总结,也就是说齿轮箱的润滑技术,实际上在国内的很多领域,不仅仅是仅限于风电,作为高速列车,还有煤炭钢铁等领域都非常关键,这里头润滑剂是它一个关键的组成元件,它的选用、它的设计,还有它的监测都会成为齿轮箱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国内整个这块的应用和管理体系还是相当空白,但是空白也是一个机会。我们魏总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也许能成为润滑管理体系的马云,从淘宝店一直开到微店。选油标准、换油标准、特殊的润滑剂,包括检测指标、在线检测装备、润滑状态检测的判断,以及最后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都能用润滑管理4.0融汇在一起,把这个行业作为一个切入点,提高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的规范。我的演讲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茶歇)

主持人:现在进入我们的论坛主旨演讲阶段,主旨演讲人魏国平博士,27岁自主创业,建立沈阳奥吉娜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届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省归国博士、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高年度PAO合成润滑油首创者。下面有请奥吉娜集团董事长魏国平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监控大数据链接中国风机主齿轮箱可靠性自主创新合作社CGRC”。

魏国平:刚才前三个主题演讲都非常精彩,虽然我们国家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但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薄弱的,这是一句大实话。之后,我们的柳院长更精彩,都是实话实说,可以看出我们的柳院长,在对国家自主创新的研究、调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柳院长说了大实话,说明你是接了地气,到很多的企业进行了调研。由于柳院长的精彩发言,我感觉国家这个论坛的气氛更加接地气,更加说实话,毕竟我们是企业办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用说官话。柳院长的观点也是,我们的自主创新是微弱的,柳院长的发言是美国人做0到1,从无到有,我们中国人都愿意做什么?1到N。在我们国家有句名言,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是吧?所以说我们做企业的人,都是愿意模仿。

我曾经很多会上提过,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太愿意学习了,从小就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怎么不说创新创新再创新呢?我们都是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我认为柳院长的发言非常精彩,使我们这个高峰论坛又有了新的格调。最后,我们清华大学的张研究员,做得题目,一,很贴近我们的专业了,二清华大学实验室在我的了解是最好的,又从专业学府的角度谈了我们的创新,我也很高兴看到清华大学摩擦实验室,在我们国家高铁事业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原来我对高铁的了解慎微,真是说井底之蛙了,没有想到高铁上居然也有润滑油的市场,我今天获得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所以说非常感谢前三个主题发言的老师。

我的发言,大家看一下是要建立一个合作社,太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是我相信50、60,甚至70左右的人知道这个合作社的。今天的社会是分享的社会,然后是共享。我今天的主旨发言分两块,后面一块有一些专业性的东西,前面一块想谈谈我自己的体会,分享,为什么要自主创新?柳院长说了,企业家创新就是找死。中国的企业主想做创新的人是很少的,谁都知道创新太难了,因为创新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这是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如果说我们国家整个企业的科研费用投入在1%,我认为这都偏高了,因为这大多数可统计的规模企业,如果我们统计到我们国家上千万,1000多万中小企业,我认为多数企业的研发是0,我们是被一个平均数掩盖了,说1%,国家老算到4%,我说我们国家连1%都达不到,因为没有几个企业愿意做创新工作,大多数都是模仿模仿再模仿。

无论是我们柳院长,还是我们的张老师,刚才提到的关于我们创新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我真的挺激动,还得认真研究。我再补充一个观点,我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次创新的会议?我这个人爱折腾,柳院长讲我这人不怕死,死了再重来,除非真死了。刚才大家看到过的介绍了,如果说在中国的企业里头,纯正的搞学术的做企业的真的不多,我这人就瞎折腾。据说是在中国第一个下海的回国博士,91年就下海了,今年回忆一下,我敢下海、敢折腾。从那时候开始正好赶上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在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那个时候汽车工业的润滑油是极其薄弱的,后来桑塔纳进来以后,我们都是没有自己的油,全靠日本油。

我们汽车没有技术,不光我们润滑油的问题,所有汽车零部件,没有一个是我们制作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我们只有模仿,因此我们现在虽然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但是没有任何自主品牌的技术,不管是谁吹牛说得多大,都没有。我还是那句话,掌握核心技术,那只是一个广告词语。从这个地方看,汽车工业发展的30年,我们国家当时走得路线是用市场换技术,事实证明没有换来技术。当国家发展到这个水平的时候,谁愿意把核心技术卖给你呢?不可能的。今天中国走到了最大个的时候,中国只能靠自己创造更加好的东西,否则没有下一步的路。我们汽车工业走过的路,不应当在我们风电再继续走,我们今天风电如果走过7年到8年,相当于从儿童走到青少年,我认为应该走好我们青少年的路,每一个从业在风电事业的人,大家都得做一点点,总得走出这第一步。

分享的第二点。刚才柳院长说生态问题,我今天加一点,是不是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需要从娃娃抓起?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东西。大家现在都知道创新已经是主题了,现在习总书记,去年6月份搞了一个创新公开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的,我感觉我是大众创业,我不敢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万众创新,我是举双手,再用两个脚来投票,真的是应当大家必须去赞同这件事情。

