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5年我国就开始了煤层气开采的实验,远早于美国。但时至今日,美国早已实现商业化开采,我国却始终停留在产业化初期,难有突破。我国发展煤层气产业的瓶颈究竟何在?

随着“十二五”末年的到来,煤层气“十二五”规划目标难以实现的现实日益清晰—根据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煤层气产量约为155亿方,距离2015年达到300亿方的产量目标相差甚远。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产业政策迟迟未能跟上,煤层气企业的积极性正在消退,2014年钻井数大幅下跌。照此估算,未来几年我国煤层气产业可能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
实际上,对于300亿方的产量目标业内一直持有疑义,并寄希望于国家推出强力的补贴政策来促成跨越式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希望难以实现。
煤层气即煤矿瓦斯,其开发利用对于我国这样的产煤大国尤为重要。早在1965年我国就开始了煤层气开采的实验,远早于美国。但时至今日,美国早已实现商业化开采,我国却徘徊在产业化初期,难有突破。我国发展煤层气产业的瓶颈究竟何在?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被誉为我国煤层气产业主要奠基人的中联煤层气公司原董事长孙茂远。虽然已经从董事长的岗位上退下,但孙茂远并未远离煤层气行业,而是一直为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大声疾呼,数次上书国家领导人。在此次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孙茂远也首次提出了发展中国特点煤层气产业的概念。
《中国科学报》: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孙茂远:
2012年以前,地面开采的产量每年增加5亿方左右,钻井量在3000口以上。2013年下降到3.54亿方,钻井量也减少到2000多口。2014年则更少,只有1000多口新增井,投资也大幅降低。虽然产量的增量还是达到了7亿~8亿方,这是因为老井的产量一般在两三年之后达到高峰,所以还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此,煤层气产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只是表象,再过几年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中国科学报》:为何会出现这种倒退的趋势?应该如何应对?
孙茂远
究其原因,煤层气单井产量低、效益差,加上补贴不到位,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积极性大大降低,特别是一些大企业产量徘徊,甚至下降。归根结底还是投入少、科技进步不到位,难以提高生产效益、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一直徘徊在商业开发的初级阶段。
我国的煤层气产业目前处于爬坡阶段,卸力则下,国家要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必须助推一把。尤其是煤层气的补贴较少,只有0.2元/方,退税补贴有些地方还拿不到标准额度。美国当年的煤层气补贴在其售价的一半以上,按此计算,我国的补贴至少应该达到0.6元/方以上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报》:美国煤层气产业化历程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孙茂远
美国在1980年正式公布《原油意外获利法》之前处于长期的准备期,之后进入探索阶段。1983年产量达到1.7亿方,1988年达到10亿方,属于实验期。1990年迅速实现了30亿方,成功步入商业开发的初级阶段。1995年达到250亿方,实现了规模化开采,初步形成了煤层气产业。到2000年左右达到了500亿~600亿方的年产量,之后至今都维持在500亿~600亿方不再增长,意味着形成了成熟的煤层气产业。
也就是说美国实行了20余年的优惠政策,直到2002年取消补贴,之后不再采取刺激手段,产量稳定。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从准备期、实验期、商业性开发初期直到初步建成产业期,最终产业成熟。我国的煤层气产业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发展阶段,但目前还停留在商业开发的初级阶段。
《中国科学报》:我国何时才能真正建成煤层气产业?
孙茂远
我国研究煤层气的历史较长,准备期也较长,1965年就开始了实验。但真正得到重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煤层气开发的热潮之下,直到1996年正式成立中联煤层气公司,之后开始进行开发、实验、国际合作,在2005年之前产量一直停留在1亿方左右,都属于准备期。2013年达到了30亿方,超过了美国1989年的情况,这段时间属于煤层气商业开发的初级阶段。
但是,美国在强力的政策支持下,从年产量30亿方到250亿方,只用了6年时间,呈现井喷式增长,而我国却缺乏爆发性增长的条件,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难以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认为,初步建成中国特点的煤层气产业体系的标志是产量达到400亿方,其中地面、井下各占一半,这标志着煤层气产业初步形成。形成完全成熟的煤层气产业时,产量目标要达到600亿~900亿方。如果政策能够到位,“十三五”末,我国有希望达到400亿方。
《中国科学报》:何为中国特点的煤层气产业?
孙茂远
中国的煤层气资源特点和国外完全不同,因此应该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煤层气产业,我认为有4个特点。
第一,中国煤层气资源虽然丰富,但难采的资源要占70%以上,资源禀赋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第二,中国的煤层气开发利用是最迫切的刚性需求。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开采煤层气可以确保煤矿安全,通过这些年的井下瓦斯抽采,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已经大大降低。同时,利用煤层气资源还可以降低我国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因此,从能源安全和保障看来,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再大困难也必须干,而且越早成功越好。
第三,我国发展煤层气产业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发展矿区外的地面开采,又要发展矿区内的井下抽采。我国的井下瓦斯抽采是世界上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占很大比重,但是利用率较低。随着开发的推进,地面开发迟早要占更大比重。尤其是把煤层气作为产业来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第四,要研究出适合各类资源条件的煤层气开发技术工艺和体系,绝对不能一两种技术打天下,必须技术多元化并且成体系,攻克各类难采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难题。
《中国科学报》:现阶段应该如何促进煤层气产业化?
孙茂远
发展煤层气产业应该两个“轮子”同时转。
第一个“轮子”就是加大补贴,提高企业的生血造血能力。煤层气没有环境污染、水资源破坏等问题,又是一种优质能源,综合效益好,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国家应该拿出更大力度的补贴政策,扶持这个万亿元市值的产业。
只有让企业有了盈利,才能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单井产量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轮子应该先动起来。
第二个“轮子”是科技进步,提高煤层气的单井产量和生产效益,这是一个永恒的动力。我建议紧紧围绕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高煤层气产业的科技含量,研究出适合中国各种资源类型,包括难采资源的开发技术和工艺体系;充分发挥煤层气企业和示范工程的主导作用,以企业牵头的示范工程来攻关;在资源好的地区集成国内外技术,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现在在沁水盆地南部的示范工程中,单井产量已经达到3700方,这样的示范工程能不能多一些?
只有科技进步,煤层气产业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将来形成规模,减少甚至取消补贴。
中国煤层气产业经过这么多年准备还是难以获得大发展,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只有两个轮子共同进步,才能推动煤层气产业进入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最终形成中国特点的煤层气产业。
原标题:瓶颈不破 煤层气产业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