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紧缺催生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建筑领域的发展。自引进以来,政府对此始终高度关注,出台许多重要文件并明确提出,要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我投资,你节能,共分利。”这九个字被公认为合同能源管理的精华与核心,合同能源管理也因此被称为“不花钱的节能”。然而,实际推广中却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节能技术中心总经理徐珍喜日前向媒体道出他的看法。
融资困难?绿色信贷迎来“美好时代”
既然是双赢模式,推广过程却为何屡遭瓶颈?徐珍喜认为,“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去哪里找项目?然后是有了项目钱从哪里来?”据徐珍喜介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初期多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投资,然后效益分享,回报时间约在3至5年,“一个项目垫资几十万或上百万元还能承受,但几个项目同时运转时,可能要投入几百万、上千万元,中小企业根本做不了。所以,接的项目越多,生存的困难就越大。”
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徐珍喜说:“可以找银行贷款,但周期很长,很多企业和项目因为等不起、等不来而半路夭折。”而国内某银行业务负责人表示:“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经营时间短、注册资本少,信用评级较低。此外,节能服务产业在技术鉴定和节能效果认定方面缺乏权威标准,金融机构很难判断某项技术有没有风险,所以非常慎重。”
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此后,银行意识到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那么,银行的支持是否会让合同能源管理迎来“美好时代”?
信任危机?合作共赢分享“节能蛋糕”
“相互信任很重要。”徐珍喜说,合同能源管理是个投入大、回收慢的节能新产业,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如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用能习惯等。如果没有品牌和口碑,没有相互信任,合作就很难达成。“不信任有多方面,既有业主对实施方的不信任,怕节能技术、节能方案不完善;也有实施方对业主的不信任,怕不遵守约定、不分享;更有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不信任,怕投资回报不成正比。”想解决这个问题,徐珍喜道出了“合作共赢”的精髓理念。
用品牌和技术优势能成功打开建筑节能市场,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要靠自身实力及合作共赢的方式。徐珍喜说:“建筑节能是很大的朝阳产业,每个项目都是蛋糕,你再有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独自把所有口味的蛋糕全吃掉。有品牌、资金和技术优势,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可实现品牌化 本地化服务,让项目得以质量、效率双重保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
难以评估?“节能医生”实现节能诊断
除了项目难找、融资困难,节能收益如何评估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难以推进的主要瓶颈之一。调查显示,天津、山东等省市设有多家第三方能源检测机构,通过出具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报告,确认项目节能量。
“节不节能,用能单位最清楚。节能改造以前大楼每月耗电多少度?电费多少钱?对比改造后的数据即可。但如果项目要领取国家或行业补贴,则必须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徐珍喜说,他们在做每一个节能项目前,都会免费为大楼做能耗数据采集和调研,也正是基于前期数据分析,找出节能空间,才能给业主制定合理可行的节能计划,“所以,我们给出的节能率基本都能实现。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很好地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做能源检测提供支持。”
据了解,同方泰德自主开发了号称“节能医生”的城市级节能云服务平台。“首先是能耗数据采集,这一点目前行业内多数能源管理系统都能做到。其次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研,找出规律和不同。再其次是智能诊断,根据大楼各项数据找出能耗漏洞和节能空间,制定节能策略。最后是专家诊断,告诉人们如何节能,采用什么手段,如何实现。”徐珍喜说。
“绿色”城市资源整合才是惟一出路
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支持和产业引导。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可先从政府做起。因为政府项目可基本解决合同能源管理信誉和融资问题。徐珍喜也认为,他们之所以将节能业务定位在“城市节能”上,也是希望通过与政府合作,共同搭建节能云服务平台,把核心技术、产品,通过节能云服务平台积累起来,把节能服务产业化、规模化,使城市节能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国家税收优惠、政府资金补贴对市场的发展更多是短期促进,城市建筑节能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依赖用能单位节能意识的增强以及节能服务公司的专业化。”徐珍喜表示,节能服务公司的生存技能可以不同,但行业发展一定是集大成者,综合各家优势,资源整合才是惟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