我现在给大家一个真实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我说从娃娃开始,我在这十天经历了这么一件真实的事,请把我的道具拿过来,这个小格尺是中国的名牌,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用得格尺,中国制造,名牌。这个格尺是去年我们员工去韩国,他们旅游的时候带过来的一个格尺。拿回来以后,这个画片,这是我女儿,我发现两个格尺,我随便做了个对比,我突然发现两个格尺都是毫米级的对不上,从国际上有三种理论,一两个尺都是错的,二一个是准的、一个错的,有三种可能性。我说买一个生产制造用的,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名牌,江浙生产的,一个是日本普通尺子,还有一个德国尺子,但是没有买到。回来以后我发现,我再把它做一个对比,我会发现从一个尺子上看我们国家的工业制造和材料选择,刚才张教授提到了风电事业需要很多学科交叉,制造学、工艺学、材料学等等。我们国家自己的尺子,你会发现,随便弯一下就变形,一个变形的尺子,根本谈不上精度。今天在座绝大部分都是搞机械专业的,比我都懂,它的精度有吗?工人就要靠这把尺子把板材切开,能准吗?日本的尺子,靠目测永远是直的。靠这个钢度,保证了尺子的精度。我们国家尺子和日本钢板尺目测看不出来。韩国尺子和中国尺子一对比,80毫米之前,我们尺子是跟日本准的,从80毫米到结束的12厘米,120毫米的时候,后边全跑了,最大跑的是1.5毫米。我们国家儿童小学生从学习开始,所画的图就是不准的,可是我们小时候用得尺子,只是没有这个想法,或许今天在座的50后、60后、70后,我们学习的时候用得尺子都不准,我们就这么画了几十年,今天从事我们国家的工业,从开始就没有一个精度的概念。精度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根本,所以我说我们国家的科研开发,就需要从1毫米开始。谢谢!

我这女儿很认真,配合我做对比,所以我从小就抓起,一切都要精准。

我们很佩服的人就是德国,德国人天生就是制造业的材料,做什么事情都很严谨,有到德国的机械产品,一准确、二可靠,德国人说得事情,基本都是准的。同时还需要向一个国家学习,尽管我们现在经常骂他,我们的东邻之国日本。欧洲有德国、亚洲有日本,抛开一切政治见解,一定要向日本学习,他们的工作精神是我们没有的,他们的工作态度是我们没有的,他们制造的汽车,有从德国那儿模仿出来的,也有他们日本人制造出来的技术。一个2.5升排量的德克萨斯混合动力,它的油耗是7.4升左右,与同排量的这样级别的车相比,应当说节省了大概是4到5升油,算过来就是35%左右,就意味着开上日本的车,使同样一个车辆可以节省汽油消耗35%,大约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北京现在车辆大概600万,如果北京都能换上混合动力车,北京的天空应该更蓝,北京的PM2.5也应当更少。我们真的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德国和日本的精神,而且真正的践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好,这是我与大家的分享。

下面要讲到关于风电方面我的看法。刚才张老师给我做了非常好的开场白,你的很多东西,张老师我要一会下面讲的,你是抛了砖,但是我这也不是玉。

分享几个话题。我的目的是希望,如果这次研讨会,如果大家能达成共识,当然下午还有很精彩的分题讨论,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合作社,中国的自主创新一步一步做起。我谈谈我的看法,有的数据,刚才提到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问题,把它弄过来,因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数据太少了。我们有宏观的数据,一旦进入到很细节的技术数据统计的时候,我们的数据真的很少,或者我们不公布,或者是我们没有,我只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一些风电技术发达国家的数据,来谈一谈。

我的话题大概分几个方面。一个是我认为风电事业发展,离不开成本,风产成本决定未来风电行业的命运。第二个风电运营监控产生大量数据流,大数据蕴含着创新资源。第三,从摩擦与润滑的技术模型来看,谈两大标准。最后整合破碎化的数据流,整合在一起,对我们国家的风电事业自主创新提供十分有意义的基础数据。最后想倡导成立一个中国的合作社。

现在我们看一下电价的情况。这是最新的数据,几个电的结构,水电,目前我们国家的电价,发改委的文是2毛到4毛,火电3毛到5毛,核电4毛3,风电分陆上和近海,4毛9和8毛5,光伏电价9毛到1块。风电在新能源方面,风电的价格要想能够真正的替代水电和火电,特别是火电,火电主要消耗我们国家的煤炭资源,大量的消耗化石能源。风电的价格必须靠近火电,这才是一个市场经济。风电的发展,除了政府扶持,更多的需要这个行业自己强壮起来,实现市场竞争。因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我们国家不能永远补贴,所以想发展下去,第一靠自己。

下面看一下风电的成本构成,我大概列了三项。在座很多都是在电业方面的专家,如果我说错了,请直接指正我。首先看三大成本,一风机的制造成本,二风机的现场安装成本到运行之间,第三一旦风机安装完运行了,就是运营成本。我做了一个基本调查,当初的时候,我们每千瓦的制造价格基本是8000元左右,甚至还高一点,到2014年统计的时候,每个工业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基本降到了3500到4000之间,大概是这样,风机的制造成本,相当于下降的非常大,现在不到当时的40%。

