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电话打给冯伟忠,问他最近有无新鲜事。在“外三”工作多年,冯伟忠中带领创新团队独揽18项节能减排的行业纪录“有啊!”电话那头,声音响亮,“国家环保部特地请新华社到阿拉厂里做专访、拍专题片。”“为啥?”“前段时间不是PM2.5太高,中国环境形象差吗?所以要通过宣传"外三"节能减排的积极成效,向世界表明中国企业的环保技术和排放水平标准也能世界领先。”冯伟忠说的是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这也是生成电厂PM2.5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狂人”冯伟忠和他的“外三”

2013-05-02 10:14 来源:解放日报 

4月28日下午,电话打给冯伟忠,问他最近有无新鲜事。

在“外三”工作多年,冯伟忠中带领创新团队独揽18项节能减排的行业纪录

“有啊!”电话那头,声音响亮,“国家环保部特地请新华社到阿拉厂里做专访、拍专题片。”

“为啥?”

“前段时间不是PM2.5太高,中国环境形象差吗?所以要通过宣传"外三"节能减排的积极成效,向世界表明中国企业的环保技术和排放水平标准也能世界领先。”

冯伟忠说的是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这也是生成电厂PM2.5的主要排放物。火电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欧盟标准每立方200毫克,我国标准2011年底提升至100毫克,远高于欧标。

"外三"呢?”

“今年以来平均30毫克以下!比烧天然气的燃气轮机还要低。”

“不是假的吧?”记者追问。

“市环保局24小时实时监控,监控装置就装在烟囱入口,全封闭。要做假?不可能!”

事实上,冯伟忠也根本无意于“搞花头”。他创新的节能型全天候脱硝技术,即使在低负荷时也能高效运行,这些创新不仅不会因为减排要求而增加成本,反而还能提高效率,每年可省标煤4万多吨呢。

“人家怕脱硝,阿拉要脱硝。”“不相信?欢迎参观。”“结果,"外三"就成典型啦!”

电话那头,兴奋满溢。

冯伟忠,何许人?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总经理。

一家基层企业负责人,有啥写头?

的确,身材不高,长相平凡,绝非帅酷一类。

可就是这样一位非明星人物,却是行业内的呱呱大名人一个。

名气响到啥程度?

中国火电系统无人不知,百度搜索 “冯伟忠”,相关目录数万条。

国际电力权威对冯更是不吝赞美,“如果说我们是生产顶级赛车的,那么你就是舒马赫”。

究竟怎样一个人?

“海派清口”味的创新狂人

很多人折服于冯伟忠对技术创新的痴迷,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业余闲暇统统舍得放弃。

认识冯伟忠多年,印象最深是第一次见面他讲“外三”技术创新,一讲七个小时,从上午一直讲到下午,中午吃客饭也停不下来,饭菜下肚倒是“三下五除二”。

点睛之笔在于,即使是绝对门外汉的听众,你听冯伟忠讲七个小时也不会感觉枯燥。从他口里出来的技术词汇,总能化作一个个生活常识,让外行顿悟让内行会心。“幽默风趣像讲滑稽。”“冯总讲的都能听得懂。”总经理工作部主任冯琛说。

说他讲得生动,冯伟忠故意睁大眼睛强调:“我是用"海派清口"来讲技术创新。”

“不锈钢一般不生锈是伐?但侬晓得伐?温度500度以上照样生锈。”冯伟忠开讲创新喜欢循循善诱。这段开场讲的是长久困扰发电行业的“氧化皮魔咒”。原来,在高温环境下,发电机组上不锈钢管件在蒸汽中依然会氧化,产生一层层锈皮,落在锅炉里容易堵住管道,引发爆管。如果锈皮再被蒸汽带出来落到高速旋转的汽轮机叶片上,就会打毛叶片,日子一长,叶片表面就会坑坑洼洼,发电机组的汽轮机效率就会大大下降。之前国内外已经投产的超超临界机组都逃脱不了这个魔咒。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对。”“我有"中医疗法",可以"全身调理"。”对外行讲创新,冯更不会堆术语,“先考虑设法放慢氧化速度;但如果氧化了,再想办法尽量勿要让氧化皮落下来;如果有少量氧化皮落下来了,再想怎么让它快点出去,不进汽轮机;最坏情况,万一有氧化皮掉进汽轮机里了怎么办?我就想办法叫伊不打坏叶片。”结果一整套创新技术应运而生,集中起效,几年下来,锅炉管内依旧光滑如新,汽轮机叶片还是锃锃亮。

