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乌江开发的重要性——“乌江兴,则贵州兴”。乌江流域的水电开发,一度被视为盘活贵州经济的命脉所在。为此,自成立之初,乌江水电公司就被赋予了“开发乌江、富民兴黔”的历史使命。在20多年的艰苦创业中,乌江公司“守江担责”,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乌江水电建设成为了贵州经济腾飞和百姓致富的“发动机”。水电开发掀起城镇化热潮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新近对城镇化建设

首页 > 水电 > 水力发电 > 报道 > 正文

乌江水电20余年的开发、“富民”路

2014-05-19 10:13 来源:中国电力报 颜新华 王玮 顾龙 

在贵州,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乌江开发的重要性——“乌江兴,则贵州兴”。

乌江流域的水电开发,一度被视为盘活贵州经济的命脉所在。为此,自成立之初,乌江水电公司就被赋予了“开发乌江、富民兴黔”的历史使命。在20多年的艰苦创业中,乌江公司“守江担责”,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乌江水电建设成为了贵州经济腾飞和百姓致富的“发动机”。

水电开发掀起城镇化热潮

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新近对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指示。

乌江水电20余年的开发实践,恰恰耦合了总理的思路。

水电开发要“富民”,如何富?一次性的移民补偿,也许可以让老百姓手中的钱一时多起来,但绝不是可持续的致富之道。

“在实践中,应该说长期补偿与城镇化安置相结合,是贵州最有特点也最为有效的安置方式。因为长期补偿为水电移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城镇化安置又满足了水电移民经商致富的需要,两者有机结合,安置效果突出,是最符合贵州实际的复合安置方式。”贵州水电移民局局长王应政告诉记者。

所谓城镇化安置,就是集合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将农村移民搬迁到集镇或县城安置,移民建房采用“住房+门面”的形式,同时配备人均半亩左右的耕地,可种植蔬菜或花卉,移民既可经商,又可务农,既保证了基本的生活,又拓宽了致富门路。

记者从贵州移民局了解到,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10年来,贵州省搬迁安置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30多万人,其中安置到城集镇的移民12.3万人,占移民总数的41%,城镇化安置已成主流。

3月22日,乌江沙沱电站德江库区移民复建工程项目长堡集镇又一次赶集开始了,此时距离去年集市首次开张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集市内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十分兴隆。目前,该镇已经有190户移民入住新集镇,发展核桃、脐橙等精品水果7000亩。移民们的目标是依托乌江沿岸资源,大力发展经果林、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打造农业观光园,有的人还建起了乌江奇石园和奇石博物馆。

在乌江沿岸,像德江县长堡镇这样的移民新村、新集镇以及移民安置点超过了100个。

在思林电站所在的思林县穿硐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告诉记者,全村165户移民中,80%以上选择的都是长期补偿方式,“只要电站还在运行,我们就每年都有补偿款,我们算了账,这样比一次性补偿拿的更多,也更有保障性。”

移民补偿让村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村民们不满足于只是解决温饱。因为电站建设,村里到县城的柏油马路建好了,自来水也有了,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发家梦。昔日漂泊在外打工的村民彭仕政自己当起老板,做起了石料加工生意,年收入比打工增加了10倍。

“直到现在村里还有20多名村民在思林电站从事一些土建工作。”张勇告诉记者,“电站还给他们交上了医保、社保。”

思林电站蓄水后形成的大水库,周围风光绮丽,这也让思林县政府兴起了发展旅游经济的念头。该县副县长黄辉告诉记者,思林沿库区旅游带是早就建好了,现在每年能贡献上亿元的收入,“我们现在正打算把库区旅游带全面升级,筹划建设一条沿库区的公路,同时发展一批特色饮食业。”

富民兴黔,乌江水电开发做到了。来自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乌江梯级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表明,水电开发使乌江沿岸县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提高1.5-2%、2-3%和3-4%;每年使第二、三产业就业增加3-4%、乡镇企业销售收入增加4-5%,群众的贫困面大幅度缩小。

拓展内陆高原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乌江是贵州北入长江的重要水路,航运历史悠久。但自古以来,由于水急滩险,乌江较大船舶通航被限制在思南、沿河以下的下游河段。

“乌江干流的梯级开发,一方面形成了贵州‘西电东送’的清洁能源基地,另一方面也为内陆水运通江达海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乌江公司董事长王文琦对记者表示。

作为乌江流域上最大的电站,构皮滩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回水淹没了多处碍航险滩,使乌江干流航道向上游延长137公里。而在此前,乌江航道只能抵达构皮滩坝址下游8公里的大乌江镇。开阳花梨乡清江村是乌江支流河畔的小村庄,距离乌江有30公里,以前出门是望江兴叹,想要走出山村只能翻山越岭。构皮滩水电站蓄水以后,库区回水直达清江村,昔日的山腰村寨变成了渔村良港。

为了上延乌江航道,乌江公司在构皮滩、思林、沙沱三座电站开工建设了通航设施,均按IV级航道、500吨级船型标准建设,贵州出乌江进长江至滨海的黄金水道正加速形成。2013年, 贵州省为解决构皮滩水电站通航设施通过能力不足问题,开工建设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乌江公司拿出三分之一工程总投资额的资金援助项目建设,工程总投资达7.11亿元。

春暖花开的三月,乌江构皮滩通航设施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大型装卸车来来往往,机械设备不停轰鸣。技术人员正在创标:构皮滩通航设施最大通航水头为199米,上游通航水位变幅45米,是目前世界上通航水头最高、水位变幅最大的通航设施;通航设施选用三级垂直升船机方案,第一、三级垂直升船机采用下水式,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下水式升船机,第二级垂直升船机提升高度127米,是目前世界上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机。为了确保实现2017年建成的目标,参建各方正攻坚克难、奋勇拚搏。截至2014年2月底,通航建筑物工程第一级垂直升船机及上游引航道土建工程、石棺材处的崩坡积体治理工程施工已完成,通航隧洞土建工程、第二、第三级升船机及中间渠道土建工程正处于施工高峰期。累计完成投资8.357亿元,占通航建筑物工程概算29.51亿元投资的28.3%。

与此同时,思林水电站、沙沱水电站通航建筑物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机电设备正在厂家生产制作。其中,思林与沙沱通航建筑物将于2015年建成,构皮滩通航建筑物将于2017年建成。届时,乌江干流航道总长将达到590余公里。从乌江渡顺流而下,到构皮滩经过三级垂直升船机,再经过思林、沙沱垂直升船机,航道一路向北,直抵重庆,通达滨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景象将在不久将来成为现实,乌江流域黄金通道也必将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