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湖南、江西、云南、内蒙古等地,近些年营造了很多特殊的森林:它们除了涵养水土,还能为机械、汽车、国防装备乃至大型喷气式飞机等提供燃油,这就是新能源领域一支重要力量——油料能源林。在其萌芽之初,人们曾希望比肩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很快崛起一个“中林油”。但近期记者在湖南、江西、北京等地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著名科学家看好“林油”发展前景,产业也在国家政策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研发、企业和社会投入的背景下初具规模,但经历一轮风起云涌的发展高潮后,“林油”产业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报道 > 正文

“中林油”的明天在哪里

2013-08-06 14: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在中国湖南、江西、云南、内蒙古等地,近些年营造了很多特殊的森林:它们除了涵养水土,还能为机械、汽车、国防装备乃至大型喷气式飞机等提供燃油,这就是新能源领域一支重要力量——油料能源林。在其萌芽之初,人们曾希望比肩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很快崛起一个“中林油”。

但近期记者在湖南、江西、北京等地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著名科学家看好“林油”发展前景,产业也在国家政策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研发、企业和社会投入的背景下初具规模,但经历一轮风起云涌的发展高潮后,“林油”产业目前陷入了“林子做大难,原料收集难,产品销售难”的“三难”困境。

油料林“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入夏,记者在湖南省林科院位于长沙南郊的能源林良种选育与示范基地看到,山地上密集种植的一片低矮乔木林郁郁葱葱。基地种植部主任向明介绍,基地主要种植光皮树(梾木)的6个无性系良种。从部分成熟植株表现看,全果含油率30%~36%,一亩光皮树果实压榨的油脂,经工业提取能产生物柴油100公斤左右,能稳产50年。记者在已经投产的“林油”生产线上看到,经过“反应后处理”等工艺,能源林果实的皮油和脂油可炼成清澈透亮的生物柴油。

生物质能源专家、两院院士石元春分析,在不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荒山、荒坡种植油料能源林,既能带来生态效益,又能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前提下生产生物柴油,对面临能源短缺和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双重压力的中国来说,是能源战略的必选路径之一。

我国油料林发展前景广阔。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副主任贾黎明介绍,高纯度“林油”驱动力大,与石化柴油相比还具有硫、铅等重金属元素少,能有效减轻尾气污染的优势。

专家认为,我国山区、丘陵地带等适宜营造能源林的土地达到数亿亩,只拿出其中一小部分5000万亩生产林业生物柴油,就能形成产油500万吨、稳产50年且能不断更新的“绿色油田”。

在湖南省武陵山区的龙山县,茨岩塘镇双新村村民童方祥2008年起与村里十多户联营,种植了7000多亩光皮树。童方祥说,附近桂塘镇前丰村、乌龙山村等地,农民种植光皮树的面积也很大。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有关官员告诉记者,生物能源原料树种作为乡土阔叶树种,其大规模营造不仅为山区农民创收,还对完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福建建宁县大面积无患子种植,促进了当地林业灾后恢复重建;而在内蒙古,油料能源林则使科尔沁大面积裸露的荒漠和沙地披上了绿装。

“绿色油田”缘何难见效益

一位权威专家告诉记者,2011年10月,国内一家科技企业加工生产的“林油”经混配,提供给一架大型喷气式民航飞机飞行了1个多小时。但这个产业化实验却无法继续下去,因为飞一次就用光了这家公司全部原料库存,再生产难以为继。此外,我国有些“林油”产品已经被列为多种国防装备用油,却无力保证长期、稳定地向部队供应,这都是我国“绿色油田”不成规模,难以形成稳定供应链的形象写照。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一位负责人介绍,2006年,国家发布《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随后,财政部确定了200元/亩的补助标准。旋即,能源林建设被纳入中国能源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众多企业、科研机构、林农随之进入这一全新领域,产业发展一度风起云涌。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有10个企业建设的471.2万亩油料能源林获得备案;在已经营造的能源林中,有大约100万亩开始进入盛果期,近两年有望形成大约折合10万吨的林油产能;此外,还有300多万亩会在今后5至7年内逐步进入盛果期。与种植同步,“林油”加工业在能源林较为集中的省份也发展了起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北大未名、武汉凯迪等知名企业建设的以能源林果实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也已竣工投产或在建。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等专家指出,目前“林油”虽然在很多领域得以实际应用,但探索意义仍重于市场效果,尚未形成固定盈利模式和适度市场规模。

国内一些研发“林油”的企业介绍,目前主要企业纯“林油”年产量往往不足万吨,小规模生产导致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林油”产业普遍“只有投入,难见效益”。在此情况下,已有原本发展能源林的项目,在经过效益评估后转投木本食用油或者其他项目。一些原本生产“林油”的生产线,改行做其他产品。更有大型机构投资者因为担心“越陷越深”而中断或者弱化后期投入,导致失去管护的数十万亩能源林湮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几亿元投入打了“水漂”。

“眼下,能够继续营造能源林和加工生产的企业,从过去数以百计,如今只剩了十来家。”一位科技界人士不无忧虑地说。

走不出“三难”困境或将前功尽弃

不少专家、企业界人士表示,“林油”产业“现实残酷,心态彷徨”,缘于“林子做大难,原料收集难,产品销售难”的“三难困境”。

首先是种植规模难以做大。有业内人士介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分到了每家每户,形成了“一山多主、一主多山”格局,阻碍了原料基地规模化流转。2009年初,一家大企业计划在江西用10年时间,营造生物质炼油厂原料林500万亩。但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时间过半,计划却只落实了30多万亩。

其次,成本高、原料采集难度大。权威专家指出,我国能源林都位于山区。依靠人工采收,原料收集面临困难。此外,随着各地山区人工工资从几年前的每天50元涨至120元以上,林地流转费用也增加,这些因素导致造林成本低的每亩1000多元,高的攀升至每亩3000元上下。自有资金有限、国家每亩200元一次性补贴杯水车薪、地方财政支持少、银行融资困难,很多企业都在推迟甚至放弃扩大生产规模的努力。

此外,“林油”销售不畅。不少企业负责人介绍,由于“林油”产量有限,难以像燃料乙醇一样在一个地区封闭运行。如果“三大油”不积极收购,“林油”企业就只能靠自行收购加油站或直接与一些大客户签约等方式,直供一些矿山或者水上航运企业,销售成本较高、稳定性较差。目前,能生存的企业主要靠“林油”衍生产品、深加工等艰难地维持投入、产出的微妙平衡,经营风险自然升高。

一些留下来的“林油”企业表示,曾经极具科技创新精神的中国“林油”,如果克服不了“三难”,当最有实力的企业资金链都难以维系的时候,多年的艰苦努力恐将前功尽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