孜孜不倦于“搞新花样”的冯伟忠,就这样把 “外三”的技术创新演绎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实施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再实施一批,他说他就是要“在N次创新之后再加一个"1"。而这“N次创新” 的平台是,“外三”已经独揽18项节能减排的行业纪录,包括12项世界首创和6项国内首创的技术创新。甚至令外国供应商头疼的难关,他最终都能巧解于无形,疏通于点滴。

记者因为儿子初中所在地离冯伟忠家不远,而且每天7点15分左右到校时间又早,于是向冯提出哪天送好儿子后想到他家与他同车到“外三”,想更近距离了解人物“点滴新事”。没想到冯伟忠笑言“我6点40分就出门了”。

冯伟忠家住杨浦区,上班在外高桥,因怕路上堵车,他每天总是早早吃完早饭赶在早高峰前出门。他说早到单位还有一个好处,安静,可以趁着上班前思考一些技术问题。

杨文虎,冯伟忠在电力学院带教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现在是“外三”骨干。对于冯伟忠每天这么早到单位,他一点不奇怪,“老师一直如此,作为电厂老总,他平时上班时间事务性事情很多,思考和研究什么创新的东西,只能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平时下班后和周末大部分时间,老师也都在单位搞创新”。

丈夫对技术的那股钻研劲,作为妻子的孙美华早已习以为常,“结婚之前就这样了”,“现在年纪越大好像还越痴迷,我觉得伊有点入魔,一谈到技术就精力充沛”。

也许真是着了魔,抑或实在太过痴迷,冯伟忠对于技术创新绝对称得上“狂野”,在旁人眼里“不循规蹈矩”,“经常出人意料”。

而在冯伟忠看来,没有颠覆性改变,何来跨越式进步?发电设备给水泵,历来都是“2+1”组合,即两台汽动给水泵和1台电动给水泵。冯伟忠竟一意“狂” 行,决定取消电动泵,只留单台汽动泵。有人说他“发疯”,好在上级申能公司对他全力支持,结果“实践成功”,并因此还诞生一项世界首创“全程调速”技术,也因为少了那么多泵,大量附件被砍掉,企业累计省下投资上亿元。当然,这套颠覆传统教科书设计规范的给水系统很“争气”,至今还稳定运行着。

说起这个经典案例,发电部党支部书记包卫忠至今津津乐道,“原来两台汽泵1台电泵,启动时要切换,阿拉"外三"就1台汽泵,运作时就像开自动挡的车,简单多了,效率也高”。

有员工回忆起“外三”在创新过程中冯总许多惊人大胆的改动,“至今还有点后怕”。冯伟忠坦言,“当时有供应商连发急电阻止,甚至以"如果改动后果自负" 施压,我还是坚持”,“最终结果令他们佩服连连”。后来,西门子发电部总裁出访中国,点名要来“外三”“认识一下冯”,“顶级赛车和舒马赫”的比喻就出自这位老外来访之时。

自称“非体制成长”难以复制

“搞创新其实不难,只不过,有的人没想到,有的人做不到,我呢,想到了,也做到了。”

能把艰深的技术创新说成 “海派清口”,能把学到的电力知识加以“活学巧用”,甚至于敢把传统东西“拗”过来,冯伟忠的底气来自于他对电力知识的烂熟于胸。

可就是这样一个创新达人,正宗学历不过“小学”,坚实功底全部“自学而筑”。上世纪50年代生人,读初中时恰逢文革,正规上学不可能。

“1971年去崇明电厂做学徒,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差不多我儿子现在年龄的对折。”冯伟忠说,“是一场对话定了方向。”

与父亲一场相当朴素的对话,影响了冯伟忠的一生。“文革宣传"读书无用论",很少有人想读书。但我父亲是吴淞中学老师,之前教高三数学,他想法不一样。在他看来一个国家不可能不要科学技术。”冯伟忠记得,当时他要乘船到崇明电厂报到,父亲一路送他去码头,那次对话,至今存忆。

“现在形势的社会不正常。”

“那恢复到正常要多久?”

