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这是前几年用电高峰时期常常面临的尴尬。尽管目前电力供应形势有了明显改观,但总体来说仍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
在“生态水城”建设中,节能环保,刻不容缓。可以说,节能就是保护环境。国家电网聊城供电公司也提出了“节能就是服务”的理念。
聊城电力资源面临什么形势呢?
一个数字
聊城有大小近40家发电企业
前几年每到“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时期,急剧增加的用电量就成为对电网安全运行能力的一个考验。这一局面目前得以改观,其中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用电单位尤其是大企业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耗;二是供电部门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增加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布点,大大提高了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从电力产能来看,聊城本身也“实力雄厚”,去年发电量达320亿千瓦时。
据市电力办主任龙刚华介绍,聊城近两年发电量增加与煤价持续下滑有关,仅从去年到现在,每吨煤价下降达200多元。
煤价下滑,调动了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在上网电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煤价下降,发电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原本亏损的或将转亏为盈,原本盈利的现在盈利空间将更大。
在前几年煤价较高时期,聊城很多小发电厂平时处于停产的状态,只有冬季供暖季才陆续恢复生产。在当时,这些小发电厂要依靠热电联产以及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不亏损或少亏损的困难局面。但一旦天气转暖,一些发电产生的热能没了“用武之地”,发电企业便没了赢利。
目前,聊城有大小近40家发电企业。部分小火电厂发电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亟须政府主导加快小火电关停、淘汰力度,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一个前景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是目前国家层面的能源战略。与此相对应的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即“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在煤产地就地建发电厂,然后通过特高压电网,把“二次能源”——电输送全国。这就是“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内涵。
通过“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山东外电主要来自银东直流(银川至胶东)等多条渠道。去年,银东直流日最大输送功率一度达到400万千瓦。
在煤产地就地建发电厂,一是减少煤运输环节的耗能,节约了能源;二是环保,通过在煤产地就地集中建立大装机容量的发电厂,提高了发电效率,也减少了污染。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聊城从中受益,但聊城也是山东电源集中地,主要是火电机组。在煤价下降的利好形势之下,聊城近40家发电企业目前大都处在发电运行状态,这给聊城的环境带来很大的承受压力。
据聊城市环保局污控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聊城发电企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排放量较大。
除了环境污染问题,聊城发电企业还面临的不利情况,如受制于煤价的上涨以及运输条件。在煤价较低时,发电企业通过发电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但煤价较高时,中小企业就面临亏损、赢利很小的局面。
煤炭的铁路运输对聊城来说,也有不小的挑战。聊城目前最直接、最近的煤源即为邯郸,但邯郸煤产量毕竟不大;山西的煤只能通过大秦线,然后中途转运,才能到达聊城;内蒙古的煤通过京沪线,到德州便不再南下,无法到达聊城。
通过货车运输,效率低,不确定因素大,如遇到大雪、大雨天气,运力就无法得到保障。
那么,聊城发电企业能否就地取材呢?答案是肯定的。
聊城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已经开始,目前有两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分别在高唐和冠县,年发电量达3亿多千瓦时。生物质发电企业所用原料就是农作物秸秆等。
为扶持这些新能源发电企业,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单独为其提高上网电价等。同时,政府部门将大力推进太阳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据悉,生物质发电企业不仅发电总量有限,而且面临原材料紧缺的挑战。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大型收割机械的使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出现不足的局面。如果提高秸秆的收购价格,争取原材料供应,生物质发电企业就将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据聊城供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电力最理想的供应渠道还是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在煤产地就地建发电厂,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这种方式符合国家能源发展的大环境,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电能的同时,对促进地方节能减排工作也将起到助推作用。
一定程度上说,节能是缓解能源紧张的根本举措。
那么,就电力能源来说,节约的潜力在哪儿呢?
一个指标
2535万千瓦时:今年节电“硬任务”
111.98亿千瓦时,这是今年前5个月聊城全社会用电总量。
这样的数字对供电部门而言,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因为,节约用电已经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自上而下的“硬任务”,有量化的节约指标。2535万千瓦时,这是2013年下达给国家电网聊城供电公司的节电指标。这是红线,必须完成。
值得说明的是,节电指标并不意味着限制用电,使全社会用电总量逐年递减,而是通过降低损耗“挖潜”来实现,比如,一个车间以前安装的是高耗能的照明灯,现在换了节能灯,通过照明灯的更换,这个车间照明一年就能节省50%以上的电能。全社会行动起来,把节电措施落实到位,节省的电能总和就构成了全社会的节电指标。
去年,聊城供电公司的节电指标为1517万千瓦时,但实际节电总量为1786万千瓦时,超额完成任务。
这个指标是如何完成的呢?对供电公司来说,节能指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内、外两个途径实现。
在内部,他们通过降低损耗来实现节约用电,加强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推广应用大截面导线,持续更换淘汰一批高耗能、小容量、年限长的变压器。通过这些内部的措施,降低了电损耗,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了用户的电力需求。
在外部,他们成立效能服务网络小组,采取超前的措施,对新装用电客户实施源头能效管理,如对机械加工、纺织、金属冶炼等行业,超前引导客户使用节能技术。同时,深入投产企业用电现场,帮助企业挖掘节能潜力,制订节能改造方案,极大调动了用电企业主动、积极节能的意识。通过这些外部的措施,提高了能源效率,促进了节能减排,也提升了用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一致欢迎。
目前,“生态水城”建设,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所以,节约用电就是保护水城环境。
■节能样本试点
签订节能协议
分享节能效益
企业是用电大户,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
目前,聊城供电公司已经试点与企业签订能源管理合同,这种合同一般分为两种模式:效益保证型和效益分享型。
关于能源管理合同,去年,聊城供电公司与临清一家大型企业签订了能效管理框架协议,今年又与开发区一家企业签订了效益保证型能源管理合同。该合同具体如下:在该企业一个新建车间,聊城供电公司协同山东彩虹节能服务公司先期投资8.75万元,安装300套LED节能灯,帮助其通过节能增效,提高经济效益。当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节能效果实现后,该企业将把前期投资的8.75万元予以返还。
据了解,开发区企业这一节能项目将在两个月之后实施。预计该车间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后,照明系统节能率将超过50%,实现较为理想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聊城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节能服务的力度,挖掘用电客户的节能潜力,通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供电企业、用电企业、社会上下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力争让每一度电都达到其最大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