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咏松》陈毅
当一座座高耸如云的铁塔矗立在天地之间遍布东南西北,当一条条输电线路伸向天际与彩虹共舞,当现代化的变电站镶嵌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当人们漫步在流光溢彩的额尔古纳夜色中,我们不禁心潮澎湃,这是额尔古纳电力人从太阳身边牵来银线,守护着光明。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事业取得的每一个进展和突破,都是无数的额尔古纳电力建设者的结晶。他们不计名利,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汗水和智慧去构筑“电业魂”。
额尔古纳电力人在电网建设的事业中,如松树一般,有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平凡而淡薄,淳厚而朴实。又如小草为人间增添着一丝生机,如蜡烛为人类增添着一缕光亮,如牧童的芦笛,洒洒脱脱地谱写着一曲感人的乐章,把光明和温暖传递给千家万户。
数百个昼夜风雪兼程送光明
2004年的十一月,额尔古纳冰天雪地,风雪席卷呼伦贝尔大地,可是农网工程一线依然在紧张的施工,所有的乡镇都盼着能有电,过个亮亮堂堂的春节。但是,面对着马上到来的冰冻天气,工程马上就面临着停工,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额尔古纳的电力工人们内心也是就一个愿望,请快些,快些,再快些,能够尽快的完成农网改造,早日给各地送上电,是所有人内心最坚定的信念。
农网改造的路上一波又一波大雪,寒冰压倒无数的树枝,冰凌也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在三河,没有住的地方就和当地场部商量借用他们的库房,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北风呼啸,寒冷难耐,晚上大家就蜷缩着睡在冰凉的水泥地上,铺上一层褥子,裹着一层被子,为了取暖,大伙都挤在一起睡,四点多钟天快蒙蒙亮了,所有的人都简单的洗漱,啃上几口凉馒头,又奔赴现场。领导带着大家一起干,杆塔裹着厚厚的霜挂,空气中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吹过,施工人员不禁打颤,再厚的武装也驱赶不了冬日的寒冷,中午在草地上、在路边、在线杆下简单的吃口,喝着冰凉的凉水。那段时间,如果出了乡镇,就在原野上支个帐篷就睡,他们行走在冰冷的风雪中,滑倒在白雪皑皑的山路上,多少次衣服被吹透,手脚被冻僵,他们都是义无反顾,心中始终装着“责任”二字,始终想着如何加快工程进度,保障工程质量,将温暖通过输电线路传递给千家万户。有一次,三河乡的一个老大爷站在外面看着大家伙干活,看一会儿进屋暖和一会儿,晚上十点多了,大爷看见大家还在干活,心疼地说:“孩子们,你们别干了,天太冷了,我们不用电了,快下来进屋暖和一会儿吧。”一句朴实的问候,温暖的是额尔古纳电力人的心,再苦再累,只要能尽快的送上电,比什么都重要。经历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三河、苏沁、上库力、水墨迎来了第一个亮亮堂堂的春节。
三年电网建设促经济发展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提出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口岸兴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文化名市”六大发展战略,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电力在发展当地旅游业中更加重要,额尔古纳这个由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额尔古纳河三大生态系统合围而成的城市,西部及北部又与俄罗斯相望,这几乎涵盖了陆地上所有的生态类型。湿地、草原、白桦林——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是额尔古纳市旅游的最大亮点,特色的俄罗斯族风情更是独具一格。无论是漫步在白桦林中,还是走在室韦小镇的街道上,或者是湿地上空升起的袅袅白雾,额尔古纳都如人间仙境似的吸引了各地的游客。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在恩和、室韦等地依然共用恩和35Kv简易变电站,简易变电站供电半径小,线径过细、负荷过小,致使线路损失过大,末端电压较低,造成用户无法正常生活用电。为解决旅游地区,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室韦苏木、太平百年老镇、莫尔道嘎白鹭岛等地的用地问题。自2010年起,额尔古纳电力公司3年来,农网改造总投资2.65亿元。由于额尔古纳市地广人稀,这些景色优美的乡镇都位于大兴安岭深处,树木参天,路如蛇道,在施工中,遇见了前所未见的艰辛,林地的占用,通道的建立,极寒天气下的施工,这些让额尔古纳电力人屹立在风雪中,行走的广阔草原上,穿梭在茫茫的林海中。
2013年4月3日,历经550个日夜,伴随着恩和变电站和室韦变电站线路切改,恩和、室韦等地的居民终于盼来了稳定的长明电。恩和—七卡—室韦输变电新建工程总投资5820万元。工程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1台20000千伏安,新由110千伏拉布大林变电站出口接至110千伏恩和变电站。建110千伏单回线路89.086公里,杆塔合计:491基,其中103基铁塔, 砼杆388。恩和110千伏变电站的投运首先将解决恩和、室韦地区为中心的负荷增长,缩短供电半径,提高供电电压,改善电能质量,使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供电可靠性都得以加强,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用电保障。