“不会超过一代人,侬要看20年之后。20年之后侬几岁?”

“36岁。”

“如果侬现在不读书,到辰光要文化要技术,侬哪能办?被社会淘汰侬不甘心吧?”

“不甘心。”

“所以侬现在没得选择,只能自学。我相信20年之后,肯定是需要知识需要文化的。”

“我选择了不甘心,选择了在那个时代做个另类。”在崇明电厂,冯伟忠自然也就成了“白专”典型,甚至被领导点名批评,但他依然故我,按照冯的说法 “即使厂里有人打群架也不会影响我学习”。

太太孙美华当时与冯伟忠一批进厂当学徒,而且恰好分在一个热工仪表组,印象中“第一次见面觉得伊有点戆噱噱,书笃头”。

坚持自学,坚持啃各种各样的书本,坚持晚上听广播学日语学英语,冯伟忠在一般人眼里确是“怪路子”,虽然能力很强,但很长时间受到压制。“不过他不在乎。”孙美华坦言,“话说回来,如果在乎,他也不会有今天。”

转机出现在文革结束后,崇明电厂一次新机组调试,碰到控制器故障,原因怎么也找不出,施工和调试单位一筹莫展。当时一直蛮赏识冯的总工程师在大会上问冯伟忠“有啥办法”。冯说“给我三天”。全厂皆惊。孙美华说“当时我觉得伊口气太大”,“后来冯伟忠告诉我,其实伊一直在研究,所以有把握”。结果三天两夜,冯伟忠竟把原设备拆了,重新设计并取用其中部分电子元件,“造”出了新的控制器。

一役成名,众人刮目,是年,冯伟忠24岁,人生之旅从此开始出现转折,直至带领“外三”团队实践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

“在外二(外高桥第二发电公司),冯总的能量已经充分显现,所有与德方合同的技术谈判,最后都是以他为主。”“技术上绝对权威,外方专家对他极其尊重,技术上好像他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而且他会以通俗的语言讲给你听。”与冯伟忠共事过的人如是评价。

冯伟忠能用最简洁语言说最复杂技术的水平,杨文虎说“一般人难以企及”。冯伟忠直言“我这种非体制成长很难复制”。因为自学,所以不用分专业,也不成章法,因为没有章法,所以成了杂家,因为杂了,也就有横跨多专业并融汇贯通的努力追求。

“学习讲究方法,有的人做知识分子,有的人做知道分子,我不做知道分子。”冯自我点评。

杨文虎说,冯老师学东西跟其他人不太一样,比如他说学英语是为“换脑”。

说起冯喜欢学习,孙美华皱眉:“年纪介大还每天听英语,伊一回来,我只好关电视,伊欢喜一边跑步机上跑步,一边音量开很大听英语,伊讲要疯狂学英语。”

冯伟忠“我行我素”惯了:“单位一天都是搞电力,回来当然要换换脑子,否则容易老年痴呆!”

正是这种“疯狂”,使得自学成才的冯伟忠频频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受邀,出席国外电力工业领域尖端峰会,用流利英语作学术报告,传递出上海火电领军者站上世界之巅的讯号。

“高调”的多种解读

靠着会客区沙发,冯伟忠和记者聊兴正浓。办公桌上电话铃响,接起,神色略微凝重,忽又些许缓和,“格侬要变"铁拐李"来……这个问题要研究”。

小会议室,临时开会,讨论一个更换检修方案。“先汇报。”冯开场,极简单。跟着老总风格,汇报者介绍也简洁。“要赶紧查,以最快速度盘点。”“对于设备检修,我们不能欠维护,也不能过维护。”三言两语,总结陈词,会议结束。记者看时间,20分钟不到。

爽气,直接,果断,风趣,冯伟忠给人的第一眼印象,个性鲜明。

冯伟忠在多所大学作报告时常说,“现在看许多电力教科书感觉像看出土文物,我可以写出更好的”。

“他在崇明电厂当学徒时,就不按常理出牌,喜欢把知道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孙美华至今记得,师傅当初很不喜欢冯,“甚至叫我勿要跟伊谈朋友”,“介高调的徒弟,师傅哪能会欢喜?”

