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在我市“五水共治”、“双重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绍兴市科技局、市水城办经过考察论证、试点试验,筛选确定了狐尾藻治水技术、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平原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等三项国内领先的污水治理技术,成立了专家服务团,并设驻绍办公室。专家服务团成员如下:团长 吴金水副团长 陈繁荣团员 李裕元  陈繁忠  肖润林  周脚根  刘新亮  段增强  陈开宁  杨永强  盛彦清&nbsp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报道 > 正文

绍兴市成立“中科院治水技术专家服务团”

2014-07-03 09:13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王旭东

为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在我市“五水共治”、“双重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绍兴市科技局、市水城办经过考察论证、试点试验,筛选确定了狐尾藻治水技术、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平原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等三项国内领先的污水治理技术,成立了专家服务团,并设驻绍办公室。

专家服务团成员如下:

团长 吴金水

副团长 陈繁荣

团员 李裕元  陈繁忠  肖润林  周脚根  刘新亮  段增强  陈开宁  杨永强  盛彦清  刘玉虹

一、狐尾藻治水技术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近年来在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并在湖南、浙江等地开展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A 治污机理

绿狐尾藻,为多年生浮水或沉水植物,原产南美洲,它不仅能净化水体,而且具有饲料开发前景,无生物入侵风险。其去污机理主要在于:1)氮磷吸收量大;2)向水体泌氧;3)促进形成良性水生生境。

稻草是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关键材料,其主要特点与作用:1)为微生物提供碳源;2)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保障狐尾藻的良好生长。

B 技术组合模式

模式1: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规模化养殖场可采用稻草-狐尾藻技术组合治污模式,再通过狐尾藻的资源化,可实现氮磷的循环利用。出水水质:COD<150mg/L,氨氮<40mg/L,总磷<5mg/L。以存栏1万头养猪场为例,工程占地20-30亩,工程费约200-250万元,3年左右可收回成本。

模式2:农业污染河道的生态治理

对于以农田排水、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为主要污染源的河道水体,可采用狐尾藻生态湿地技术进行治理。治理后主要水质指标可降低20%-80%,水体透明度达0.8米以上。工程费平均为12-45万元/公里河道(宽度<30米)。

模式3:城市河道与景观水体污染的生态治理

以生活污水及雨洪为主要污染源的城市河道与景观水体,可采用狐尾藻生态湿地技术进行治理,治理后主要水质指标降低20%-80%,水体透明度可达到0.5-0.8m。工程费用一般12-45万元/公里河道。

模式4: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

农田排水、养殖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为主的集水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可采用狐尾藻生态沟或生态湿地技术进行治理。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地表水IV类以上标准:COD<30mg/L,氨氮<1.5mg/L,总磷<0.3mg/L。工程费用:以1km2集水区为例,工程投资约为12万元。

狐尾藻

C 典型案例

案例1:规模化养猪场废水生态治理

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浙江上虞,生猪存栏5万头,废水量500吨/天。工程竣工于2013年11月,占地130亩,主要采用稻草基质消纳、狐尾藻生态湿地消纳、湿地养鱼等废水治理技术。出水水质:COD<100mg/L,氨氮<30mg/L,总磷<5mg/L,污染物去除率95%以上。

案例2: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

地点:湖南长沙桃源移民村,居民176户,采用狐尾藻生态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工程建成于2013年12月,占地面积2亩。出水水质:COD<20mg/L,总氮<2.0mg/L,总磷<0.2mg/L。

狐尾藻治水技术

专家组成员

吴金水:中科院亚热带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长期从事土壤生态与农业环境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稻草-狐尾藻处理养殖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为中科院亚热带所绍兴市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总负责人。

李裕元:中科院亚热带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导,亚热带所驻绍兴市总联络人。主要负责规模化养殖场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等生态治理的规划设计、技术培训与指导。

肖润林:中科院亚热带所研究员,硕导。主要负责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污染水体生态治理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技术培训与指导。

周脚根:博士,中科院亚热带所副研究员。主要负责规模化养殖场废水与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与指导。

