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电网的起步湖北咸宁地区拥有陆水、富水和淦河三大水系、254条支流、185个湖泊外加22座水库,这里是小水电发展的天然宝库。聪明智慧的咸宁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到1966年,建成小水电150余处,装机容量达到2.08万千瓦,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小水电星罗棋布,却只能通过单个线路实现就近供电。面对咸宁防汛、排涝和抗旱的电力需求,单打独斗式的小水电显现出无可奈何的乏力。“建设大电网才是根本。”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咸宁电力系统、90年代退休的原咸宁供电局局长刘振安说。刘振安今年78岁。在他的记忆里,从进入咸宁电力开始,建设电网、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报道 > 正文

当年咸宁电网怎么建:背粮、潜水、住山顶

2014-12-05 10:54 来源:英大网 作者: 谌胜蓝

一张电网的起步

湖北咸宁地区拥有陆水、富水和淦河三大水系、254条支流、185个湖泊外加22座水库,这里是小水电发展的天然宝库。聪明智慧的咸宁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到1966年,建成小水电150余处,装机容量达到2.08万千瓦,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水电星罗棋布,却只能通过单个线路实现就近供电。面对咸宁防汛、排涝和抗旱的电力需求,单打独斗式的小水电显现出无可奈何的乏力。

“建设大电网才是根本。”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咸宁电力系统、90年代退休的原咸宁供电局局长刘振安说。刘振安今年78岁。在他的记忆里,从进入咸宁电力开始,建设电网、升级电网、完善电网就贯穿了他工作的始终。

零星分布的小水电为电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1966年,咸宁县建成一座35千伏变电站,这座变电站从武汉引入电源,咸宁电网首次与外部电网有了关联。

1969年,赤壁、嘉鱼县35千伏变电站通过陆水电厂接入武汉电网。1970年,通山县通过富水电厂与大电网相连,通城县接入湖南电网。

一群山水间的建设者

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咸宁供电局不得不从陆水电厂借调专业人员;电力设备施工安装人员不足,只好把农村高中毕业生招进来,一边学习一边施工。

高山上,峡谷中,施工没日没夜。咸宁供电局员工有国家商品粮发放,吃不上商品粮的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吃饭成了问题。施工队不得不采取措施,给这些高中生一月放一次假,为的是让他们回家背粮食到工地。

于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常常有一群背粮人行进在咸宁的山间小道上。十几公里,几十公里,他们跋山涉水,不辞劳苦,算是当年一道独特的风景。

咸宁水多,水中施工也成了常见的场面。富水电厂66千伏输电线路的建设,260余基杆塔不是立在富水水库中,就是立在水边。水边是山,山下是水,根本没有路,出行全靠坐船,施工也不得不借助船在水库上来回摆渡。

于是又出现这样的画面:每天清晨,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只只船舶上会探出一个个电力工人的头!是的,他们就住在船上。划着船把施工设备拖到安装点,开始新一天的工程。在数米深的水下安装铁塔拉线,水下固定部分靠的是工人的潜水技术。不过,潜水能力再强的人,下水的时间也不能超过2分钟,三个小伙子轮流,你下去,我上来,另一个再下去……当水面深达数十米,铁塔无论如何立不住时,他们就想方设法借助相对的山头实现长距离跨线,于是三条船同时在水面上放线,船桨声、水流声、拉线的呼喊声汇成一片。

在水中施工住船上,在山上施工就住山顶。水中作业在船上,山里施工更奇特。清晨开工上塔,到下班收工才下来时,他们不为别的,只为节约上下塔的时间和体力。一根根吊绳将喝的水、吃的饭吊上塔,又成为一道风景。

1970年,当崇阳县最终与陆水电厂并网,咸宁地区每个县都接入了大电网!

所有的艰苦历程在这一刻化作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崇山峻岭间、河流湖泊上!笑得最灿烂的,是那些背粮的人、那些潜水的人、那些住在山顶上的人。

电网升级在紧紧巴巴中进行

咸宁实现了与大电网相接,但是,电力人遇到了新问题。

咸宁工程机械厂由于多次突然停电造成设备损毁,产品报废。工程机械厂是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建设起来的,可是电力不能保障,让工厂遭受重大损失,电力人的心在滴血。而且,一批小机械、小钢铁等“五小”工业还在建设,提升供电可靠性,迫在眉睫。

新一轮电网改造如箭在弦上,其主题是电网全面升压。

1974年,温泉35千伏变电站升压到110千伏;1976年,崇阳35千伏变电站升级至110千伏……可资金不足、设备奇缺。

当时的情况是资金短缺,而且,就是有钱也买不到设备。

咸宁电力修造厂加班加点造设备。从武汉钢铁厂拖回被淘汰的高压开关,修一修继续用;原来的35千伏变压器不能扔,直接改造升级;原来的35千伏杆塔也还要用,直接在上面加高用作110千伏线路架设;连原来的架空线路,也要留下那些符合技术要求的线段,哪怕是10米、20米……点点滴滴地节约,真正花钱买的设备少之又少,电网升级就这样在紧紧巴巴中进行着,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到1980年,所有35千伏变电站升级工作完成,咸宁地区各县之间110千伏环网建成。1980年,注定成为咸宁电网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年份。

啃下又一个硬骨头

当时光的年轮行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增长率超过20%的用电量需求使得咸宁与武汉电网相连的乌龙泉变电站不堪重负。实现远距离供电,220千伏输电网的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是一个全新的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再硬的骨头,我们只有啃下来。”当时的施工工程队队长李电富说。

今年79岁的李电富,军人出身,40岁才离开部队。一离开部队就到了工程队,他不自觉地把部队的管理模式带到了工程队。

他先派人到武汉学施工技术,再派人到天津购施工设备,一边学,一边进入施工状态。1984年,咸宁220千伏塘角变电站输电线路架设工作起步,李电富成为现场总负责人。

那一年的雪下得格外早,也格外大。下雪的那天,没有预兆,等到第二天起来,人们才发现白茫茫一片,一脚下去,雪可以把整个脚覆盖。

线已经放在了路上,如果不赶紧架设,很可能遭到人为损坏。况且工程工期紧。

“咬牙坚持,一个也不能退缩!”李电富一声令下。

寒风夹带着雪打在脸上,生疼。施工人员小心翼翼爬上20米高的铁塔,身上还背着施工的工具。

“刚爬上去是一身汗,风一吹,雪一打,又打起哆嗦。”李电富说。

塔立起来了,线也架上去了,但是是否符合要求,还要专家说了算。他从省电力局请专家把关,到设计院请人再检查,看到他们一一点了头,李电富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1984年,咸宁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投运。更为难得的是,这项咸宁电力建设史上首个220千伏输电工程,一举夺得电力工业部优质工程银奖!

“他们创造了奇迹!”刘振安说。到他1991年退休的时候,咸宁另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开始筹划。

今天的咸宁电网,已经形成220千伏线路环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的大电网,在刘振安和李电富眼里,这简直“超级豪华”。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从点到线再到网的艰苦历程,那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寻源结网的瞬间,那些“吃饭没有锅,睡觉没有窝”的日子。

万水千山,百转千回,深山老林中,羊肠小道上,那一代人,这一张电网,讲述着厚重的电网往事。

原标题:当年咸宁电网怎么建:背粮、潜水、住山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