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热的“第二个春天”来临了——这是记者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会议”上听到与会专家提及最多的一句话。1976年,我国大陆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在羊八井成功发电。“但是,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地热界中唯一能‘拿出手’的项目也隻有西藏羊八井电厂。”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对记者表示。随著2011年江西华电在西藏上马羊易地热发电项目,地热界隻有羊八井的局面正在成為历史。同时,随著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中国地热能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中国地热发电:莫错过“第二个春天”

2014-03-26 13:48 来源:科学网 贺春禄 

中国地热的“第二个春天”来临了——这是记者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会议”上听到与会专家提及最多的一句话。

1976年,我国大陆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在羊八井成功发电。“但是,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地热界中唯一能‘拿出手’的项目也隻有西藏羊八井电厂。”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对记者表示。

随著2011年江西华电在西藏上马羊易地热发电项目,地热界隻有羊八井的局面正在成為历史。同时,随著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中国地热能正焕发出新的面貌。

不过,在“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地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让地热能在今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佔据重要地位呢?

资源勘探被“卡”

从2013年年初至今,雾霾锁城已经成為中国中东部地区常见的“景观”。改变中国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早已成為各界的共识。

长期不被人重视的地热能是蕴涵著巨大能量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在中国亟须驱散雾霾之际终于走向台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对记者表示,虽然全球化石能源供应并不紧张,但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结构终将难以為继,当前全球正处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过渡期。

“地热能有著太阳能等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贾承造说。

本次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克文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地热资源量非常丰富,基本上和美国的地热资源量在同一数量级。

显然,政府也已经看到地热能发展的巨大潜力,2013年年初印发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便是佐证。

《意见》指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10万千瓦,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

我国曾经建成了10余座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一度达到2.8万千瓦。但截至2012年的数据显示,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装机总容量已经降低至2.4万千瓦。

汪集暘说:“目前中国地热界的压力狠大,特别是装机容量2015年要达到10万千瓦是不小的挑战。”

要实现10万千瓦地热发电的目标,中国地热能究竟“卡”在何处?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克棪对记者表示,最大的障碍在于地热资源的后备勘探尚无著落。

2013年,中国地调局开始著手进行西藏谷露地热田的勘察,但是遇到当地居民反对以至于进展并不顺利。

“希望当地政府能积极协调此事,尽快钻探第一井以显示中国高温地热资源的潜力,否则,要等到何时才能准备好建设地热发电新厂的资源条件?”郑克棪说。

须政府“撑腰”

被业内视為拉开“第二个春天”序幕的羊易地热发电项目,在郑克棪看来也是实现10万千瓦地热发电装机的关键之一。

但是记者了解到,过去两年间羊易地热发电项目的生產钻井遇到一些困难,进展并不顺利。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民企投入的地热开发如温泉度假村等发展非常迅速。因此,今后我国的地热发电也可以民企投入為主,不必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

如何确保第一个示范项目的成功便成為其中的关键。

羊易地热发电项目是被寄予厚望的首个由民企投资的项目。

“羊易地热发电项目一定要成功,这样将带来源源不断的投资者。若不成功,中国地热开发可能还要再沉睡二三十年,而且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郑克棪对记者说。

他表示,如果国家能将羊易地热发电项目列為示范项目,该项目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而且能带动中国地热发电的后续大发展。

同时,作為羊易地热发电项目全额投资方的江西华电,也遇到了地热资源勘察方面的难题,因此影响了工程预期进度。

由于受地质条件復杂性的影响,我国地热资源勘察具有一定风险,民营企业确实难以承受全部风险。

郑克棪说:“如果国土资源部等政府部门能设立风险基金,為某些先驱项目‘撑腰’,则能极大程度地推动中国地热能的发展。”

“中国地热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了,何时能够开花结果,还有待各方面的持续努力,尤其是政府部门在政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李克文说。

技术人才是关键

除地热发电任务艰巨外,汪集暘指出:“《意见》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地热供暖也应当积极在构建城市绿色热网中作出贡献,為改善雾霾天气出把力。”

“但我国的地热资源主要是中低温,现阶段主要需要攻关的方向是地热发电,其中的技术瓶颈便是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李克文说。

汪集暘认为,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是当务之急。“比如利用激光钻井,可以加快钻进速度和降低钻探成本。”

目前,中科院院士郑哲敏正在研究利用小型定向爆破技术以替代页岩气开採中水平井的水力压裂,试验已经获得成功。

“这项技术也完全可以用于干热岩地热的开发。”汪集暘说。而在地热发电技术方面,他认為应当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引进并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同时积极提升热泵技术。

另一方面,郑克棪则指出,我国应当注重培养地热专业技术人才。“从近年来地热能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地热专业技术人才相当缺乏——尤其是地热资源勘探方面,这已成為业内普遍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并不重视培养地热专业技术人才,而试图完全依靠民企培训技术人才非常困难。

据了解,中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并未设置地热专业,因此也无法培养地热专业的本科生。虽然极少部分大学和研究院所可以招收地热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如天津大学的地热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油田地热工程”研究方向,但数量并不多。而且,毕业后愿意去一线从事勘探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状况与中国地热能今后的发展需求极不匹配,高等院校应加快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郑克棪说。

此外,李克文还告诉记者,其团队研发的地热直接发电技术获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本已低于太阳能发电,并且已经完成室内实验,近期将进行现场试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