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埠头洗衣,曾是水乡人的一种习惯,是小农时代的一道水乡风景。然而,时过境迁,生活方式早已变化,水和洗涤剂也都变了样,再固守这种老习惯,只会“洗脏”了河水。对此,本报评论版“龙山论坛”栏目也曾作过专题讨论。但不少市民不以为然,他们振振有词——这点污染跟工业污染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种想法使得河长们颇为苦恼——就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污染行为,最难自律、最难劝导。近日,绍兴晚报特别邀请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王海博士及“承禹之志,情系水乡&rdqu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评论 > 正文

绍兴:河道洗衣污染可忽视?实验说话不是!

2014-07-28 09:43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钟宏娇

在河埠头洗衣,曾是水乡人的一种习惯,是小农时代的一道水乡风景。然而,时过境迁,生活方式早已变化,水和洗涤剂也都变了样,再固守这种老习惯,只会“洗脏”了河水。对此,本报评论版“龙山论坛”栏目也曾作过专题讨论。但不少市民不以为然,他们振振有词——这点污染跟工业污染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种想法使得河长们颇为苦恼——就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污染行为,最难自律、最难劝导。近日,绍兴晚报特别邀请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王海博士及“承禹之志,情系水乡”大学生实践团队,用实验的方式,用科学的数据,检测了河道洗衣前后水质变化,有力地证明了河道洗衣对水质的破坏。老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水乡一员,爱水护水责无旁贷,为了我们的清水,有些习惯该舍弃,有些思维要更新。同时,此事也启示我们,在“五水共治”中,要多用这种实验说话的方式,让群众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在此基础上再讲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记者亲历——话说一筐,不如实验一桩

河里洗衣服的后果有多严重?总氮增加3.18倍,总磷增加1.33倍。这是绍兴晚报请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们用实验数据给出的答案。

专家进一步解释,氮磷超标的直接后果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等迅速繁殖、鱼类等大量死亡。

一个反复争议的话题,就用这样严谨的实证、生动可及的过程,明明白白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究竟有无危害,无须争辩,答案自明。

“五水共治”,也是全民共治,需要全民发挥主力军作用。这个作用,蕴含在每一个人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但类似河道洗衣、洗拖把、乱扔垃圾等行为,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老习惯,要大妈大嫂们一下子改掉,谈何容易?所以,很多河长在劝导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水不就是用来洗的吗?洗洗衣服能有多大危害?”一句话能把人噎翻。

如何让老百姓真正信服?绍兴晚报7月初推出“‘市民护水公约’大家订大家守”活动,将“实验证明,数据说话”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7月9日,记者和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部分师生一起,来到环城河边,严格按实验规范提取水样。

实验前,记者心里没底。一个星期后,实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猜测。这些数据,实实在在地表明,河道洗衣等行为,对河道是有危害的,这一点,不仅对读者,对我本人,也是一次教育,曾经模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的实验过程,图文并茂地呈现在报纸上,成为这几天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网上网下引发了许多争论的声音。争议的过程,也是一次市民加深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报纸不知不觉完成了一次宣传——读者别拍我,高明的宣传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话说一筐,不如实验一桩,对吧?

评论者说——主观感受和水乡情怀不是挡箭牌

● 伊旭松

绍兴人从小生活在水边,爱水、护水责无旁贷。但在生活中,护水又显得困难重重,比如劝阻居民不在河道洗衣服,就成为社区干部们最头疼的事。

合成洗涤剂中含磷,废水直排河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保护水质不利——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总被人反噎:这么点水跟工厂排污怎么比;还有一些人将河道洗衣上升到历史传统和情感乡愁的高度,论证其合理性。

很显然,“告别河道洗衣”的必要性,既需要在现实中回答,也需要到历史中追根溯源。

首先,科学实验告诉你,洗衣真的影响水质。

绍兴文理学院一位博士带着记者和学生做了实地调查,他们取水样,化验成分,测定的数据显示:相比自然状态,一位洗衣者留下的废水,就让取样点附近的水体中总氮量增加3.18倍,总磷量增加1.33倍,油脂量增加2.05倍,可见洗衣对水质影响很大!

