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电联数据统计,近年来受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不断提高以及电力供需状况等因素影响,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2013年为4511小时,同比降低68小时。
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生产持续低迷,2013年1~11月发电设备产量为11497.33万千瓦,同比下降1.44%。
“2012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产品结构保持调整态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大机组占比上升,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设备的产量比重有所增加,目前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姚金龙表示,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电力市场近期不会出现前几年的高速发展,相应地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也将放缓。对于发电设备制造行业来说,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实现行业平稳增长的目标。
发电设备行业遭遇“内忧外患”
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与国内产能过剩加剧,近年来我国电力设备企业“腹背受敌”,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趋缓和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等一定程度影响到发电企业新建电厂的节奏,导致发电设备市场需求不振。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全球布局,再次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2年国际市场订单的大幅下降,既有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应看作经济发展周期的正常反应。然而,从国际上看,对高性能中国发电设备的需求还是在不断增长的,市场的疆域和空间仍在不断扩大。”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副总裁、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总经理袁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内电源结构和建设规模的调整,国内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预计会稳定在5000万~6000万千瓦的年均装机水平上,这就意味着必将产生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电力设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已经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电力的发展带动了电力装备业的蓬勃,发电设备企业“走出去”的形势良好。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许多海外项目,直接拉动了电力装备的输出。同时,我国的电力装备可靠、稳定,且在价格上有较大优势,整体形成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印度市场为例,近年来我国三大动力集团在印度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而在东南亚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近年来,我国发电设备企业早已将触角伸向了同样缺电的非洲和南美洲。实际上,我国电企正逐渐摆脱以往单纯出口某项设备的做法,而逐渐转向工程建设、电站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这对于国内发电设备企业是一个重大机遇。
“走出去”共谋海外市场
事实上,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发电设备企业现有结构不适应全球化竞争格局,前瞻性技术研究不足。
由于国内产业结构布局原因,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在成立时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发电设备生产制造为主,并以煤电机组出口居多;而出口形式则主要是买方、卖方信贷及许可证贸易,海外总承包、设备成套能力相对不足。出口产品单一、出口形式单一,这意味着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出口风险较大,不利于进一步“走出去”。
另外,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多采用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技术路线。虽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先进发电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前瞻性技术研究不足。这造成我国企业对原材料技术研究相对不足,导致我国企业掌握了材料的应用,却要进口关键原材料。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发电设备企业“走出去”的难度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不具竞争力,低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具备品牌效益,从政策、税收、就业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对我国企业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
虽然可以肯定“走出去”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但对于盈利水平还很难断言,这需要电力企业更多的在国外项目的开展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对于发电设备企业来说,应该联合发电企业一起“走出去”,借船出海抱团取暖,更好地发挥集团的作用,更广泛地参与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的同时,也要在技术、国家政策、商业模式、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