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首批5台1.5兆瓦超高海拔风电机组全部吊装完毕,巍然屹立于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实现了西藏高原大型风电设备“零”的突破,风电自此覆盖了我国各个省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是来自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联合动力”)的年轻团队。[$NewPage$]扎根一线,打造专业化样板由李均森、高岩、庞庭飞组成的联合动力那曲调试组来自连云港调试中心,他们已经在西藏那曲奋战了2个多月。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进藏,对于从小生长在淮北平原安徽阜阳的李均森来说,还是很难适应高原生活。&

首页 > 风电 > 风电设备与材料 > 企业 > 正文

联合动力:300亿新能源资产的全天候健康顾问

2013-08-28 14:35 来源:联合动力 

8月8日,首批5台1.5兆瓦超高海拔风电机组全部吊装完毕,巍然屹立于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实现了西藏高原大型风电设备“零”的突破,风电自此覆盖了我国各个省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是来自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联合动力”)的年轻团队。

扎根一线,打造专业化样板

由李均森、高岩、庞庭飞组成的联合动力那曲调试组来自连云港调试中心,他们已经在西藏那曲奋战了2个多月。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进藏,对于从小生长在淮北平原安徽阜阳的李均森来说,还是很难适应高原生活。“刚到那曲就到卫生所打了几天的点滴,经常流鼻血,眼睛里都是血丝,走快一些就会喘得很厉害,更别说爬80多米高的塔筒了。”

那曲项目对李均森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是他第一次担纲做调试项目负责人。尽管只有27岁,但他从事风电调试行业已将近4年,曾参与过13个项目,具有丰富的高海拔风电调试经验。除了高原地区的海拔,李均森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变化无常的天气。6月、7月是那曲的汛期,就在一切就绪,准备开始吊装的时候,突降冰雹,强烈的对流天气使施工无法进行,吊装计划只能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李均森笑着说,吊装的时候盼望没有风,而吊装完成了,风机要运行,最盼望的是来大风,真是很矛盾。如今,他原本白皙的皮肤已被高原阳光晒成了古铜色。吊装任务结束后,风机开始调试,李均森和他的团队又将面临在4700米的超高海拔爬80米高塔筒的新挑战。

他,只是联合动力近千名调试团队中的普通一员。2011年8月,面对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黄金机遇,联合动力在调试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专业的风电运维服务公司——北京国电思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思达公司”),力求通过公司化运营,在风电场工程EPCM、风电场运检一体化服务、风机技术升级和相关产品的研发销售、风机大部件维修、风电场备件供应、风电场运维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时间验证结果,数字见证成就。截至目前,这支队伍由从最初的79人发展至近1000人,承担安装调试和服务的项目总数达170余个,风机吊装总数近5000台,并网运行机组超过4000台,总容量超过700万千瓦。粗略计算,如果将这个团队调试过的每一台风机连在一起,总长将达到近40万米,仅巡查一遍,就相当于攀登珠穆朗玛峰45次。从4700米的风电海拔制高点,到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地区,许许多多“李均森”们守护着近300亿资产的新能源设备的安全稳定数据。

精益管理,奏响服务最强音

在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思达公司的调试团队是最专业的全天候技术顾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调试战线,他们是能够应对最艰苦工作环境的一流队伍。从风场投产前的调试冲刺,到长达20年的全生命周期运维升级,这些年轻人肩负着联合动力风电服务的大旗。哪里有风机,哪里就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就有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他们保持着98%以上的风机可利用率,以及人员和设备 “零伤害”的行业最高安全记录!