不仅在恩和、室韦电力供电可靠性有所改变,在百年老村太平、在莫尔道嘎白鹭岛,处处都有电力工人的身影,他们为了让百姓用上电,他们从未停歇。站在百年老村——太平川屯风光互补变电站山顶远眺,整个太平尽收眼底:原始的木刻楞、蓝眼睛,黄皮肤的俄罗斯族。现在的太平热闹非凡,来旅游的络绎不绝,现太平已有“俄罗斯风情园”旅游饭店1个,家庭游旅饭店5家。原来迁走的人民也陆续的迁了回来。又是一片繁华的景象。
走过酷暑严寒守护万家灯光
额尔古纳,冬天白雪皑皑,夏天骄阳似火。但是在额尔古纳有这样一个队伍,他们走过酷暑严寒,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万家灯火。
2012年的十二月末迎来了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额尔古纳市又是内蒙古几个为数不多的高寒地区之一,冬季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最低的温度要达零下45度,极寒天气下让这里的农村电网受到严峻的考研,为了保障线路正常运行,巡线工们冒着低温严寒坚守在电力线路巡视的一线。
2012年12月30日,早上八点半,额尔古纳电力公司送变电班班长展长军就带着班上的巡线工们,开始了一天的巡线,今年这里的雪来的早,下的大,平均积雪深度超过二十多厘米,驱车刚走出拉布大林镇两公里,大雪就把巡线的路给堵了,展长军他们只好下车徒步走进去。每级铁塔的距离是200多米,一直过到河那头,将近三四公里的路。他们今天巡视的是一条35kV高压输电线路,这条线路是额尔古纳向北部四个乡镇输电的一条重要通路,为沿线三百多居民提供电力。在铁塔下面,他们先是敲了敲,展长军说:“敲主要是看,螺母松没松,它要是松了,有稀里哗啦的声音,再看看水泥的基础,它有没有裂的状态。一敲,二听,三看,及时发现线路缺陷和威胁安全运行的隐患,时时掌握电路运行的状况,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为电网安全提供保障。四条35kV和10条10kV的线路,总长度410公里,这样的巡视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每次都要花上10天左右的时间,而遇到这样极寒的天气,增加巡视次数,延长巡视时间,在所难免。在酷暑天气下他们也没有停歇过,甚至在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他们都在路上。额尔古纳的冬天下午三点多钟太阳就下山了,四点钟天就完全黑了,为了赶进度,他们只能把带的冷馒头和咸菜放在车的挡风上,简单的热一下,吃上一口。
“睡意朦胧的星辰,阻挡不了我的行程,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满怀赤情追求我梦想……三百六十五里路呀,岂能让它虚度,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用这首歌来形容额尔古纳电力的巡线人再恰当不过。这些不过是国家电网人的缩影,在祖国各地,国家电网人点亮了草原、点亮了山川、点亮了祖国的万家灯光。
每当夕阳西下,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带着疲惫回到家里的时候,是屋顶上那明亮的灯光,把温暖带进了我们的心里,每当漆黑夜里,那深沉的黑色如同巨兽,想把一切吞噬,是路边守候的那支路灯,抛洒下雪白之光,取走心里的那份恐惧,每时每刻,光明总会带给人们温暖,带给人们力量。而守护这光明的。正是站在那条条纵横银线一端,用心里那份执着和责任,默默地守护这生命之光的国家电网人。
多少次迎风冒雪,多少次地动山摇,他们以特有的奉献精神,踏上了一次又一次应急抢险的征程。用坚强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向世人诠释着什么是忠诚,这中间有血、有泪、有爱、也有恨,想念的泪水总是堆满眼眶,思念、牵挂萦绕在心间。已记不清楚,有多长时间没有和家人一起共度周末,也早已忘记,曾多少次看见儿子失望的脸庞。当年的父亲撒手离世的时候,女儿却不得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只有强忍着泪水,把悲痛化作支撑自己的力量,当妻子生病住院最需要丈夫支持和安慰的时候,当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满心欢喜地想告诉爸爸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奋战在电网抢修的第一线。难道是他们铁石心肠,冷酷无情,难道是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家庭,痴狂于工作?难道是他们不想拥抱着开心的孩子,搀扶着病重的妻子?难道他们不想再看一眼年迈的父亲?当然不是,他们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可是,因为他们是电力人,肩膀上还要扛起百姓们期待的目光。
也许他们不是一个好女儿、好父亲、好母亲、好丈夫,可身为一名电力人,他们用汗水铸就了这一生的“电业魂”。电杆是他们奋进的足迹,银线是他们奉献的诗行,铁塔是他们拼搏的风采,电网是他们炽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