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空气污染、治理“心肺之患”,世界各国的思路基本一致:一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源头治理——能源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我国已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又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清洁发展的方向。要解决清洁能源发展和雾霾问题,根本途径是发展特高压电网、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集约开发,同时实施电能替代战略,减少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的污染。
破解雾霾难题亟须调整能源结构、发展跨区输电
“雾里看路,霾中探街,腾云驾雾难道是那传说仙界;空气爆表,口罩遮脸,谁能分辨得清这朦胧的世界;借我借我一片肺叶吧,让我真真切切把这污染净化清洁。”全国范围内雾霾天的增多和程度加剧,让网友类似的吐槽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本质上是能源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与能源发展方式“后天失调”这一对矛盾的长期积累和集中暴露。
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东中部负荷中心缺乏一次能源。
一方面,过去为满足电力供应,在东中部建设大量火电厂,每年铁路运煤超过20亿吨。沿长江平均30公里一个电厂,从南京到镇江平均10公里一个电厂。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单位面积的大气污染排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而且,东中部过度依赖远距离输煤,不仅消耗高品质能源来输送低品质能源,还在运、储环节中造成多重大气污染。权威数据显示,运煤铁路两侧120米内的空气污染超过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8倍,储煤场1公里内空气污染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6倍。日益严峻的雾霾问题,已经不容许这种能源发展方式继续下去。
另一方面,我国70%以上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远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负荷中心,本地难以消纳,大规模开发后势必出现严重的弃水、弃风、弃光。
面对雾霾锁国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清洁发展作为治霾的重要战略。考虑到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要减少东中部发电污染,必然实施跨区域输电。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特高压由此进入决策层视野。(下转第二版)
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力争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
“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这一点,在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雾霾治理的常务会议上被明确为“实施跨区送电项目”。
2014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开工建设一批特高压输电通道。特高压输电通道被作为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
对于特高压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3年11月20日向外国客人介绍时指出,发展特高压可以促进西部、北部的清洁能源开发,并把它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有助于应对雾霾。
特高压对调整能源结构的作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关注中国电网发展的美国前能源部长比尔˙理查德森在2014年年初对此评价:中国正在发展特高压跨区输电技术,以解决困扰其他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输电难题——清洁能源消纳。
“特高压治霾”还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发展特高压电网,不仅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能源保障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消除“心肺之患”、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求。
“电从远方来”治理雾霾 有理论更有实践
当前,通过加快特高压输电治理雾霾等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指出,解决清洁发展和雾霾问题,根本途径是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发展特高压电网,集约开发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推动我国能源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
根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特高压每输送1亿千瓦时电力,可使负荷中心减排PM2.5约7吨,PM10约17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450吨。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控制燃煤排放是降低PM2.5污染的关键手段之一。“跨区送电一方面有助于接受外输电地区以电代煤,显著减少当地燃煤源的大气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随着特高压等技术的发展,跨区输电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高于输煤的能源效率,因此跨区送电对于提高我国煤炭开发、转化、传输、使用的整体效率,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表示,特高压治理雾霾的可靠性是没有争议的。“合理配置全国电力分布、长距离大容量输电为中东部治理雾霾天气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重要渠道。”
必须指出的是,特高压治理雾霾,不仅有理论,还有扎实的行动。
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及其扩建工程向华中地区送电583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2355.32万吨标煤燃烧。
2010年7月至2014年初,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华东输送水电58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2351.28万吨标煤燃烧。
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23日,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累计输送水电31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1267.752万吨标煤燃烧。
研究显示,国家即将批准开工建设的12条输电通道将可为未来东中部每年减少发电用煤2亿吨,降低PM2.5浓度4%~5%。
“十二五”以来,我国特高压电网已经在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风电装机超过7500万千瓦,近3年年均新增1500万千瓦,总规模和每年的新增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2013年新增近1000万千瓦,是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
根据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30%。依托特高压为骨干网架构建起的大电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消纳清洁能源,最大限度提升我国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业内人士指出,尽快核准列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内12项输电工程(包括特高压“四交四直”),启动第二批特高压“五交五直”工程,将有效推动我国能源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破解生态环境不安全的问题。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特高压解决远距离输送清洁能源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把工业锅炉、居民取暖厨炊等用煤改为用电,减少直燃煤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气化轨道交通、农业电力灌溉、船用岸电等,减少燃油排放。
在终端环节逐步形成以电力消费为主的格局将产生巨大的环保效益。根据测算,通过全面实施电能替代,2015年、2020年我国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可比2010年分别降低12%、28%左右。长远看,依托特高压电网,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电为中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将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大气污染问题。
消除人民“心肺之患”需要打一场持久战。经过实践检验的特高压跨区输电技术,不仅是治霾的“特效药”,还是治霾的“长效药”。随着12条输电通道获准开工、特高压电网发展步伐加快,特高压必将承载更多清洁能源的输送任务,为减少雾霾污染、再造碧水蓝天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新闻:
特高压的20年(图)
特高压很特殊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