许多同行都感到意外,为何这么年轻的队伍,却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成熟起来,担当大任?原因可以找出许多,核心是科学的运作机制加上立足一线的技能培养。在联合动力成立初期,国电电力乌力吉风电场一、二期的安装调试是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在这个联合动力第一个量产风场现场,抽调电控、叶片、整机三个事业部70多人组建的团队,尽管技术和经验都严重缺乏,硬是边学边干,战天斗地,如期保证了66台风机的投产发电。当年那批只有25岁上下的年轻人,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还都成为了现在的中坚力量。

“在大风丫口风电场,联合动力的风机在并网发电时曾创造了22台风机48小时全部完成并网的好成绩,这在业内是不多见的。联合动力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非常到位,且完成了许多超合同的工作,很有奉献精神。” 位于云南大风丫口风电场负责安全运行的业主方管理人员杨建雄在谈到联合动力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就是思达团队的奉献和敬业精神,让业主看到了早日投产发电的希望,让联合动力成了使命必达的代名词,也给国电集团作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翘首的品牌形象增添了光鲜的一笔。

随着联合动力思达公司六大区域运维中心的陆续建成,属地化管理格局逐步建成。在高水平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24小时故障排除、技术疑难在线解答、标准化热线服务等更加贴近客户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将陆续出台,通过零距离的专家问诊、最便捷的故障排除、最精细的隐患预测、最先进的系统升级,帮助客户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帮助行业实现健康管理常态化,帮助这个年轻的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业绩。

由于思维方式、文明礼貌、待人接物、风度气质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致风格,现场业主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个是联合动力调试人员。从70多人到近千人,不到五年时间里,这支本科以上学历占员工总人数90%以上的团队,在规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影响力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刻,这个高素质、高技能、懂管理、能吃苦、能战斗的专业化风电运维服务队伍,正在引领新能源市场形成健康的生存环境和成熟的行业标准。其完善的风电设备安装调试和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已作为行业样本,为风电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实现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提升打下了重要根基。

一线出真知,树立零距离服务样板

作为一家知识密集型企业,说联合动力风电调试人员身处在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毫不为过。高达80米的塔筒中,仅容一人穿过的通道好似漫无尽头;外观洁白的机舱里,时刻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和不住的风摆;一边是业主的期盼眼神,一边是复杂的技术难题。这样的场景,联合动力从事风电调试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甚至说,这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忙起来半年回不了一趟家,午饭经常是在机舱里就着水干啃几口方便面。当滴水成冰、高原缺氧、酷暑难耐袭来时,能说的和能做的也不过两个字:克服。

就是这样的奉献和敬业精神,让给业主看到了早日投产发电的希望,让电网得到了稳定送出的清洁能源,让联合动力成了使命必达的代名词,也给中国国电作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翘首的品牌形象,增添了光鲜的一笔。

更加可贵的是,这个年轻团队虽然身在风电运维服务这个高危工种,人员和设备安全却始终保持着“零伤害”的行业最高记录!许多同行都感到意外,为何这么年轻的队伍,却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成熟起来,担当大任?原因可以找出许多,核心是科学的运作机制加上立足一线的技能培养。在联合动力成立初期,国电电力乌力吉风电场一、二期的安装调试是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在这个联合动力第一个量产风场现场,抽调电控、叶片、整机三个事业部70多人组建的团队,尽管技术和经验都严重缺乏,硬是边学边干,战天斗地,如期保证了66台风机的投产发电。当年那批只有25岁上下的年轻人,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还都成为了现在的中坚力量。

粗略计算,如果将这个团队调试过的每一台风机连在一起,总长将达到近40万米,仅巡查一遍,就相当于攀登珠穆朗玛峰45次。更何况,每个调试人员都要在工作中手脚并用上下多次,且不分春夏秋冬,无论天寒地冻。

随着联合动力思达公司六大区域运维中心的陆续建成,属地化管理格局逐步建成。在高水平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24小时故障排除、技术疑难在线解答、标准化热线服务等更加贴近客户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将陆续出台,通过零距离的专家问诊、最便捷的故障排除、最精细的隐患预测、最先进的系统升级,帮助客户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帮助行业实现健康管理常态化,帮助这个年轻的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业绩。

青春无极限,致力于行业健康发展

一种正能量的集群效应,正伴随着一大批科技和管理创新项目的落地而熠熠生辉。

随着风电产业发展进入行业调整期,联合动力思达公司的业务导向正在由前期调试向运营维护发展,实现了依托成熟风机设备服务开发高附加值技术产品的转变,建立了稳定的备件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逐步向非联合动力风场和国电系统外拓进。这些与机舱为伴的青春身影,就像风机外壳上那个显眼的“UP”一样,不停攀登,永不停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