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能发展成为了近段时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今年年初,温州市抛出了一项宏伟规划——在瓯江、飞云江的浅海及滩涂区域建设温州市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而温州潮汐能电站则是其主体内容之一。根据规划,温州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拟定为40万千瓦,总投资335亿元,规模世界第一。而今,瓯飞围垦区其他功能项目已经破土动工,温州潮汐能电站也进入了预可研阶段。一位接近温州市政府层面的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市领导正在与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能源局沟通,“积极谋划这个问题”。据本报记者多方了解,

首页 > 水电 > 水力发电 > 报道 > 正文

潮汐能发电:高昂的成本 经济账何解?

2013-04-08 09:58 来源:中国能源报 

潮汐能发展成为了近段时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

今年年初,温州市抛出了一项宏伟规划——在瓯江、飞云江的浅海及滩涂区域建设温州市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而温州潮汐能电站则是其主体内容之一。根据规划,温州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拟定为40万千瓦,总投资335亿元,规模世界第一。

而今,瓯飞围垦区其他功能项目已经破土动工,温州潮汐能电站也进入了预可研阶段。一位接近温州市政府层面的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市领导正在与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能源局沟通,“积极谋划这个问题”。

据本报记者多方了解,除了温州之外,浙江三门、福建八尺门以及厦门马銮湾都有筹建潮汐电站的计划。其中,浙江三门潮汐电站建设相关材料已报送至国家能源局,福建八尺门潮汐电站以及厦门马銮湾潮汐发电项目尚处于预可研阶段。

潮汐能电站建设的“小高潮”给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带来一丝曙光。然而,业内人士坦言,虽然潮汐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并不如想象中明朗。就潮汐能项目规划设计而言,目前也只有华东勘探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华东院”)和中国海洋大学两家主要研究主体。

“潮汐能发展远景很好,但就国情而言,2020年之前我国潮汐能发展速度不会太快。”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如是表示。

难以完成的目标?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潮汐发电的原理,就是利用潮汐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电动机发电。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潮汐能资源蕴藏量约为1.1亿kw,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2179万kw,年发电量可达624亿kwh,容量在500kw以上的站点共191处,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2158万kw,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沿海地区。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发挥潮汐能技术和产业较为成熟的优势,在具备条件地区,建设1-2个万千瓦级潮汐能电站和若干潮流能并网示范电站,形成与海洋及沿岸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相协调的利用体系。到2015年,建成总容量5万千瓦的各类海洋能电站,为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今,“十二五”已过一半,然而规划中提到的万千瓦级潮汐能电站建设目前仍未能实现。据本报记者了解,2009年浙江三门启动的2万千瓦潮汐电站工程至今仍未获得国家能源局建设路条,而福建八尺门潮汐电站、厦门马銮湾潮汐发电项目以及温州潮汐能电站都处于预可研阶段,材料还未上报至国家能源局。

新的项目不能上马,而已建的潮汐能电站总体运营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东南沿海兴建了40余座小型潮汐发电站或动力站。由于没有科学研究及正规的勘测设计,不少站址选择不当,加之设备简陋、海水腐蚀等问题,多数电站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停办或废弃。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又建设了一批较大的潮汐电站,包括江厦、幸福洋、白沙口、海山等潮汐电站,总装机约近6000kw。但现在真正发电运行的仅剩江厦与海山2座潮汐电站。”华东院副总工陈国海告诉本报记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更是告诉本报记者,海山电站目前也已处于半运营状态,“除江厦潮汐电站外,其他的电站或是发展房地产,或是发展养殖业,已经纷纷转行不干了。”

综合种种情况,陈国海直言不讳地表示,“‘十二五’潮汐能发展目标完成的难度很大。”

高昂的成本

历经二十几年风雨,而今,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成为了一位孤独的修行者。

据本报记者了解,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发电站,电站总装机39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720万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韩国始华电站、法国朗斯潮汐电站与加拿大安娜波利斯潮汐电站,位列世界第四位。