刘新亮:博士,中科院亚热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负责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与指导。

段增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导。主要负责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河道与景观水体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技术培训与指导。

陈开宁: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所研究员,博导。主要负责河道与景观水体的污染治理与水质提升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技术培训与指导。

联系人:李裕元

电话:0731-84615228

E-mail:liyy@isa.ac.cn

养猪场狐尾藻生态湿地

 

二、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A 基本原理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经过10年努力,研发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基本原理是将污水通过埋在地下的散水管网投配到高负荷地下渗滤单元,使污水在人工滤料中横向运移和竖向渗滤,其中的污染物被不同功能-结构层的滤料拦截、吸附,并最终通过微生物有氧分解转化,其出水经过进行缺氧脱氮和深度除磷。

该技术获10项专利授权,其中5项为发明专利,项目入选环保部2010年度和2012年度“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

B 技术优点

1.占地面积小。日处理1吨污水仅需占地2.5m2,地表可规划为花园绿地、旱地和停车场等。而传统地下渗滤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日处理1吨污水占地12-30m2,且地表不能硬化。

2.投资较小。一个规模为100吨/天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投资约35万元,随处理规模增大,单位投资进一步降低。

3.管理维护简便、运行费用很低。运行电耗<0.1度/吨污水;设备简单,且均为间歇短时工作设备,使用寿命很长,维护简便。

4.使用灵活,无二次污染。该系统不排放污泥,无异味、不滋生蚊虫,可充分利用居民区的绿地、空地。

5.系统出水水质好。该系统具有脱氮除磷功能,出水水质可达优于污水处理厂一级A类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可用于生活杂用、园林绿化、景观等,且运行稳定。

6.系统运行几乎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系统设置于地下,可以人为调节系统温度,污水经处理后一年四季达标排放。

C 典型案例

嵊州市甘霖镇黄胜堂污水处理项目建成于2010年9月,处理规模120吨/天,占地360m2,该处理装置投资约30万元,启用以来一直稳定运行,从未出现故障,年运行电耗约1500度。近年来,技术不断改进,占地面积更小,运行更稳定。

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专家组成员

陈繁荣: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对沉积物-水界面有机质和污染物的分解转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杨永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联系人:陈繁荣

电话:020-85290291

E-mail:frchen@gig.ac.cn

三、水体修复技术

A 基本原理

构建水污染源头处理和水体修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系统,因地制宜发展低成本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解决城乡水体污染的现实途径。水体修复就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对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同化,使水质得到净化与恢复。

本技术针对纳污得到初步控制的城乡中小河道水体修复问题,开发了水体修复生物制剂,有效加快水体和底泥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并因地制宜设计改进水生植物净化方法,开发了小股入河污水的生物预处理方法,经过大量试验与应用,形成了生物修复为主体的中小河道水质改善方案与技术,在城乡水体水质改善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获专利6项,获广东省科技三等奖。

B 典型案例

1、潍坊昌邑市堤河水环境修复示范工程

河道水体黑臭,污染历史20余年,平均宽度40米,治理长度约15公里,水量约10万吨/天,COD平均200mg/L,氨氮平均25mg/L,治理后COD维持在50mg/L左右,氨氮维持在4mg/L左右;

2、烟台利用城市黑臭河水质就地改良和原位修复技术修复鱼鸟河及其相邻海域黑臭水体科技惠民示范工程

该河位于烟台牟平区,是胶东地区典型的城市黑臭河道,其黑臭污染已被相关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平均宽度50米(20米-280米),治理长度约8公里,水量约2万吨/天,COD平均150mg/L,氨氮平均20mg/L,预期治理后COD维持在60mg/L左右,氨氮维持在6mg/L左右,同时入海口养马岛海域水质得到一定改善。

水体修复技术

专家组成员

陈繁忠: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环境治理、污泥处理等方面研发工作。

盛彦清: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海岸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水污染防治研究组组长,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研究员。

刘玉虹:现任职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海岸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繁忠

电话:020-85290172

E-mail:cfz@gig.ac.cn

原标题:绍兴市成立“中科院治水技术专家服务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