第二,风机的安装问题,安装成本很高,它是增长还是下降,不得而知,我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随着人力资源价格提高,国家安全提高,上那么高的高空作业,是不是需要更高的补助。规模成本是不是能够抵消现实的人工成本,不得而知。

可变的成本是运营,一个是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占多大比重,我也没有准确数据,从欧洲的数据来看,没有太多的数据,20%、30%还是多少,是个未知数。

有一点肯定,运营成本中一定是故障决定一切,没有故障肯定你的成本就是低的,你有了故障,维修成本一定是主流。

在故障中,我们再继续分析,谁是在运营过程中风机故障的核心问题?我们都讲主要矛盾,先把主要矛盾抓住。这是美国的能源部2011年的报告,他对风机,这个风机范围是500千瓦到5兆瓦,包括陆地和海上,所有风机中的子系统进行了一下统计分析,它的采样数据是27000个风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由于故障引起停机的排在第一的是主齿轮箱。由于它的故障而导致了风机停车,第一位是主齿轮箱。云南才2543小时,最短吉林才1500多小时,这么短的时间,成本一定是高的。这里的时间,除了气风时间,包不包括故障时间?我想应当包括。

统计的第二个数据,还是27000个样本,第二个数据是每年风机子系统中的故障发生频率,刚才是时间,第二个频率,频率主齿轮箱的故障频率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却是发电机电器系统。美国人认为故障频率最高的是电器系统,第二个是齿轮箱系统。

美国能源部做出了前四个主要原因,综合在一起,影响我们运营成本的核心点,一二三四。第一,主齿轮箱,第二发电机,第三转子叶片,第四主轴的轴承系统,这是美国能源部对27000台风机,涵盖范围是5500千瓦到5兆瓦风机,做了十几年统计,这个数据或许能够为我们中国的风电统计所用,估计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因此,我今天演讲的主题,主要侧重于关于1号矛盾解决了,其他就是次要矛盾。我谈的话题就是齿轮箱的问题,而这个主齿轮箱恰恰是润滑要求最高的、最薄弱的东西,也是用量最大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奥吉娜公司和风电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我做了个比喻,如果把风电机组故障比作一头牛,主齿轮箱的故障就是牛鼻子,牵住牛鼻子,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由于齿轮箱中的主要零部件,要么是轴承,要么就是齿轮,齿轮和轴承,它俩是最容易失效的,所以说齿轮箱的核心是齿轮和轴承的可靠性,抓住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解决了轴承和齿轮的寿命问题,也就抓住了主齿轮箱故障率的牛鼻子。

如果我们把主齿轮箱比作成一头雄狮的心脏,它的心脏是非常容易犯病的。它既有房颤、有冠心病心梗,如何对这些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我们人和机械是同样道理,润滑油真的是血液,可是搞机械的人都不重视这个血液,我们人重视血液,在机器上,并没有人足够去重视。

从目前来看,在我们风机运营过程中,实际上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你会发现跟人体是极其相像。第一个声控检测系统,检测一下噪音系统,检测一下应力波等等,还有内窥视、像振动波的检测,还有润滑油的检测。一个是在线探讨,一个是离线的,把油样取出来以后,进行深入分析。

把齿轮箱当做心脏,你会发现医生听听跳动怎么样,然后做个B超,做个心电图,就相当于听一听,相当于声测检测的应力检查和噪音检查,我就把它比作B超和心电图。

最后一项就是抽血化验,也就是油液检测。实际上这四个流程形成了大量的设备的故障信息,这就是我今天谈的核心问题。

这些东西可能对你们来说是很熟悉的了,目前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是,在传感器系统上有SKF,轴承大家了,还有下面就不一一说了。这些传感器都要安装在我们的风机上,来随时采集,刚才我说的机械的信号、心电图、B超等等,到处都是,相当于人体在重症监护室,全身都是监测器,所以说现在人的成活率是高的。

这个图我简单说一下。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在风机上润滑油是两条线路,一条是内循环系统,一套是外循环过滤系统,这两套系统都含有各种监测器,其中的外循环要拿出来做油品检验,这些信息是我们掌握风机机械的重要信息。

满身都是探头,跟我们的心电图太像了。

好,简单说一下,振动波谱图,里头涵盖了所有的应力的信息。这是一个健康的应力图,这是一个有病的、有故障的齿轮箱里的应力图。油品在线检测上的数据,蓝线、红线和黄线,主要检查颗粒物、水含量等等,这是常规的检测方法。这个也是颗粒物,我就简单给大家看看,这就不是我的主题了。

这个就是油温的指标,齿轮箱的油温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往往预示过度的热量,产生油温变化,但是缺点是不够灵敏,或者是滞后的指标,还有水含量,铁屑的含量,齿轮轴承肯定是以铁元素为核心的,因此在线的大概只能提供这些常规的东西,像微波图一样。

