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石化与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因对两个页岩气招标区块未完成承诺的勘查投入比例,被分别处罚800万元和600万元。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页岩气开发不仅面临地质结构复杂以及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导致的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因素。而上述两家公司“圈而不探”正体现了我国页岩气开发困局。

回归理性说易难行 探路页岩气博弈困局
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对首批页岩气招标区块探矿权勘查期满企业处理办法,对未完成承诺的,将征收违约金并核减相应面积。据业界解读,此举意在加速国内页岩气开发。此前,媒体报道,我国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体制机制与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使得页岩气提前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在此背景下,人们期待已久的“页岩气革命”是否近在眼前?
我国页岩气可开采储量达30万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全球页岩气资源量为456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中国、中东、北非、拉美、前苏联和欧洲等地。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生产页岩气的国家,已经实现了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采发。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资源总量为336.6万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为280.6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5倍。其中页岩气可开采储量1115万亿立方英尺,31.57万亿立方米。
据悉,早在1999年,我国已经开始着手跟踪国外页岩气的进展工作。到2008年,国家对上扬子地区进一步论证,筹划实施页岩气战略选区计划;2009年有关部门启动了页岩气国家专项重点在上扬子地区开展工作;2010年又分3个梯次展开,启动了“川渝黔鄂页岩气调查先导试验区”,40万平方千米,设置5个项目,同时,在下扬子地区开展页岩气调查和北方地区开展区域页岩气研究,首次建立3个示范剖面(龙马溪组),优选有利区、评价资源潜力;2011年,我国页岩气项目首轮招标结果出炉。
时隔三年之久,日前,国土资源部信息显示,在首批两个页岩气招标区块探矿权勘查期满处置结果中,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因未完成承诺的勘查投入比例,分别缴纳违约金约800万元和600万元,并被核减勘查区块面积。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两家公司“圈而不探”正凸显了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困窘局面。
商业开发 紧锣密鼓
事实上,我国的页岩气发展潜力巨大,业内有观点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在美国页岩气开采进入商业化生产并初具规模的同时,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也步入快车道,目前中国已经进行页岩气的商业开发。
据相关公司公布的页岩气调查材料显示,在全球32个有页岩气资源的国家中,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87万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的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在世界页岩气版图上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009年8月,国土资源部在重庆市启动了我国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浅井—渝页1井在重庆市顺利完钻。
2012年3月,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出台。作为中国第一个页岩气发展规划,对页岩气产量也提出了目标。将在2015年实现65亿立方米产量,并力争2020年产量达到600亿立方米至1000亿立方米。
据报道,中国页岩气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投资开发储量达到1300亿立方米。截至7月底,全国共设置页岩气探矿权54个,面积17万平方公里,钻井400口左右。
此外,在页岩气开发格局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3大国有企业正紧锣密鼓地做着开发页岩气的各种技术准备,独立或与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完成了数口试验井,有的已获得工业气流;民营公司、社会资本、国外的石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等也都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入这一行业,参与的中国的勘探开发业务。
然而,正如相关页岩气调查材料显示的,相对来说,中国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刚起步的探索阶段,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目前由于局限于管道运输等条件,中国页岩气生产供应主要限于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区,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其商业化进程仍有赖于输送管道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对首批两个页岩气招标区块探矿权勘查期满处置结果,首批两家探矿权人因未完成承诺的勘查投入,分别受到缴纳违约金并核减区块面积的处罚。目前,受处罚的两家公司已按核减面积后的区块重新编制勘查实施方案,在上报国土资源部后,将重新办理探矿权延续登记手续。
爆发前的沉默
那么,“两桶油”在页岩气开发上是否“消极怠工”?
在11月5日于美国达拉斯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页岩油气峰会上,中石化被授予“页岩油气国际先锋奖”,以表彰北美以外世界首个页岩气重大商业发现。
不过,在涪陵焦石坝的突破难掩中石化未能“全面开花”的现实。在中石化2015年计划中,涪陵贡献产量32亿方,外围地区产能目标100亿方,未标明产量目标。也就是说,中石化2015年页岩气产量将几乎全部来自涪陵。
中石油则更是被认为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不仅尚未获得较大突破,还传出合作方壳牌公司打起了退堂鼓的消息。
对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邹才能明确指出:“川南地区地应力特别复杂,打钻、压裂难度都很大。这是我们过去没想到的,现在正在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继续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
据悉,中石油在川南地区遇到的技术难题,是壳牌公司此前在美国没有遇到过的,这也使得项目进展低于预期。
而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两桶油”之外,有多少民企有能力独立开发?
第二轮招标已经过去一年多,时至今日,拿到区块的两家民企并无太多进展。面对第三轮招标,大部分民资态度趋于冷淡。
“‘两桶油’明显耐力更强,而民资对所需的巨大投资和技术、人才力量有些望而却步。”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道。
页岩气是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型产业,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大家都不缺资金和热情,缺乏的是技术和人才。”邹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
实际上,在谈及美国页岩气革命时,一条为人津津乐道的经验就是私人企业的参与,水平井钻井技术、水力压裂关键技术等最初都是由美国私人企业形成技术突破。
但这一经验放在当前的中国并不适用。过去,我国油气行业勘探开发都集中在“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手里,民营企业力量薄弱,现在想进入市场却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能力。因此,一些技术力量不足的民企参与招标的行为,被认为存在“圈地”的嫌疑。
“这个领域要特别注意地质风险和投资风险。”邹才能提醒。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则认为,只有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页岩气产业才更有希望。
他指出,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气荒后,美国开始进行放松市场准入的改革,使得一批中小企业能够进入油气市场,经过二三十年持续攻关最终形成了技术突破。
“我国也在不断放宽市场准入,以前的资源都集中在‘三桶油’手里,新进入者必然没有行业发展经验,需要一段时间积累,到某一个结点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邓郁松说。
对于我国页岩气产业的前景,邓郁松颇为乐观:“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美国页岩气产能也是在2005年之后才爆发,直到上世纪末还没人预料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只要注重行业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不用特别担心中国页岩气市场起不来。”
原标题:探路页岩气博弈困局 回归理性说易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