“高调”的老总,带出的企业难免也“高调”。金融危机来袭,经济形势严峻,用电量急速下降,与此同时,市场煤价一度高企,全国电厂亏多盈少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别家过冬,“外三”却仍盈利。“没办法,创新优势摆在面前:能耗水平全国最优世界领先。”供电煤耗,国际上用以衡量火电机组先进与否的核心指标。国际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优出自德国,每千瓦时289克标煤。而“外三”从投运第一天起,就只有287克,比当时全国平均水平要低整整60克。什么概念?意味着同等发电量,一年可省标煤70余万吨,按当时标煤成本每吨约800多元计,一年可以省钱6个亿。

冯伟忠不讳言:“什么是世界领先?就是站在世界最先进水平上,再往前迈一步。”电力行业素有“10克一代”之说,因为靠一般技术创新和运行优化,煤耗下降一两克,已不容易。而冯伟忠率领的“外三”团队竟独揽十余项重大国际创新,“一个个非寻常创新基因,让阿拉"外三"足足要甩别的电厂几条横马路。”一脸自豪,毫不掩饰。

记得第一次报道 “外三”起题 “树起中国标杆”,见报后有点担心是否太过,冯却直言“好”。

冯琛记得一次陪冯伟忠赴京开会,某电力集团一高层领导碰到冯伟忠,寒暄时话中带话“你把整个电力行业搞得天翻地覆啊”。“冯总笑而不言,毫不在意。”

怎不天翻地覆?“外三”办公大楼一楼电子显示屏,煤耗数据累计值实时刷新,2012年12月31日,定格在了“276.14克/千瓦时”。

“开始人家有点妒忌,不奇怪,因为我打破了行业平衡么。”冯伟忠心里“煞煞清”。

倔强,自信,可在别人眼里很自然 “树大招风”,成为“高调”的典型。

“我无所谓啊。”摆摆手,冯伟忠自问自答,“黄山松树侬看过吧?”“我这个就像黄山上的松树,我亲眼见过一棵,长出土时,上面正好压着一块巨大的石板,但这棵树硬是顶着压力,水平伸长,过了石板边后再向上,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它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启示和激励。”

而这样的高调,或者说张扬,在许多同事眼里,其实很实在。

“他敢做梦,所以才能一步步走到现在。”

“他就是电力行业袁隆平。”

高处不胜寒,人是否低调一些更好?

沉吟半刻,冯伟忠反问:“为什么不能把知道的告诉别人呢?”

事实上,外界对冯伟忠的创新,一直有质疑。有关部门和专家曾怀疑甚至断定数据有假,于是突击暗访,结果心悦诚服。

“有质疑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可以反过来激发我们更加努力,客观上也能拉动整个行业更进步。”“等到你与人家大幅拉开差距时,剩下的就只有羡慕了。”

但就是这样个性张扬的人,却一次次回避着“升官”的机会。“一来我个性不适合官场,二来基层才有我创新的平台。”对此,冯伟忠心里一样“煞煞清”。

岁月无情,按照60岁退休的规矩,冯伟忠继续创新梦的时间只有一年多。

包卫忠说“很担心冯总退休以后的"外三",“他实在太懂了,样样精通,这样的人,太少了”。

行将结束连续多日的采访,记者问了他两个有点尖锐的问题“已经功成名就,怕不怕创新有闪失?”“想过退休后的生活吗?或许会不太习惯。”

“如果创新有失败,是我冯伟忠没本事。”

“至于退休,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我想电力行业呼唤着节能减排,我还有更多的事可以做。”

冯氏言辞,依然高调,却很真实。(记者 郑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