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应用市场,这已是行业共识。但储能设备和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应用到底还需多久?“我想5年、10年以后,甚至可能是20年以后,储能产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储能技术在微电网及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高层研讨会上给出了这个答案。“中国要实现生态梦,只有走高比例的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这一条发展路径,看不到第二条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储能。但是,目前我国储能产业还面临诸多难题,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应用。技术成熟是破局关键据记者了解,储能的发展还停留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市场 > 电价 > 评论 > 正文

储能要想发展 电价补偿、技术突破不可缺少

2014-11-06 09:50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 成思思

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应用市场,这已是行业共识。但储能设备和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应用到底还需多久?

“我想5年、10年以后,甚至可能是20年以后,储能产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储能技术在微电网及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高层研讨会上给出了这个答案。“中国要实现生态梦,只有走高比例的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这一条发展路径,看不到第二条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储能。

但是,目前我国储能产业还面临诸多难题,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应用。

技术成熟是破局关键

据记者了解,储能的发展还停留在示范项目上,没有得到大范围商业推广。

“从这方面看,我们跟世界的差距并不大,都没有真正进入商业化运行,都处在一个创新、运用示范和总结经验的阶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如是说。

但是, 即使同样处在项目示范阶段,中外差异也很明显。“比如美国,多是综合性示范,包括商业模式和政策试验,不像我们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示范。”石定寰说道。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技术上说,储能还不十分成熟,其不安全性、不稳定性、污染性、自放电等问题,以及在电力系统中所需要的较长磨合期,都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如果储能本身的技术性问题解决不了,商业推广就无从谈起,这是前提条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丽说。

即便是从全球角度而言,储能技术仍需通过大量示范性项目来不断完善和改进。“这是储能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储能技术大规模推广必需的前期准备。技术不成熟就不可能大范围推广,也就不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指出。

电价补偿机制不可或缺

储能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商业推广,除了技术不成熟,储能设备研发的高成本导致储能应用的投入和收益不平衡也是阻碍其市场化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愿意使用储能?因为还是太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还有待突破、提高效率;二是规模化效应不明显,成本就很难降下来。”朱丽说道。

高成本的确是困扰整个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规划与信息统计部副主任游敏就曾指出,储能行业财政补贴有关政策、办法目前还比较少;示范项目缺乏持续跟踪和及时反馈,还没有明确的电价和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回收等行动方案;鼓励和吸引投融资方面的政策也显不足。游敏还建议,制定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与电力市场化运营相配套的储能价格机制。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也持类似观点,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他表示,目前还看不到国内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成功的储能应用。国内的储能示范项目已经不少,其中很多是微网项目。但是储能应用的核心问题是谁来为储能埋单,现在为储能埋单的方式都是一些研发经费、课题经费等。补偿机制缺位是目前储能行业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现阶段出台一个市场化的电价补偿机制还是有必要的,有了补偿机制,埋单方、新能源发电方、业主以及市场资本方都能参与进来,形成了这个机制,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行业发展关键在“稳”

储能前景可期,未来引发投资热在所难免。

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表示:“中国人习惯同质思维,同起同退,但投资储能必须有不同的视角,否则只能跟着泡沫加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 储能技术差异化很大,单一技术吃不掉整个蛋糕,企业应该明确细分市场,避免跟风。

同时,杨磊还为储能产业敲响了警钟,“储能产业的特点是资金重、时期长、盈利难。如果做不好的话会再造一个光伏产业。”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如今,浮躁之风盛行,企业家难免沾染浮躁之风,总是图“快”,希望用最快的速度见到效益,必然会造成只看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研发和创新。

对此,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城指出,在中国市场搞创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来源于整体环境对“快”的要求。储能行业除了“快”还要求“稳”,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示范工程,使之真正具有商业价值,成为业主、政府都能看到希望、可以信任的解决方案。

原标题:储能难题亟待破解 需建立补偿机制,行业发展应求“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