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注:之前《为什么用电频率是50Hz?》一文只解释了为什么频率不能太高或太低,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定要50Hz或60Hz,有读者还问过小编此事。其实小编不是不想解释,而是才疏学浅,无法解释。此篇《从历史到明天》为聊东一叟的读者来信,有的放矢地精准回答了为什么是50Hz或60Hz的问题,读后深受裨益,刊登此稿,以飨读者。能够对司空见惯的现实存在提出质疑,是学者一种可贵的特质。透过“能源政乾方”的一系列文章,展现了能源院有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充满了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值得赞赏。交流电网的频率,是电能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直接关系许多电

首页 > 输配电 > 输配电 > 智能用电 > 评论 > 正文

《为什么用电频率是50Hz?》续篇

2014-09-22 17:00 来源: 能源观察网 

(小编注:之前《为什么用电频率是50Hz?》一文只解释了为什么频率不能太高或太低,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定要50Hz或60Hz,有读者还问过小编此事。其实小编不是不想解释,而是才疏学浅,无法解释。此篇《从历史到明天》为聊东一叟的读者来信,有的放矢地精准回答了为什么是50Hz或60Hz的问题,读后深受裨益,刊登此稿,以飨读者。

能够对司空见惯的现实存在提出质疑,是学者一种可贵的特质。透过“能源政乾方”的一系列文章,展现了能源院有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充满了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值得赞赏。

交流电网的频率,是电能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直接关系许多电能驱动设备的产品质量,如纺织业、电子业、航空航天业等;也是电网调度赖以控制电力系统运行的核心参数,比如调峰调频和互联网的区域控制误差(ACE)。如此关键的指标,为什么选取50赫兹(或60赫兹),教科书上少有述及,也罕见有人对此刨根问底,《为什么用电频率是50Hz?》一文,对电网频率的前世今生,给出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交流电网频率从零乱到趋同,是电力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章,恰恰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篇。供电系统有史以来究竟出现多少种频率恐怕难以说清,有限的文献记载,除航空器外,高的有1331/3Hz(双极8000转),低的有161/3Hz(双极1000转),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影响交流电网频率选择的因素复杂化是根本,但主要集中在用电设施、输变电设施和原动机方面,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展开讨论。

负荷特性是决定因素之一,以供照明负荷为主的电网趋于选择较高的频率,白炽灯在40 Hz下就存在明显的闪烁;而以供感应电机负荷为主的电网趋于选择较低的频率(目前有些电力机车供电系统还采用25 Hz,通过换流器与大电网连接),在19世纪末29世纪初的制造条件下,可以生产在50Hz系统能够运转良好的电机,却难造出在1331/3Hz系统运行的感应电机,因此,对于兼有多种负荷的系统,折中不失为现实方案,比如建于1895年的英国考文垂的单相电力系统的频率就选取87 Hz,一直沿用至1906年。

输变电设施是决定因素之二,从变电设施的角度趋于选择较高的频率,有利于减少变压器的体积和材料,这也是为什么飞机现在依然普遍采用400 Hz供电系统的主要原因,减轻重量是飞行器制造的首选目标。但从输电的角度,尤其是长距离输电,则倾向于选择较低的频率,频率越低,线路的阻抗也越低,输电损耗就越少,仅此而言,直流输电有其优越性,兼顾两方面的特性,也需要寻求平衡。

原动机和驱动系统是决定因素之三,在当时的机械制造水平,变速系统成本高昂,因此,原动机的转速直接成为发电机的转速,发电机的极数受制于材料,对频率的提高有诸多的限制,西屋公司首建于1895年的尼加拉瓜瀑布水电站,选用的频率就是25 Hz(12极250RPM),主要就是水轮机的转速限定的。由于该电站的重要性和西屋公司的统治地位,25 Hz也一度成为北美低频交流的频率标准(美国北部、加拿大渥太华、魁北克地区的一些配电系统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当然,技术上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早期电网的运行水平,频率低的系统,同步并网的难度就小,受到运行者的青睐,还有同步电钟的问题,60进制显示了优越性,后来还有交流噪音问题,林林总总。可见,诸多的技术元素左右着频率的选择。

回溯交流电网频率的统一过程,不纯粹是技术之争,其中也可窥见权力角逐。技术分析表明,根据20世纪上半叶的实际,综合上述各项影响因素,40 Hz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也确实有很多系统采用了40 Hz,德国早期的劳芬--法兰克福联网系统采用的是40 Hz(1891年,输电距离长达175公里),英格兰东北部电网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英国国家电网之前也一直使用40 Hz,意大利也是使用40 Hz系列(42 Hz),匈牙利也是接近使用40 Hz(412/3 Hz),但该频率最终没能成为标准,显然技术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标准的形成过程中,设备制造商和电网经营者起到了决定性的的作用。在欧洲,电机、变压器生产商,德国的VDE公司推荐25 Hz和50 Hz两项标准,到1914年放弃了25Hz,全力推动50 Hz。同时,爱迪生德国公司设立的AEG公司19世纪末首次建造德国的发电设施,采用50Hz,之后依托其垂直垄断力,携手在欧洲推行50 Hz标准,历时40余年,直到二战之后才真正形成;而在美国,兼有制造和运行交流供电技术优势的西屋公司,在1890年后力推60 Hz的较高频率的标准(相对25 Hz低频交流的频率标准),在美国系统沿用至今,期间,1893年,美国GE公司按照其爱迪生系的频率标准,在加州部分供电系统采用50 Hz,但因竞争压力,最终(1948)屈从于西屋的60 Hz标准。欠发达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国家则主要是依附宗主国和制造商的选择,如巴西一开始就兼有50和60 Hz,1938年通过立法,力图通过8年的时间,统一到50 Hz,但最后没有成功,因为多数发达地区都采用60 Hz,20世纪60年代又改为60 Hz。50与60,成就了现有基本格局,一般而言,110V供电系统采用60 Hz标准,220V供电系统采用50 Hz标准。

50与60 Hz,技术上难分伯仲,大多数家用电器也能混用,由于电力系统的地域性,似乎也没有统一成一种标准的动力,而且要从一种标准变更到另一种标准,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平常百姓,频率的重要甚至其存在看似无关紧要,但对于将电能转变成动能的设备,它的输出功率是与频率的高低正相关的(因种类不同从1次幂到4次幂不等)。因此对于电力行业自身,频率的重要性便是不言自明的,我国60~70年代,汽轮机叶片断裂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其罪魁祸首就是频率偏差。当时由于电力严重短缺,电网长时间低频率运行(经常低到48 Hz),汽轮机的转速、振动都是按照50 Hz设计的,长时间偏差运行,除降低效率,还带来加速疲劳等问题,造成叶片断裂。对电力系统运行而言,最严重的事故莫过于频率崩溃,瞬时就会让光明世界跌入黑暗。

因此了解频率,历史地观察频率,不无补益。脱离当时的技术条件讨论标准形成的对与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漠视旧标准对新技术发展的障碍也并非科学精神。回溯频率标准的演进,是否还觉得理所当然,在制造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变频技术的节能效果、双频技术对影像效果的改良,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频率的现行标准还会不会一成不变,试问谁来续写频率的明天。

原标题:从历史到明天——《为什么用电频率是50Hz?》续【能源常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