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我国发展原子能建立核工业的历史从此开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开设【“云”起东方】栏目,与您一起回顾“蘑菇云”在东方升起的发展历程。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已作为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新闻媒体、文学界、影视界也曾做了许多报道和描述。然而,对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具体时间是如何确定的?现场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技术 > 正文

【“云”起东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大揭秘(一)

2014-09-10 15:46 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 作者: 李鹰翔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我国发展原子能建立核工业的历史从此开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开设【“云”起东方】栏目,与您一起回顾“蘑菇云”在东方升起的发展历程。

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已作为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新闻媒体、文学界、影视界也曾做了许多报道和描述。然而,对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具体时间是如何确定的?现场有多少人参与这一事件?他们在现场都做了些什么?试验前有哪些重要程序保证?试验成功后如何收尾?国内外有哪些重大反映和评论?给历史留下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值此50周年之际,我尝试做个全景式的介绍,以供大家分享和纪念。

试验日期和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1964年6月6日,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做了一次原子弹全尺寸爆轰模拟出中子试验,这是对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加工制造、测试手段及试验队伍的一次全面考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证明设计是正确的,制造是成功的,测试是可靠的,队伍是过硬的。至此,原子弹的制造工程可以说已经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要到国家核试验基地进行核爆炸试验,最终鉴定原子弹是否真正研制成功及其爆炸效应。

鉴于核武器的特殊性质,涉及军事、政治和外交,核武器试验在国际上特别敏感。我国首次核试验选在何时进行,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加是个政治战略问题。在中央专门委员会讨论时,考虑到国际影响预期、美国图谋破坏和我国二套基地尚在建设等情况,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早试”和“晚试”两个方案,报请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

毛泽东主席从战略上考虑,认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那就早响”。这样,就对原子弹试验时机作出了果断的抉择。周总理立即进行具体部署,特别指出:“主席同意早试,任务更重了,各方面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周到、扎实,防止意外。”

“早试”,早在什么时间,关键要看气象条件。试验现场的天气、风级、风向是确定试验时间的重要依据。从1964年9月28日各参试单位全面进入试验前的临战状态起,现场气象站也不断作出气象预报。以张爱萍为领导的试验委员会特别关注气象的变化。10月9日下午,根据核试验场区的气象预报,10月15日到20日之间将有一次符合试验条件要求的好天气。于是,在由张爱萍、刘西尧签署的一份向周总理汇报的关于试验准备工作情况及正式试验日期建议的书面报告中,提出了拟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期在10月15日到20日之间选定。总理10月11日给刘杰的批复中,表示“同意来信所说的一切布置。从10月15日到20日之间,由他们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决定起爆日期和时间,并在决定后告我们。”

总理作出这一批示后,曾多次询问现场起爆时间。可是气象变化因素很复杂。张爱萍亲自与气象学家顾震潮及气象预报人员一起,昼夜反复研究气象的变化。直至10月14日下午6时才提出起爆日期拟定在16日,随后又于15日12时进一步提出定在16日下午3时。总理先后两次批复同意,并最后于16日12时嘱咐刘杰:“当张、刘回到指挥所时,请你与他们通一次保密电话,告以如无特殊变化,不必再来往请示了。零时(起爆)后,不论情况如何,请他们立即同我直通一次电话。”

首次核试验起爆日期和时间就这样经过三次请示和批复才定了下来。其间,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科技人员都特别着急,不停猜测“到底哪一天试验啊”。白天盼、晚上盼,大家等得有点心焦。同期还发生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10月10日晚上,技术员杨春章在帐篷睡觉做了个梦,早晨起来跟大家说,梦见爆炸时间确定了,是三个“15”。当时大家琢磨,这三个“15”是什么意思啊?等后来上级把试验时间正式传达下来,就豁然大悟:这第一个“15”是1964年建国15周年;第二个“15”是10月16日即国庆后第15天;第三个“15”是下午3时即当天的15时。真是太巧了,冥冥之中竟有这样巧事!

1964年10月,首次核试验现场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爱萍(右2)、副主任委员刘西尧(右3)在新疆核试验现场。

试验现场有多少人参与其中,都做了些什么?

核武器试验是为了考核核武器的设计原理、制造质量、爆炸威力、杀伤效应、安全性能,是一项大型的科学实验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共5058人,来自解放军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军区、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卫生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部门和单位,其中二机部九院派出222人,在现场组成第九作业队,以他们为核心,围绕核装置和核试验开展各项工作。

其中,第九作业队由李觉任队长,吴际霖、朱光亚任副队长,吴际霖、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邓稼先、方正知、苏耀光、疏松桂、陈学曾、吴永文、何文钊、倪福荣等14人组成技术委员会。他们是九院核试验的技术领导核心,负责研究解决核试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设七个作业分队,队领导也都是各专业的科技骨干,队员中还包括一些高级熟练技工,分别担当从元器件到整球的装配、铁塔上下吊装、核装置保温、插雷管、仪器测试、高速摄影、遥控起爆、剂量检测、取样鉴定等各项任务。他们同现场各参试单位人员一起,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搭起帐篷,头顶变幻莫测的青天,脚踏广袤无边的沙漠,生活十分艰苦,而且保密要求极严,全部与外界隔绝联系。但大家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工作极端负责,精心操作,不分昼夜。原子弹的装配精度要求非常高,有人形容如同瑞士的精密手表,丝毫差错都会直接影响原子弹的威力甚至成败。第一次核试验,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靠在实践中摸索。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是反复演练,甚至拧螺丝钉拧几圈都要烂熟于心。正是靠着这种严肃精神、严格要求、严细作风,保证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点纰漏。

现场另一支大队伍是由负责核武器效应试验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包括核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和总后、空军、海军、炮兵、工程兵、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二炮这十个核效应试验大队,以及国务院农林、水电、铁道、电子、电信、电力、建工、粮食、卫生等部门的参试人员。他们的任务是要通过各种实测手段和方法,摸清在空中、地面、地下各种条件下核武器的毁伤和破坏规律,以达到在核战争中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试验现场几平方公里内,按不同距离布置了飞机、坦克、火炮、军舰、导弹、雷达、火车头、汽车、楼房、车站、人防工程等各种效应物,以及猴、狗、马、驴、兔、白鼠等生物效应物,等待做核爆炸的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和电子脉冲等的毁伤效应试验。核武器试验是一种接近实战的大规模综合性的科学实验。我国首次核试验虽然前无案例,没有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参试人员勇于担当,思想准备充分,工作周到细致,还是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果。法国第一次核试验基本没有得到什么数据,美国第一次核试验得到的数据也不多,而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按设计要求应得到的数据基本都得到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