我现在刻意的谈一下油样中的元素分析。你会发现,在油样的分析中,这是离线的,在线做不出来。就是取样以后,一般情况下每6个月取一次油样进行检测,从铁到铝到铜到铅等等,这里面所有元素在我们实验室检测出来的元素分析,可以说涵盖所有齿轮箱中部件的构成基础,一切都在油中,相当于我们在做血液检查的时候发现,我们做正常血液检查三项指标,靠这些指标来判断你的心脏将会发生什么是一模一样的,这么多大量的元素信息,现在确实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同样大家知道,这些所有的油中的磨损信息与大家最关心的轴承和齿轮的实效,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振动非常大,它的微点蚀几乎排在了首位,它跟微点蚀有密切关联。点蚀有关联,轴承的擦伤,胶合磨层有关联,轴承的轴向裂痕有关联,这是齿轮上的微点蚀问题,齿轮齿的磨损,上面的夹带磨损问题。我大概也快速看一下,大家看到,从6个月,从风机上取来的样中承载的这些信息,适于你们关心的齿轮轴承的每一种实效模式,有密切的关联。问题是我们没有挖掘,我们只是看到了数据,现在油品化验目的,除了关心的水分成分超标,处分油中颗粒物是不是超标,这些元素分析,并没有得到利用,而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润滑油是不是需要更换的指标,这是错误的观点。润滑油需不需要更换,可以用它判断,在血液中实际上夹带了太多的设计制造的信息,我们没有挖掘出来。

这是我们奥吉娜的实验室,你们的样品拿来以后,我们公司大量的分析油品样。在线的数据的精度是没法跟实验室相比的,这里反映了很精准的信息。因为元素分析的精准度是10亿分之一。

现在我谈一个标准,我想今天在座的如果是从事风机齿轮箱设计的工程师,一定是知道这个标准的。我查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风电在齿轮箱上没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当说在世界上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美国齿轮制造协会,AWE是美国风能协会,制订了6006标准,2003年制订的,现在它是风机主齿轮箱设计上的规范的老大,或者第一位。在这个标准中,已经列了大量的,刚才的元素都列上了,所有的这些元素,是在齿轮和轴承上哪个部位,都列出来了,用这样的表格可以精准对照出,一旦说在油品中的检验中,出现了某一个元素异常,它应当对应的是哪个部件,是可以定位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我们国家的齿轮制造材料,或者和美国齿轮制造有差异,但那个材料的元素也是准确的,因此是可以对应的。数据不一定一样,元素也不一样,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我做了这么一个比喻,目前风机上有大量的探讨、大量的监测系统,形成了大量的数据流。现在为止我们国家是1亿千瓦的装机总量,大概有7万台在运行的风机,按照新的规划,到2020年的时候,再增加一个亿,我们未来还有5万台风机,将来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大约有12万还多的风机在运行,每一台风机上,每天形成实时监控的数据流,同时又大量在线的润滑油分析数据和离线的润滑油分析数据,离线的数据中包含了26种元素,如此大的数据流谁能读懂?搞润滑油的对机械的了解不够,搞机械的对润滑油的信息也了解不够,这样的信息流,虽然每时每刻在产生,可是却没有人做这样的挖掘,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况。所以说我们应当挖掘数据,挖掘数据靠什么?

我现在简单的引用一下摩擦与润滑的理论,简单利用张老师刚才没讲的一段,我讲一句。摩擦与润滑,它俩太密切了。现在的标准一个是2003年的美国的6006标准,美国齿轮制造协会的。一个就是最新的2010年ISOIEC61400标准,当然后面的标准要远远优于前面的标准,因为毕竟一个是2003年颁布的,一个是2012年的12月份才颁布的,相当于2013年很新的标准,我仔细研究这两个标准发现,经过这两年世界风电的研究使用现场调查,风机齿轮箱的设计规范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了。

第一个标准形成的时候,我们发现当时是40千瓦到2兆瓦,当时美国的水平,那时候看来兆瓦级的风机还只是开始,才几十千瓦。设计寿命,齿轮箱设计规范要求20年。2012年年底,61400标准,你会发现这里涵盖范围可就不一样了,61400标准已经写得是大于500千瓦,不再有上限,理论上可以适用5兆瓦、7兆瓦,甚至10兆瓦,没有上限,大兆瓦级的风机为设计规范了,发生质的变化。

这里头设计规范主要强调了齿轮和轴承箱的元素问题讨论的,还有轴承的组成零部件的问题,滚动轴承的问题,润滑油的问题。终于会发现,在OM上,在标准的第一页上写到,在运营方面,把传统系统的润滑管理,已经提在了极其高的位置上,不再向6006标准。大家终于知道,风机运营中润滑油很重要,已经在规范中体现出来了。

我查阅了一下两个标准对润滑油的重视度到底多大,一页一页看,我做了一个统计。在6006标准上,一共是5章,正页94页,我算了一下,在这个标准中,设计到润滑油的章节的页数是22页,对94页占整个标准的23.4%,6006A03标准,到了IEC61400-4,一共是30页,占比19.9%,不论是19.9%,还是23.4%,整个的国际两大标准规范,润滑油的章节的篇幅占20%左右,也就是五分之一,因此润滑油在这个行业有它自己的地位。

