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北京建外大街SK大厦的顶层向外望,周边商务区人群熙攘,建外大街上车流滚滚。几束清凛的阳光射透厚重的云层,打在不远处高耸的塔楼上,一群鸽子在其间穿越盘旋。
落地窗隔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繁杂,里面格局井然,氛围低调沉静。这里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SK集团在亚洲的办公地点之一。自年初由中国区首席副总裁升任中国区总裁之职后,孙子强便驻扎在此。
腰身笔挺,一杯淡茶,不逃避任何提问。这位曾经从体制内下海创业,而后又在国企担任高管,并最终在SK中国崛起的中年男人,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和如水般的平静。也许,在经历中国市场多年之后,对于业界的各种争议、质疑、批评,抑或褒奖,孙子强的内心意气犹存,但已波澜不惊。作为SK中国市场的新掌舵人,进一步融洽各方关系、把脉政策动向、夯实与核心伙伴的利益关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等等,都是题中之义。
业界的焦点在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何以成为韩国最大的能源和通信巨头的中国区掌舵人;在新的政商环境及国家能源战略之下,他又将如何带领一家韩国企业抓住新机遇更进一步?
上篇:志气和努力
SK集团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主要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为两大主力产业。按过往的惯例,由于文化的差异,极少有中国人在日韩企业里担任区域的一把手;即使是普通的管理层里,中国面孔也并不多。孙子强何德何能,成为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区的掌舵人?
孙子强告诉记者,这次人事调整其实是SK集团持续推行的“China Insider”本土化战略的一次升级,与此同时,2013年里,SK中国在组织结构上也实现了相应调整,为了提高中国地区收益,扩大“投资控股公司的功能”,SK中国在公司内部强化了财务平台,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事业运营与支援功能进行整合为两个中心,意图提高组织效率。
显然,SK想以更“本土”的眼光和视角去分析和判断中国的政策、产业,以及合作伙伴,并快速获得真实的信息,决策也将更加快速、准确和有效。但荣耀总与压力相伴,前任SK中国总裁朴永浩离任时送给孙子强五个字:“忍耐”“和”“共存”,孙子强将它摆在了办公桌上,“在我的职业成长中,朴永浩先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每当我想发火,或是沉不住气时,看看这几个字就平静下来了。”
除却企业本身的本土化需求,孙子强将自己能成为SK中国区一把手的答案归结于志气、努力和些许的运气。
1985年到1993年之间,孙子强一直“安分”地做着令很多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但出去闯一闯的渴望让他决心辞去稳定的工作。孙子强从小有个愿望,就是成为高级工程师,觉得那是非常酷的一门职业。辞职时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很多事情只要你下决心去做、用心去做,肯定会成功的。当时家人朋友都反对我辞职,但我想想,人家很多下海的人都活得下去,我怎么就会淹死呢?即使要淹死,我也要试一下。”
孙子强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成立了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很快就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并小有名气。但初尝胜果的背后,则是太多汗水的交织。孙子强回忆,曾经为了完成一项亚运会电子版汉字显示的项目,他和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最长的一次是连续四天四夜工作,最多打个盹,每顿吃面条”。四个多月后,项目攻坚完成,“那时候这门技术是国外公司控制的,以为中国人几年内都不太可能做到,但我们在四个月内做到了,也算是争了一口气。”
这种职业精神对孙子强后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极深,在后来出任国有企业高管,直到来SK任职,他始终秉持这样一种看法:归根到底人要有一股志气,你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能做什么,然后再考虑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方向。一些年轻人心理承受力太弱,碰到问题就受不了,频繁地更换工作,不愿意在一个地方踏踏实实地做出成果来,“不管是哪个岗位,你选择了就要做到最优秀,就要发挥最大的能量,这样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
出任SK中国区总裁之前,孙子强一直担任首席副总裁之职,也由此得以深入了解和感受这家跨国巨头的文化核心。孙子强告诉记者,日韩企业的管理相对保守,用人也较谨慎。自己能获得集团总部董事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就是敬业、诚实,努力做自己的业绩。但是信任不光是努力就可以获得,“你还需要通过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地带动一批人,不管是中国籍还是韩国籍,愿意跟着你一起努力工作,起码能有一个领头羊的作用,让人家觉得跟着你有前途、能成功,至少不会成为败军之将。”
对于不同企业的高级管理职位,其实也并非毫无选择地接受。“我现在的阶段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去做什么,打工确实要看对象,我不会说我没饭吃我要去打份工,心里不爽我一定会走,我在SK长期工作,并在这里感受到了愉悦,主要是因为我认同和喜欢这家企业的文化。”
有一件事让孙子强印象深刻。2008年大地震的时候,SK集团的董事长带着集团所有的高级干部到四川灾区慰问,见到因为地震而停课的孩子们后,捐建了三所学校。在孙子强看来,这是一家带着感情融入中国的企业,它的本土化就是不分国别。
下篇:引领与突破
成为SK中国总裁,又是孙子强职业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机遇与挑战并存。孙子强要引领这家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创造新的增长极,实在是不轻松。
这是一家有着60年历史,且与韩国经济的兴衰休戚相关的企业,作为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SK集团旗下有两家企业入列世界500强。在能源领域,它是韩国最大的综合能源化工企业;另外,它也是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韩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但韩国市场毕竟有限,当SK集团的发展趋于巅峰状态时,韩国内部市场已显饱和,国际化战略成为其不二选择。2007年,SK出口额为23万亿韩元(当时约合207亿美元);到2012年,出口额已达到64.2万亿韩元(当时约合600亿美元),出口比重达到74%,占韩国全国总出口额的10%以上,创出SK集团建立以来出口额新高。
在SK的国际化战略中,拥有巨大消费市场的中国,成为其海外的“第一战场”。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后,SK集团的决策层相信,只要能在浩瀚庞杂、充满风险和机遇的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就意味着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有所建树。