为何实验数据与一些人的记忆大相径庭?

过去洗衣,用的是草木灰、胰子等自然洗涤剂,现在普遍用肥皂、洗衣粉等化学合成洗涤剂,后者对水质的影响远大于前者;此外,水质变化是日积月累的产物,难以用肉眼直观判断,等到水质已经明显变差,人们恐怕早就忘记了日复一日洗衣废水直排的事。

其次,历史记录告诉你,水乡情怀其实无奈。

1949年以前,绍兴城区没有自来水,洗衣只能在河道、水池、水井中取水解决。早在民国时期,城内河床抬高、污水入河,水质下降,遇到干旱天气,河道、池塘、水井蓄水减少,水质变劣,家庭主妇们除了捏着鼻子洗,毫无办法。

西郭自来水厂让绍兴人第一次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1961年4月,该厂建成供水,当年只有91家用户,日用水量不到450吨,仅仅8年后,日用水量就接近6000吨,如今取自小舜江的自来水,在市区的日供应量早已超越20万吨。

由此可见,一旦有了自来水,越来越多的人会告别河道水,最先告别的,是和健康联系紧密的饮用,接着淘米洗菜,再接下来必然是洗衣洗拖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再次,水质变化告诉你,勿以善小而不为。

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城区河道水质只能达到4至5类水标准;进入新世纪以后,环城河治理,清水工程展开,水质才有所好转。

毫无疑问,城区河道的水质曾经好过,但保障这种水质的前提,是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落后生产方式,是人口密度远低于现在的城市规模;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渔舟唱晚”注定无法持久。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城绍兴已经有能力和意愿反哺水环境,作为水乡普通人,也应该秉持“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态度,改掉诸如河道洗衣这样的传统习惯,为河道水质提供全方位的呵护。

读者思考——“实验说话”就是一种群众语言

我市开展“清水工程”、“五水共治”等一系列治水工程以来,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污染河道行为,一直存在着自律难、劝导难问题,其中尤以在河中洗衣服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市民习惯了“靠水吃水”。在河里洗衣服,既方便快捷,又节省了自来水费,还能与“同好”天南地北聊一通,何乐而不为?二是市民普遍对其危害认识不足。许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印染、化工、电镀等工业废水排放入河,才会对水质造成致命的威胁,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而千百年来,沿河而居的人们一直都是在河里洗衣服,能有多大后果?即使有,与工业污染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积习难改,观念老套,以致劝导无济于事,更遑论让其自律。问题的解决仿佛走入了死胡同。这样一个时刻,一味抱怨市民“不识大体”显然于事无补,而敢于反思自己管理手段、劝导方式上的不足,就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管理人员应当反思:自己说得口干舌燥,人家却无动于衷,是不是几句劝导语干巴巴的太苍白无力了?自己用生硬、抽象的专业术语来描述水质情况,是不是反而给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在心理上产生了排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扪心自问之余,或会豁然开朗:以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为切入点,还原事实,揭示真相,更易于取得市民的信任,打开他们的心扉。而“实验说话”,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有益探索。通过实验,几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得到直观反映:总氮比洗衣前增加3.18倍、总磷则增加了1.33倍,而这两者,正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通过实验,污染路径清晰可见:从水体富营养化,到藻类等迅速繁殖,再到鱼类等大量死亡,甚至可能引发“水华现象”。如此“用事实说话”,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逼真的场景:不远的将来,一泓清波变成了一潭死水,沿河而居变成了与黑臭河为伴……在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语境”下,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无动于衷吧?

“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做好群众工作,“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而以更直接的方式,更直观的数据,更直白的表述,往往能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价值判断上的共识。我们期待“实验说话”之类的尝试,能令在河里洗衣这一千年习俗逐步走向消亡。我们更热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学会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坦诚相见,使对抗早日得以化解,分歧早日得以弥合。

原标题:河道洗衣污染可忽视?实验说话:不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