谈谈我对学科粗浅的判断。我们发现在我们国家机械与摩擦学,重机械、轻润滑,因为是两个学科,一个是机械系、一个是润滑系的。除了专家以外,我想问问在座的所有与会嘉宾,谁是学化学专业的?除了专家以外,举个手,三个。刚才齿轮箱中占20%,今天我们与会的,我是在茶歇的时候做了调查,今天与会的人可能已经接近300人,如果有三个是学化学的,足以见我们化学在地位中多么微弱,才1%。原因很简单,我也算多年搞化工润滑方面的工作,一晃也是快24年了。我们发现我们的摩擦与润滑,基本上在中国就是泾渭分明。我们的润滑大师温院士,还有洛建彬(音)院士,刚才提到有院士的问题,润滑有院士,一个是薛成金(音)院士,还有刘院士。你会发现我们的两位院士,一个是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一个是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可以看出来,是纯化学专业毕业的,而润滑这块,搞纯化工的人数很少。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摩擦与润滑两大交叉领域里面,我们需要杂交形的摩擦与润滑专家,需要杂交,这个界限需要打破。

我现在也继续从标准谈我们的可能的关联。首先在6006标准上的第61页上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重要,可能不搞润滑的不一定注意这段。这么些的,齿轮润滑中薄润滑油膜将摩擦副表面分开,表面的粗糙度比λ起了重要作用。新的61400标准指出润滑油核心任务是减少摩擦磨损,要完成此标准,最好进行详细的齿轮润滑弹性流体动力EHL的分析。

我很形象的做了个图,这面润滑油,这么一个λ,这个λ跟中国的人字非常像,一个λ就可以把齿轮箱,用这个油连接在一起,λ是什么?λ是最小油膜厚度除上金属表面的平均粗糙度。这一个λ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这个λ在不同区间,实际上摩擦的原理是不一样的,三种摩擦原理,一个是λ远远大于3,λ远远大于3就意味着两个金属之间全分开,理论上不会有摸索。同样另一个极端是这个λ只是小于1.2的,相当于两个金属表面基本碰上了,这个时候是磨损最大。经常的现实中润滑状态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状态很多,这才是核心,λ值大于1.2和小于3之间,或许是一个常态,这也是磨损的主要问题。

这条曲线可能大家都知道,搞摩擦学离不开这条曲线。大家看到,两个金属之间由于润滑油分开以后有三种状态,一种是λ大于3.0状态非常好,完全分开;第二种两个金属表面偶尔有油,基本断开了,两个金属摩擦很大;第三种就是所谓的过渡状态。这个Stribeck Curve图,不变的是精度,变化的是基本原理。

61400标准中已经有精确的润滑油计算方法了,这个方程是写在61400的108页的,看上去复杂,其实一点不复杂。

这个图Dowson Higginson的方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基本方程形式,61400标准的系数已经比现在精度提高了。我就用这个方程给大家讲解一下我们的关系,这个著名的方程里头有三个无量钢技术,分别是G、U、W,这是计算油膜厚度的公式。第一个G是材料学性质,它是材料参数,用得制造齿轮和轴承的材料,它的表面参数。第二个是润滑系统的运动速度参数,你转得多快、转得多慢,是摩擦磨损不一样的。最后一个W是载荷,负载多大,风机的负载非常之大,W非常大。

那么这三者下面的推演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是演示,算完以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果,α、EP、还有μ、西布隆(音),还有RX,这个就不用说了,五个指标是什么呢?分别代表了材料问题、润滑问题和运动的负荷和运动的速度问题。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第一润滑油的黏度越大,油膜越厚。

第二个α,有润滑油了,很有意思,大家知道油温度越高,黏度越小。还有一个与压力有关,润滑油的黏度是温度和压力的变量。润滑油的黏压系数在方程的正面,因此油黏压系数越大,油膜越厚,与润滑油的分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速度越快,摩擦越小,速度越快,油膜越厚。正常情况下,车的速度如果是3000转左右到4000转以下,要比1000转以下的磨损小得多的多,事实上有摩擦学的基础。速度越快,油膜越厚。

E,大家知道材料的弹性模量,就是硬度问题,从这个方程上显示,材料硬度越大,油膜越厚。

最后一个载荷,载荷越大,油膜肯定越来越薄。

我们会发现,在著名的方程式中,却有两个核心变量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跟我需要讲得话题有关,一个是材料中的属性参数,一个是润滑油参数,还有润滑油黏度,这几个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轴承在运行过程中润滑油的作用,解决了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说一定会提高齿轮和轴承的寿命,减小失效磨损。

简单看一下。这个就是三个现在目前在风机行业用得三个润滑油的,润滑油的分子结构很简单,一个是我们说得传统的矿物油,是通过石油冶炼出来的。杂原子非常多,杂乱无章的结构,它的价格很低,性能也不好,在风机上基本现在不推荐使用,因为它容易被氧化,寿命太短。传统的矿物油是这样的结构。

现在大家所用的最广泛的,PAO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合成润滑油上应用最广阔的结构,首先用在汽车工业,德国的汽车用得润滑油,全是PAO的,当然黏度是小的。最早是德国的坦克使用,现在军队使用的坦克也都是PAO,我们现在也跟军队合作。它的结构,我们简称为梳质结构,这样的结构是最理想的结构,有非常好的黏度,也有非常好的碾压性能。另一个就是现在写在规范里的叫PAJ,由于它有它的缺陷,容易吸水,有大量的氧原子在里头,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种结构理论上性能非常好,但是必须在干的状态下,因此它的实际性能受质疑,因此最广泛使用的就是PAO,PAO这样的结构跟水不互溶,对于风机齿轮箱使用很有意义。

