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期,100兆电子伏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被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使基础核物理研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基础核物理研究,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理论核物理和实验核物理两部分组成。作为基础学科研究的一大支柱,基础核物理研究通过建立、发展核理论,制造、升级核试验装置,为许多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更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利用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国基础核物理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迄今为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众多基础研究论文、核结构相关领域热点研究、回旋加速器、重离子加速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们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坚持。他们为了未知的工程,在艰苦的条件下,把人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基础核物理研究,一个又一个十年,从怀揣理想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对基础核物理研究的热情和专注从未改变。
基础核物理,基础学科研究一大支柱,一直以来,鲜少被普通大众所关注,但其发展的脚步却并没有因“世人的冷落”而停滞不前。作为它的“铁杆粉丝”,科学工作者们孜孜以求,始终徜徉于 “神奇的微观世界”,并以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解读着“世界的另一面”,探究着“神奇而巨大的能量”……
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凭借多年的积累与不懈地探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物理快报B》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同时,在《物理评论C》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这个曾在基础核物理方面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发立下汗马功劳的研究所,如今再次发力,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无独有偶,今年7月7日,被称为全国核结构领域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会议——全国核结构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23家单位的近5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核结构及相关领域前沿热点问题。
显而易见,在基础核物理研究的科学道路上,科研工作者们正开足马力,取得较好成绩。而“较好成绩”的背后,更体现了责任与担当。“因为基础核物理发展对国家安全和能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永寿表示。
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保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打破核垄断,增强国力,我国举全国之力开始了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毋庸置疑,开展“两弹”研究,就需要拥有一批“顶级”的核物理学家,进而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案,以确保装置的精准无误。在招贤纳士中,一批科学精英加入 “两弹”的研制队伍,并相继投入到相关核理论与实验基础研究工作中。而最终取得的骄人的理论与实验成果,为“两弹”的成功爆炸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两弹’研制期间,很多人都是基础核物理研究方面造诣很高的专家学者。如彭桓武、黄祖洽等科学家就是我国理论物理和反应堆理论的先驱。”陈永寿强调,“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支持,‘两弹’的研制就不会那么快,‘两弹’的质量也不会那么高。”
历史证明,基础核物理研究与奠定我国国际地位、确保国家安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但这还不是全部。作为基础学科研究的一大支柱,它还推进了核交叉学科的发展,如核天体物理。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使用“不竭能源”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下,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已成为各国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据相关部门统计,一次能源使用年限正逐年递减,能源耗尽不再是“远在天边”,开发利用核能已成为当下的“理性选择”。“我们现在使用的是裂变核能,可使用上千年。而正在研究中的聚变核能,一旦研发成功,可使用的年限将达到几十亿年。”陈永寿进一步说,“由此可见,加强基础核物理研究,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保障。”
为研发先进反应堆提供理论支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建造开始,我国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大门。2007年,国家发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表明我国核电发展由“适度发展”阶段转向 “积极发展”阶段。核电站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相形之下,曾与“两弹”研制“形影不离”的基础核物理研究,却并没有在核电站发展的浪潮中与之“并肩同行”。其在“两弹”研制中形成了“巅峰”成果之后,便走进了“清静的研究室”,开始了纯粹的核理论与实验基础研究。
“基础核物理研究,看起来与核能开发形成了两条平行线,但其多年的研究积累,为我国核能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核理论中心研究员高早春指出,“未来核能发展,既需要在实验核物理中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也需要准确可靠的核理论方法作为坚实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核物理研究,并引导基础核物理研究融入到紧迫的核能开发之中。”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出台了《核安全法规》,提高了核安全标准,并要求要安全高效发展核能。建设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核电站,成为我国未来核能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先进研究堆的研发就需要准确的核数据作为支撑。但事实上,由于实验仪器的误差、人为观测的误差,核数据的精确度并非是100%。而此时,基础核物理在提高核数据评价质量、完善核数据库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说,不同实验室测出的数据并非都相同,误差或大或小,这就需要对不同数据进行评价。而所谓评价,就是以可靠的理论模型作为依据,来‘客观’评价哪些数据更合理、更可靠。”高早春解释说。
另外,由于实验的局限性,其中一些数据无法观测。这就需要依靠理论方法提供参考值,以便为新核能装置的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由此可见,缺少核理论做支撑,核数据改进提升空间有限。“未来,我们希望基础核物理与核数据紧密合作,更好地推进核能发展。”高早春说。事实上,只要理论做得足够深,就很有可能发现新现象,进而孕育新的核能开发思路,打开另一扇核能开发的大门。
基础核物理,任重道远,有待加强
截至目前,原子核作为微观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理论能够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原子核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探究。“这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更持久的力量,对原子核结构和反应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以破解谜团。唯有此,我国核理论与实验基础研究才能处于国际学术前沿,我国开发利用核能的核心竞争力才会不断增强。”高早春说。
不容忽视的是,原子能院基础核物理研究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困难。尽管“处于艰难时期”,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科学工作者依旧秉承着老一辈核物理学家的科研作风,多年来,他们孜孜以求,倾心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最近的重要研究成果外,在近10年的研究中,每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坚定地行进在基础核物理的研究之路上。2011年,高早春第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们很荣幸,虽然基金资助经费不是很多,但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高早春说。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基础核物理虽然做出了一些重要工作,但与国际发展还有着一定的差距。”陈永寿坦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能源是人类生存不可分离的伴侣。而核能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想象空间”。百年发展,筑垒核能“大厦”的基础核物理研究,则是根基所在。但不得不说的是,当下,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着种种问题。破解难题,推进基础核物理发展,加固根基,不容忽视。(胡春玫)
记者手记:
基础核物理的执着之梦
这是一座老旧的三层小楼,楼道狭窄,每个办公室的面积七八平方米,站进去3个人就已拥挤不堪。旧式的门窗勉强阻挡着外面的风沙,办公桌上的灰尘显而易见。楼道中,分散地摆放着两台柜式空调,以供一层楼各个办公室在炎热的夏季驱暑纳凉。也因为此,每个办公室的门都是打开的。这就是理论核物理研究人员的办公场所。
接受采访的高早春,曾在北京大学、美国中密歇根大学做过博士后。兴趣、坚持、乐在其中,是他多年做研究的状态。“大脑不会因为下了班就会停下来”的他,对于基础核物理研究的描述是,“就像球迷看足球”,虽然结果很重要,但过程充满了魅力,深深吸引着他。“再苦也愿意”的话语平实真挚,是他对基础核物理的“告白与坚守”。
陈永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多次到国际顶级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虽已过古稀之年,却依旧活力十足,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学者的风范。多年来的研究生涯让他有着更多体悟,对于自己亦或是学生,他有着更高的要求:“要做能留得下来的东西。”这是他对于基础核物理的追求、执着,也是对我国基础核物理发展的期许。
简短的采访,记者无法展现基础核物理科学工作者的全貌,但他们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执着,困难中的坚守与乐观,让记者感受着那份虔诚而圣洁的科学态度。对于他们而言,“要做能留得下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份要求,也是基础核物理研究的执着之梦想。
原标题:基础核物理,“核能大厦”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