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构筑我国加速器装置先进试验平台,2003年7月,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经原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主要建设内容是在原子能院现有的HI-13串列加速器前端,新建一台100MeV强流回旋加速器,一台质量分辨率为20000的在线同位素分离器;在HI-13串列加速器后端,新建一台能量增益为2MeV/q的重离子超导直线增能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建成后,将在已有串列加速器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器多用、多器合用、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将填补我国中能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高分辨同位素分离器和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空白,达到目前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国家。
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直径6.16m,总重量为475t,是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也是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能量最高的质子回旋加速器。在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的支持下,经过自主创新和协同攻关,于2012年9月开始现场安装;2013年12月实现中心区调试出束,2014年6月具备外靶出束条件。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的研制成功,表明原子能院掌握了特大型超精密磁工艺技术、大功率高稳定度高频技术、大抽速低温真空技术、强流离子源和高效率注入、引出技术、强流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三维大规模并行计算等一批质子回旋加速器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国际上首次在70MeV以上能区采用直边扇磁极、实现强聚焦;首次实现大型回旋加速器真空中的磁场测量与等时性垫补;在紧凑型回旋加速器中高频腔品质因数首次达到9500;首次研究了紧凑型回旋加速器的注入六维匹配和引出色散,提高了强流束的传输效率。
加速器是核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可开展中子物理、核数据测量、质子辐照效应、新核素合成、不稳定核结构、质子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研究,并在核能技术开发以及同位素生产和核医学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原子能院是我国加速器起步和发展的摇篮,六十多年来,引进、开发了各种能量和类型的加速器30多台,拥有一支强大的加速器研制开发科技队伍和设备齐全的加速器实验平台。1958年,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这里建成,开创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新时代。上世纪70年代,Y-120回旋加速器由固定能量改建成我国第一台可变能量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为低能核物理实验和“两弹一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987年,从美国引进的HI-13串列加速器正式投入运行,为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第一台强流紧凑型回旋加速器也在这里研制成功,并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重大科技事件”。该院生产的射线无损探伤加速器,已形成2MeV、3MeV、4MeV、6MeV、9MeV的系列化产品。近年来,原子能院又先后成功研制、开发了我国首台PET医用回旋加速器样机,以及多台不同能量、不同用途的加速器,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子能院)
7月4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出束,这标志着原子能院承建的国家重点科技工程——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的关键实验设施建成,也标志该工程重大里程碑节点的实现。这是我国基础核物理研究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孙勤,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张焕乔,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党委书记周刘来到场见证这一时刻。
原标题:我国基础核物理研究关键实验设施升级工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