我再说一个极端状态。一个是λ大于3.0,一个是3.0大于1.2,一个是小于1.2。在美国的ISO281有明确的关于润滑油的添加使用都很规范。

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这个也是美国能源部颁布的一组数据,他们对大量的风机的齿轮箱的实效进行了统计,发生了37起的故障事件,其中有36起跟轴承相连,有22起跟齿轮相连,不是轴承问题,就是齿轮问题。看来轴承问题要比齿轮问题概率还高一些。这是磨损的图片,λ的关系。

下面我要引出的问题是,大家看到,一个主齿轮箱要牵扯到多少学科、多少制造商和设计者。

首先他涉及到材料学科的工程师,第二涉及到制造方面的工程师,第三涉及到运营方面的工程师,最重要的是齿轮和轴承的设计制造的之外,就是润滑油,润滑油的参与者,还有添加剂的参与者,围绕了这么一个主齿轮箱,要有这么多学科、这么多行业的人来共同的参与,才能够确保主齿轮箱的可靠性,减少它的故障率。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之间几乎没有对话,我们很少对话,我们互相都不了解,这就是现实的问题。在产业链上有这么多成员,但成员之间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

这张图我非常喜欢,它很形象的把这个东西说成一个大象,把这个风电行业比作成一个大象,大象中有很多成员,上面这个是齿轮箱制造商,在大象的鼻子上面这是一个风扇,下面这个是轴承制造商,象牙的头,他说这是个毛枪。下面某一个大学研究院的人,他在这个位置,他说原来风电行业,他看到的是一棵树,他看到大象的大腿。后面他看到象的尾巴,他说这是一个粗绳子,这个图真的非常形象,由于这个行业很复杂,当学科的跨业,使每个在这个行业里的人,只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局部,没有看到它的全貌,所以说看不着大象的本来面目。如果这次会议能够达到一个共识,我们应当创造一个中国的主齿轮箱可靠性自主创新,我用合作社比较好,CGRC,这个合作社中应当包括今天与会的风机制造商、业主、运营商、轴承齿轮制造商、添加剂公司、风机整机厂,以及从事摩擦材料润滑添加剂等,我们国家的各个院校,包括我们清华大学摩擦方面的老大等等,是不是应当参与进来成立这个合作社,增加风机可靠性,提高有效运转时间,最终目的降低成本,使风电的成本从现在的4毛9,能不能降到3毛左右,跟火电形成强烈竞争。

目前我们的规划,我们国家的风能将成为能源中的主力,是不是需要联合在一起?当然我们合作社工作的手段是汇集各个方面来源的数据流,我们分享,然后我们共同开发,把这些碎片化的数据,全部汇集起来一起挖掘,共同利用,也就是分享与共享,从分享实现共享。

这个照片岁数大点的都看到合作社,刚才大家都没有联络,都是X,如果我们这个合作社能成立,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0101这个数据流联系在一起,实现这么一个合作社,大家是不是会做得更好?解决我们国家在风电上的基础研究、设计等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应用数据开始,返回到基础研究,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或许是一条途径。

刚才那个医生脑袋是头都大了,如果我们把所有会诊数据流通过云计算系统,可以用数据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包括我们的合成研究,我们都在利用数据研究。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有全科医生了,医生脑袋不疼了,知道这个病情是什么,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什么,病因是什么,实现对症下药。

同样,合作社成立以后,我们就不再会看不清大象的本来面目,各个学科的人、各个材料的人,很容易对大象一目了然,它就是一个大象。

刚才在座位上,我谈到了,我们还有药厂,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这是我们在去年8月30号,上海开过一次分会,讨论中国药品临床评价问题。我这个倡导真正得到了医学界广泛认可,到底我们国家的药品在制造研发中,能不能采用大统计数据来增强我们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认可,在医药行业,因为它的人群特别大,心脑血管,我们国家是2.9亿,都是心脑血管病和潜在心脑血管病,进行血脂化验、心电图等等,也形成了大量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如何挖掘,也是医药界很关心的。我分享一下去年我们做得工作。

最后,真的我希望柳院长、企业家不怕死,得折腾折腾,如果我们的倡议,虽然润滑油只是很小的一块,在齿轮箱的设计规范中,我们占20%,但是我说总得有人喊一嗓子,我们就算发出一个小声音,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响应,因为我们的会议主题“中国风、中国蓝、中国梦”,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的蓝天,再也受不了雾霾了,北京的雾霾让人难以忍受,我们沈阳的雾霾现在也非常严重。中国的蓝天呼喊可再生的中国风电,风电真是我们世界和中国未来的能源主流。中国风电却亟待自主科技创新来降低成本,靠政府补贴永远是不可能的,必须研发出老百姓能接受的,成本可接受的电动车,我们的风电一样,这么高的电价,靠政府补助是不可能可持续的,我们需要努力,只能自主和创新,大家联合在一起开发新技术,降低每一个小的故障,就能够使成本有所下降,一点一滴汇在一起就是一个河。

自主科技创新需要一点一滴的一丝一毫做起,需要从一毫米开始做起,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期盼今天北京的昆仑论坛,是一个小小的一步,或许能够引发我们中国风电自主创新的一大步。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开始很注重自主创新,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几年前只是模仿模仿再模仿,现在我们发现这两年在习大大领导下,真的大家在倡导自主创新,要万众创新,前提是大家要联合起来,希望大家能够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来共同推进中国风机中的一个主要的零部件主齿轮箱,提高它的可靠性,降低风电成本。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下面是媒体提问时间。

提问: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柳院长,我们大家知道您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在新能源光伏行业。我们现在大家关注的是您接下来的工作,会不会对风电行业关注的更多一些?

