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平台,这两条线路上所有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我都了如指掌,不用再一遍遍巡视了。”日前,河南鹤壁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线路运检班专责肖远,指着电脑上的“物联网示范工程应用系统”说。
物联网技术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数字技术革命。为加快探索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发展,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部署,2013年,河南省电力公司在鹤壁市建设了首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该工程自2013年12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在配网设备在线检修、运行监测等方面已经开展了有效应用。
赋予设备“生命基因”
“相较于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起来的庞大网络,物联网就是将各类物体联起来构成的互联网络。”负责鹤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的鹤壁信通公司经理梅林常介绍。
鹤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取了鹤壁供电公司淇滨26号和28号两条10千伏配网线路作为实验示范线路。两条线路总长25千米,线路沿线分布有45台公用配电变压器、20台柱上断路器、35台柱上隔离开关、1座配电室、1座环网柜和4个电缆分支箱等电网设备。
“电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输送的电流以及所处环境的湿度、噪声等都在不断变化,相应会产生各类数据。我们建设物联网,就是通过安装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和摄像头等设备,将这些设备的各种信息采集后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检测、梳理和分析,实现对设备的状态监测和预警。”梅林常表示。
鹤壁市淇滨26号线的箱式变压器和普通箱式变压器不同的是,该变压器内的设备安装了各种方形和圆形的传感器。鹤壁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副主任秦福祥拿出一台类似平板电脑的物联网智能化现场作业终端,打开该变压器的同一时刻,相关的时间和位置信息都实时出现在这台终端上。
畅通人机“智能对话”
“让设备‘说话’,可以让我们更加主动地了解它们,查找问题也更有针对性。”秦福祥道。
“我们点击‘应用系统’的‘设备在线监测’模块,这两条线路所有设备的温度、湿度、门磁、水浸、杆塔倾斜、噪声、电流等信息一目了然。我们还在系统中设置了阈值,超于阈值将会触发警报。如不久前的下雨天,系统显示黎阳路分支箱箱内湿度超过了85%,触发了‘湿度一级预警’,我们很快就派人前往查看。”秦福祥讲。
预警功能让淇滨26号线和28号线的线路故障往往都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损失和设备损换。据悉,自投入试运行以来,该系统共发出变压器温度报警7次、电流三相不平衡5次、环网柜(分支箱、箱式变)柜门非法打开14次、变压器运行噪声异常1次,配电箱温湿度告警1次,鹤壁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核实处理,保证了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淇滨26号线和28号线真正实现了实时监测。肖远赞道:“这两条线路设备多,以前我们配电班全班人员出动一天也巡视不完。而现在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把两条线路的所有信息巡视完毕。”
开启管理“智慧未来”
鹤壁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与配电自动化的有机结合,让淇滨26号线和28号线成为鹤壁供电公司管理最轻松的两条线路。除应用物联网技术外,这两条线路也在该公司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了“配电自动化”。
据了解,一方面,物联网技术使这两条线路实现了实时运行监测、故障预警以及故障点精确定位等功能;另一方面,配电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设备的遥测、快速故障诊断、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以及负荷控制等功能,两者实现良好互补,大大提升了线路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物联网技术应用将拥有更加广阔的领域。该技术可以对智能电网海量电量和非电量信息进行实时、准确获取,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源支撑。
梅林常认为:“鹤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无论是感知层、网络层还是应用层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成熟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计量应用、用户交互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可以全方位的提高智能电网在各个环节信息感知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未来物联网和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全市所有线路中使用,相信我一个人就能管理所有线路。”对于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的融合发展,肖远十分期待。
原标题:河南鹤壁电力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