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首次迎来商业化政策导向提到碳捕集,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双充满力量的手似乎带着魔法,将发电厂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捕获,经过压缩后,再封入岩层或海底,使得二氧化碳难以扩散到空气中作威作福。碳捕集,作为解决碳排放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布局的重点。2月16日,伴随着科技部发布《“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得以明确。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实验示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推动碳捕集、

首页 > 市场 > 正文

碳捕集首次迎来商业化政策导向

2013-05-21 13:19 来源:同花顺 

碳捕集首次迎来商业化政策导向

提到碳捕集,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双充满力量的手似乎带着魔法,将发电厂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捕获,经过压缩后,再封入岩层或海底,使得二氧化碳难以扩散到空气中作威作福。

碳捕集,作为解决碳排放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布局的重点。2月16日,伴随着科技部发布《“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得以明确。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实验示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的试验示范,为CCUS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做铺垫。

碳捕集政策导向明确

《通知》提出,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是“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将从结合碳捕集和封存各工艺环节实际情况开展相关试验示范项目、开展CCUS示范项目和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相关政策激励机制、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等六项措施来推动CCUS的试验示范工作。

“以往大家可能觉得碳捕捉还比较遥远,而《通知》的发布表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CCUS的重视。因为我国火电装机很大,碳排放的存量也很大,事实上国务院已经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通过CCUS来达到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安能源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李廷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之所以推动CCUS,一方面是希望建立技术储备,在技术上不受制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另一方面,受能源消费结构影响,中国的碳排放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未来面临的国际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政府愿意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减少碳排放,而CCUS就是其中之一。

成本高是最大瓶颈

《通知》的发布,明确了支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的政策导向,也给市场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有分析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文促进CCUS发展,意味着未来这一产业有望提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但林伯强和李廷都认为,现在就说CCUS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还太过乐观。目前,虽然CCUS技术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但从全球看,该技术仍处于研发和早期系统示范阶段,尚未出现商业化案例。

究其原因,高成本、高能耗、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待验证等问题突出,其中,成本高是最大的瓶颈。李廷介绍:“碳捕集和之后的运输,甚至是封存,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成本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研发投入,之后是碳捕集、压缩、运输和封存设施的投资成本,还有碳封存后的监测投入,每个环节的投入都是巨大的。”有数据测算,目前的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在每吨400~500元左右。

安全问题则指的是封存的安全。李廷指出,碳捕集之后的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封存,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能够安全存放的地质构造。否则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就有可能是白忙活一场。

此外,《通知》还有一大亮点,其首次明确了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几乎将实验范围拓展到了全工业领域。对此,金银岛煤炭资讯分析师戴兵表示,扩大碳捕集实验范围,说明目前整体推行效果不错,但从客观上分析,煤化工领域的推行可能比较艰难,原因还是成本问题。他认为,煤化工行业目前并不景气,“如果开展碳捕集,企业需要在设备上进行大量的投资。在目前企业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再拿出钱投入碳捕集设备。另外,碳捕集的产品如何利用,设备如何运行维护,这些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

利用技术研究是当务之急

目前,众多大型能源企业均涉及碳捕集技术领域内的探索,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东方 电气集团、神华集团等企业都在不同环节参与了碳捕集、利用等环节的实验和生产。从碳捕集技术上看,我国的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技术目前均处于中试阶段,而燃烧后捕集技术则相对成熟,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不大。

对于碳捕集来说,若只对捕获后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意味着企业投入大,收益小。而若能在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上有所突破,使企业认识到其中有利可图,将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个好消息是,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已经涉及石油开采、煤层气开采、化工和生物利用等工程技术领域。

其中,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石油技术处于工业扩大试验阶段;开采煤层气在先导试验阶段,而在二氧化碳合成能源化学品、共聚塑料、碳酸酯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未来,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将是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技术的研究重点。

“首先要研究将二氧化碳捕获下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已经有不少专家和机构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这也是目前国家推动示范项目的原因。”林伯强认为,虽然现在对CCUS的推广并不是强制性的,但从企业方面来讲,一定要开始思考这个事情,并开始着手进行一些前期的研究,否则一旦等到强制性的、硬性的政策下来,企业难免会措手不及。

“不过目前来看,CCUS离强制性的推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此之前,企业应将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通过技术上的突破降低CCUS的成本。而政府方面,则希望能够在资金上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林伯强表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