柳卸林:我其实也关心风电,我和金风科技也做过好几次调研,这个行业,我觉得和光伏一样,都是未来非常有前景,人类必须依靠的可再生的能源,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会关注风电的发展,谢谢!

提问:您好,我是来自中国电力报的记者杨娜。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想请教任东明博士,您认为我国风电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什么?第二个希望柳院长可以回答,我国装备制造业从十二五已经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系统供应商,因为竞争环境非常激烈。刚才您风趣的讲了自主创新,我很好奇,除了创新之外,企业的发展还会有哪些空间与机遇?谢谢!

主持人:任东明博士暂时离会了,请柳院长回答您的问题。

柳卸林:你说得企业的发展,除了创新,还有什么别的,包括像风电来看,刚才魏总讲了很多,一个方面是讲到了技术创新,润滑油从一个产业链看,怎么样能够把各种各样的能力集成起来,这样才能把润滑油,才能把齿轮箱或者把风机做得更可靠,成本更降低,这就是技术创新、制度上的创新。创新很宽泛,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服务创新,比如现在做润滑油,我可能要和企业形成一个终身的保养维护的系统,我希望能拿到一个数据必须和他们合作,和未来主机厂、电站更好的合作,这里面就有很多商业模式服务的创新。我们的创新应该说还是比较宽泛,我的润滑油怎么样和主机厂怎么样形成利益分享关系。包括他讲得大数据,我想技术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包括我们国家未来对产业的政策,可以让风电行业发展更快的创新。我就先讲这些,谢谢!

提问:我是来自新华社新华网的记者。我现在对魏博士有个问题,中国目前是一个风电大国,并非风电强国,但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你认为破解这种局面需要怎么做?还有个问题,在相对比较大的风电市场,您觉得更需要市场机制的推动,还是政策扶植?谢谢。

魏国平:中国必须自主创新,想买也买不来。我们必须从实实在在的技术开始做,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纯正的理论,我们需要纯正的理论知识。第二个工程学的知识,两个必须分不开的,所以才构成科研技术,纯正科学也不行,纯正的技术也不行,它俩合二唯一,才能促进风电变成又大又强的风电行业,不光是风电,包括汽车工业,也必须走得一条路。

第二个问题,咱们做企业的来说,如果说政府支持企业,谁不要?有钱给,谁都高兴。但这不是正路,我也看到我们国家政策,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包括科研经费等等问题,要强调它的实效性,强调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地位。一个好的制度,不应当老靠别人扶持,必须自己强壮起来。所以我作为企业主来说,我不希望谁支持,我希望我自己走下去,同样我想我们风电,也只有靠这个才能够成为真正强国,政府的支持是辅佐,不应当是引导,政府引导企业是错误的,只有企业主身临市场,他最知道他该干什么。市场为主导,绝对主导,政府应当为辅,极其微弱的辅,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主持人:还有最后一个名额,还有哪位记者提问?好,请那位记者。

提问:大家好,我来自中国电力网。我想问一下魏总,您提到电价决定风电的未来,只有风电与火电和水电持平才能取得大力发展。我就想问一下除了刚才提到自主创新,降低电价有效手段包括哪些?未来风电到何时才能够与火电和水电电价持平?具有竞争力。

魏国平:谢谢你的问题。我倒着回答,预测没那本事;第三个问题回答不了,什么时候不知道。但是趋势一定是,你只能靠主能源的成本和其他能源成本,基本是同一个水平,或者再低一点,才能形成这个优势,一旦那么大能源,国家补贴不起,只能从现在做起。怎么降低成本?首先从技术创新开始,当然管理要行,根本的原因一定是在技术上得到解决。比如现在的故障率每年三次,如果能降到一次,成本自然就下来了,这样在电价中就惠及于民了。

提问:不好意思,我还想再提问一下。我是功能产业杂志的记者,我叫梁伟。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魏国平博士,刚才听您的演讲,对于监控大数据和云计算在风电行业的应用是有一些思考的,包括您最后提出的自主创新合作社CGRC,我想问一下您对于这个想法来说,后续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计划?把这个东西搞起来。

