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又掌握在喜怒无常的海风手中。征服它!并让它服服帖帖的为人类发电,没有打败它那无坚不吹的台风的力量和技术绝对不行。以往有多少志在让海风送光明科学家铩羽而归!面对数不清的难关,山城重庆正在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创新平台,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是这个平台上的龙头企业。
这个龙头企业的副总经理、2MW风电机组和5MW海上风电机组总设计师、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友传,就是海风里追逐光明的领跑者。
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
科学家应该与名利无缘,陷入名利圈的人注定不会走远。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陶友传,他还是重庆市“两江学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863战略研究能源领域专家、2013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这是陶友传在学术上走过的路。“9年前,我开始转入完全陌生的风电领域,今天,我们已经创造了国内风电的多个奇迹”,陶友传像许多做学问的人一样,谈起专业海阔天空,谈其他话题近乎于木讷。
做好学问要耐得住寂寞,陶友传在中船重工709所科研岗位上一干就是19年,参与和负责过多项军工工程或产品研制项目,发表文章30多篇,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005年,为响应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非船产业的号召,陶友传远离故乡武汉,只身前往重庆,潜心研究风电装备制造。
2005年,陶友传担任风电机组的总设计师,着手研发850KW、2MW风力发电机组。当时,国内关于风电研制的资料匮乏,国外公司又不愿意出售技术,为了研制“中国造”风电机组,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从零开始,找资料,寻名师,刻苦钻研,忘我工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逐一攻破“整机设计制造、内部系统集成”等一个个技术难关。
2007年11月22日,第一台“海装造”2MW风电机组下线。大功率“中国造”风电机组同时获得了国内“三个第一”,即“国内首台单机功率最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台通过GL认证,国内首台通过DEWI测试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并于2008年7月实现批量生产。
2010年,海装风电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容量双双进入国内同行内资企业前10位,2MW风机销量居国内同类机组第二位,2MW双馈机型装机居国内第一。2013年7月,海装风电上半年装机容量315MW,同比增长154%,上升至国内行业第7名。
截至目前,海装风电已与国内主要电力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海装造”风机产品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50多个风电场,并出口到美国等国际市场。
耐得住寂寞才会心无旁骛地攻坚克难
2009年,国家科技部授权筹建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装风电公司成为该中心的平台建设单位。同时,公司也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5MW近海风电机组”。
“对于我而言,这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陶友传说起了研制5MW海上风电机组的源起。
那时起,陶友传担任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导了5MW海上风电机组整个设计流程。除叶片外,各种零部件可完全互换,并预留了技术演进空间。历经三年攻关,2012年7月27日,5MW海上风电机组下线。克服了大件运输、海上吊装两大难题之后,在2012年11月终于完成5MW海上风电机组2台样机吊装。12月21日,5MW海上风电机组样机成功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
多年来,陶友传作为风电机组总设计师、技术带头人,搭建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了850KW、2MW、2.5WM、5MW风电机组系列产品,“海装造”多种机型率先通过了所有形式的低电压穿越测试,成为行业翘楚。
同时,海装风电公司负责完成和参与完成了5MW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运输、选址、地勘、施工、安装、调试”等工作,具备全流程技术支持能力。
2013年7月,5MW海上风电机组样机通过模拟240小时预验收测试。8月9日,国家科技部对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现场验收。10月17日,海装风电主导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MW海上风电机组,第一个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该机组实现了“三个之最”,即“风轮直径最大、机头重量最轻、发电量最高”。
无私才能耐得住寂寞
无私才能远离名利,远离名利才能安抚那颗悸动的心;名利是事业的大敌,心恋名利就不能心无旁骛的做学问,就耐不住寂寞。不计名利才能创设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才能营造一个人才辈出的氛围。“要实现风电科技不断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必须建立一支能打胜仗的青年科技人才梯队。”陶友传在谈到风电科技人才现状时这样说。
海装风电建立健全了海上风电装备载荷计算与仿真分析平台、海上风电装备系统控制分析与测试平台、5MW海上风电机组调试台、2MW装配线;同时,公司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有关院所联合创立了海洋动力研究实验室、海洋风电装备防腐研究实验室、海洋风电机组检测研究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依托良好的科研环境,陶友传通过画图纸、建模型、做培训、创制度、做论证等方式言传身教,带领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逐渐成长起来。目前,公司共有博士3人、硕士38人、本科446人,科技人才占公司总人数50%左右。
自此,年轻的科研团队真正掌握了海上风电机组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这标志着我国5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和装备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耐得住寂寞才会走得更远
急功近利必然是昙花一现,耐得住寂寞才会宁静致远。近10年来,陶友传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质量稳定可靠的风电机组,赢得了业主和同行的赞誉。但他的目光投向了远方的海上和更遥远的海外市场。
当前,国家在力推海上风电发展,并可能在今年出台海上风电电价。对此,陶友传表示:“出台海上风电定价后市场的确定性增强,会推动海上风电市场进入一个发展的小高峰。由于在5MW级别及以上额定功率市场,海装风电略占先机,电价出台必然有利于海装风电的发展。”
当被问及海装风电何时才能在海上风电领域“一览众山小”时,陶友传说:“当前,海上风电的竞争态势类似陆上风电的2007年和2008年的情况,根据陆上风电的发展历史来看,到2016年或2017年,海装风电在海上风电领域将取得竞争优势。”
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是海上风电做大做强的必然之路,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13年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访华期间造访过海装风电,今年丹麦贸易发展大臣也访问了海装风电。外国政要们为何垂青海装风电,就像阿里巴巴的邻居们常常集聚在他的窗下,听阿里巴巴的梦话。于是,“高粱”、“谷子”都被疑为成了打开宝藏的钥匙而被珍藏。而陶传友和他领导的团队怀揣打开宝藏的金钥匙,才是在海风里追逐光明的领跑者。
原标题:海风里追逐光明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