在中国二十年的发展,SK中国已拥有近100家子公司,中国员工超过1万人,投资业务涵盖了石油、石化、ICT、物流流通、环境、置业等八大领域。但这似乎还远远不够。SK集团全球发展的目标是价值规模达300万亿韩元(约合2767亿美元),而中国则是其最主要的核心区域。
让中国人担任中国区的一把手,这被SK集团视为其本土化的里程碑事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区高管的本土化率达到了70%以上。孙子强告诉本刊记者,增加本土的中国高管比例,可以让决策更加贴近市场,也更加迅捷有效,“以前,如果我们发现了一个市场机遇,常常需要向韩国总部提请批准。但可能两三个月后总部的批复下来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市场机会早就溜走了”。
孙子强判断,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能源战略和结构的调整,包括置业、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将可能出现新的市场机会。未来几年,SK中国将以最快的的速度把SK在能源、通信、环保等领域的资本和技术输送到细分市场中去。
中国的能源供应无疑将更加多元化,孙子强认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调整,降低煤炭、石油两类有污染的能源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必然是大势所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先后呈现原油替代煤炭、天然气替代原油的趋势。而国务院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值得关注,在能源供给选择排序上,降煤炭、稳石油、更多用天然气(页岩气)、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成为必然选择,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显著提高。
能源化工历来是SK的强项。2013年2月25日,SK与中石化签署BDO项目合资合同,总投资约38亿元人民币,将于2015年年底建成,预计销售收入40亿元,年均利税14亿元。事实上,SK与中石化的合作由来已久。2004年,双方在上海合资建设了6万吨/年的特种溶剂油装置,2008年,又联手建设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签署框架协议,其总投资达到179.5亿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
本土的能源央企在本土市场能力和政策上有明显优势,而SK集团则在技术、资本和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央企走出中国, SK可以提供很大帮助;而在中国市场,央企有巨大的优势和能力,可以帮助SK”。
但孙子强也坦言,如今跨国公司与大型央企的合作,已不可同日而语。“八九十年代缺资金、缺技术的时候,国家和央企都努力寻求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但现在央企不缺钱,大部分技术也不缺,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已比过去挑剔很多。这个时候寻求和央企的合作,确实要有点百折不挠的精神。”
但彼此尊重依然是合作的前提,孙子强告诉记者,不管是与中石化、神华集团、中移动、中联通、中节能等大量央企的合作,还是与民营、跨国等其他资质和体量的企业合作,SK虽然并不太强调话语权,但非常看重态度和平等互利。
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和态度,SK在中国结识了众多分布在不同领域的优秀合作伙伴,同时收获颇丰。SK优质沥青的销售约占中国沥青进口市场的40%。其润滑油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已获认可。
孙子强提到,SK将把集团所具备的技术和实力与SK分布在韩国、中国和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的资源和力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充分考虑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地方的投资需求后,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以实现下一轮的快速增长。
虽然SK中国一直以来高举高打,以大项目合作为重点,但并非没有遗憾。公司在石油石化和移动通信领域有较强的技术和全球化运营的经验,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板块。但由于中国产业政策和市场的特殊性,孙子强感觉到,在这两个业务领域“有力气但没办法完全使出来”。
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孙子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内需的提振,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要要做好能源战略安全部署,在资源的保有、能源的运输以及国内能源和国际能源价格的接轨,以及战略储备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针对中国越来越重视减少碳排放量,SK将低碳技术作为开发重点,正在进行降低煤炭转化为燃气过程中碳排放量的相关技术开发。在化工领域,作为在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膜等专有材料方面具有世界领先专用技术和运营经验的企业,SK将抓住“十二五”期间中国鼓励开发城市燃气领域、新能源的机遇,积极与中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为低碳经济提供更多支持。“新能源业务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这是我们今后追求的一个方向。”
孙子强在采访中认为,虽然新能源前景可期,但其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受到传统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者挤压,其次是市场需求惯性消费的认可时间点的折磨,“在很多清洁能源领域,如果短时间内没有建立起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没有进行市场培育,尤其是政府没有实实在在的举措,未来要走的路将会更长。”
在环境事业领域,结合SK中国的事业开发力量与合作伙伴的优秀技术力量构筑符合本地市场的事业模式,并与神华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中央企业及青岛新天地投资有限公司、湖北农资集团等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奠定了今后加速进军中国环保市场的基础。
采访中,孙子强很怀念儿时的碧水蓝天,他要将SK在韩国成熟的土壤、污水治理技术引进中国,“先在青岛、长沙试点,下一步在重庆;我们会按照企业和政府的需要紧密合作,一块一块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谈及项目的利润情况,孙子强说,目前处于试点阶段,只要保证不赔本就行。SK中国在环保领域的业务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的治理和水处理两大板块。有研究机构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市场容量将达到3.4万亿之巨,而SK打算主要采取合资合作模式来推动业务进程。“只有发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来共同完善产业链,我们才能够把好的技术,快速应用到这个领域里去,光靠我自己埋头去做,速度太慢,效率不高,效益也不好,所以在环保领域,SK准备完全百分之百地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