魏国平:我喊了一嗓子,我希望我们业内人能够响应,我想下一步的工作室,实实在在的成立这个合作社,需要发起一个正式的倡议书,希望得到我们张老师,清华大学的响应。我是想找一个专门搞工业数据研究的,现在缺这个,这是一个缺陷。我们奥吉娜可以担起润滑油这部分,其他的我说风机轴承的、齿轮的,再加上整箱齿轮箱厂的,如何联合在一起,或许大家能够形成共识,但是这个过程肯定是艰难的。还是先合作起来,从了解到深入,说不定能干点事,一旦干出点成果,大家就愿意深度联盟了。张老师来补充一下吧。

张老师:因为跟前面的几个问题一样,实际上目前都作讲工业4.0,讲大数据,也等于大数据智能化和以前的工业联合起来,实际上我刚才在讲PPT的时候,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我认为我们润滑技术是突破工业4.0的一个很好的起点,也就是我刚才讲的,技术创新包括润滑油,作为一个润滑油怎么归在风电行业,魏博士在风电行业成立这个联盟,他的出发点,就是拿他的高端润滑油作为一个起点和撬板,形成一个联盟,或者形成工业4.0的模式,来撬动整个风电产业。如果这样讲这个问题,我刚才在关于4.0里有提到,油做得好不好,只是说我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店,我的东西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人知道,如果有很多人给你PK,如果有国营大店,非常抢你的话语权,你这个淘宝店很难维持下去。

第二个进入京东阶段,如果说我们这些很好的品牌都出来了,我们奥吉娜也成了一个品牌,那么在京东上,就要在你的网络上,把你的产品规格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究竟好在哪,中石化和中石油和我的区别是什么,而且保证是真品。你像刘强东和马云之争也是,京东觉得我不卖假货,我卖得东西都很好。这是第二个阶段我的规则很细,让别人意识到一个关节、一个PAO油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在这个链条上,技术指标比别人好,但都还不足够,到第三个阶段,同样的消费圈,比如你的风电行业,有定向的消费圈就对风电非常好,风电圈子里已经有定向信息,不光是普通的验血指标比你好,我做出来PAO油是防水性能比较好,特殊的指标,特殊群体会找到你。如果大家开微店就会知道,都是相同的朋友圈在开,但是这还不足够,最后就是刚才魏博士提到的全科医生,因为当这些数据比较多,微店比较多,淘宝非常纷纭复杂的时候,这么多信息都给你一个人,我想买到我合适的油,我不是一个全科医生,我觉得非常头大,这个时候大数据都提到你面前,实际上说句明白话,数据多到一定程度就等于是垃圾。如果在淘宝网上买一个东西,大家一天两天花在上面,因为数据太多了。我提出一个模糊概念,给我想要的东西,它就一定要走到智能化,智能化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家的商业上面都还没有达到,如果在润滑技术要达到,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要把这个串起来,大家会发现,我们做出一个产品,它一个单个的技术比较好,只是开了一个好的淘宝店,最后怎么样进入标准化、怎么样进入特定信息化,才开了一个京东网,怎么样最后把你的产品,向某一个特定行业有特殊的指标、特殊的要求,你开了一个微店网,最后怎么样走向智能化,一下子影响特别大,我估计以后可能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多多向他学习吧。

还有一个工业4.0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单个的技术突出远远不够,德国的制造业,整一个汽车单个的零件也许质量不是特别好,但是装起来以后,整体的性能会超过你单个的评价,所以大家就会发现,把它穿成一个网络集成化以后,实际上产生的结果会好于单个零件。中国有时候往往反过来,单个产品很好,但是一点是跟添加剂配合性能下降一点,跟材料配合,性能下一点,连成网的时候,越连越差,这就是德国和中国的区别。你应该因为联网而获益,变得更好,而不是因为联网,每一个都衰减,最后做到最差。工业4.0的意义在于,我只要抓住了几个环节,利用中间的信息挖掘和中间管理方面的问题,最后使得它的整体效益达到最大,不一定我们的油一定是在单个指标上超过国外,但是在润滑油行业,大家都有一个觉得国内的东西用国内的油才很好,有一个匹配度。

我们国内目前自主创新单个的技术已经做到最好了,但是如果能把大家联系到最后,把无缝连接做到最好,系统做到最好,如果系统做到最好,我们就有可能赶上美国和日本,就这么多吧,谢谢!

柳卸林:刚才那位记者说得除了创新,企业家为了成长能做什么。我们中国现在好多恶性竞争,互相老死不相往来,竞争对手就是我的敌人,我要用一切方法把你打死为主。我们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恶劣,没有人敢做创新,做创新有大量的模仿者。需要有一批企业家,我想魏博士也想这样,我用我成为一个产业领导者,我愿意跟他分享,但是我们的行业联合起来,靠上下游产业链联合起来一起成长,这个时候我的一个好的创新,才能成为行业的标准。这个行业整体都在成长,而不是说整体互相恶性竞争,企业间要合作形成一种链条,这样新的竞争理念,对我们中国企业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创新的很重要的关键。

主持人:提问环节到此结束,下午还有其他的提问环节,其他的企业家朋友们,或者媒体朋友们,可以再继续提问。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的莅临,今天上午日程已经全部结束,稍候请大家跟工作人员到自助餐厅用参。下午1点30准时赴会,下午的会议内容主要是针对于风电主齿轮箱的润滑设计、润滑管理以及风电润滑油的监测方面,各位行内专家进行报告,请大家准时参加!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