江厦电站站长颜建华告诉记者,自从设备技术改造与重新核定电价之后,电站经营没有出现亏损,而是“处于微利状态”。同时,颜建华也坦言,虽然我国的潮汐电站技术世界领先,但发电成本仍是目前阻碍潮汐能电站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以江厦电站为例,江厦电站枢纽由大坝、发电渠道、厂房、泄水闸、开关站等组成。电站共安装了三种型号的双向灯泡贯流式机组,总体资金投入较大。再者,潮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其输出功率变化大,发电机组利用率不高,间接抬高了潮汐发电成本。最后,设备常年浸泡在海水中,防腐蚀、防海生物附着还有设备的折旧都需要资金投入。

“照成本核算下来的电价很高,目前江厦的上网电价是2.58元/度,竞争不过光伏与风电。这也是近年来世界上没有上马大型潮汐电站的主要原因。”颜建华说。

据颜建华介绍,江厦的上网电价已变更过多次,“2002年之前,电站的上网电价为4毛多,那时候电站划归浙江省电力公司,厂网一家,无所谓亏损。2002年之后,电力迎来市场化改革,江厦划归国电龙源,企业自负盈亏后4毛多的电价已无法维持电站正常运营,最终核算后将上网电价定在2.58元。”

而据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人士透露,目前潮汐电站路条难以拿到的原因也是因为电站建设报价过高。此外,由于涉及电价核定问题,申报方还需同时向发改委价格司递交材料。

“现在电站单位千瓦投资约在4-5万之间,就电价而言,浙江三门的上网电价上报的是2.3元/度,静态总投资约6.8亿元。”上述人士说,“国家能源局也曾讨论过潮汐能电站建设能否以特许权招标的方式进行,但最终这一方式被否决。”

我国潮汐能发展成就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和福建等地开展了对潮汐能资源情况的详细勘察,并依据勘察结果做出了初步开发规划。与此同时,还对若干个大中型潮汐电站建设进行了选址、勘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等大量前期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我国开发利用潮汐能的技术、设备和实践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工程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潮汐能开发方式,延长潮汐电站发电时间增加发电量,缓解潮汐发电的不均匀性与用电负荷在时间分配上难以完全吻合的矛盾,改善潮汐电站的上网条件。例如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因受港湾地形限制,没有条件修建双库,便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改造,研制成功双向发电水轮发电机组,也实现了涨、落潮双向发电,并经过20多年的实际运行,证明此种开发方式,枢纽布置简单,运行管理方便。

二、成功地在海水中和软基上建成大坝、厂房及泄水闸等海工建筑物,并长期经受台风的冲击和海水的侵蚀,频繁交替承受正、反方向水压力,经过数十年至今仍能正常运行。实践证明国内已建潮汐电站的海工建筑物技术上是成功的,采用这些海工建筑物结构型式来开发利用潮汐能技术上是可行的。

三、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成功研制了具有正反向发电、正反向泄水、正反向抽水功能的贯流灯泡式水轮发电机组,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机组六工况自动控制系统、水轮机导叶双调节、正反向推力轴承及正反向滑动轴承、发电机无刷励磁技术、阴极保护及电解海水防污新技术等等,为进一步研制新型更大容量的潮汐发电机组积累了经验。

四、泥沙淤积是关系潮汐电站建设成败的又一要害问题。初期建设的小型潮汐电站,如高塘、汛桥等电站,由于缺乏经验,选址不当,运行数年即因淤积严重而停运。但在后来潮汐电站建设中吸取了以往的教训,特别注意调查研究泥沙淤积问题,选择站址时认真收集泥沙资料,分析泥沙淤积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采取防淤清淤措施,使后来建设的潮汐电站运行多年,泥沙淤积并不严重。

五、经过多年潮汐电站的运行管理,积累了对海工建筑物的维修和保养、潮汐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的运行和检修、潮汐资料的积累及潮水位的预报、防汛抗台等丰富经验。锻炼和培养了潮汐电站的运营人才,初步形成了潮汐电站的建设和运行的职工队伍。为今后开发潮汐能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而言,潮汐发电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低水头、大流量、变工况水轮机组设计制造;电站的运行控制;电站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和海洋环境对电站的影响,特别是泥沙冲淤问题;电站的系统优化,协调发电量、间断发电以及设备造价和可靠性等之间的关系;电站设备在海水中的防腐及预制沉箱的制造、拖运和沉放等。

对于潮汐能技术来说,主要需发展对环境友好、低运行成本和低维护成本的潮汐能并网发电系统。潮汐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为:

开展新型潮汐能开发方式研究。近海潮汐发电在距离海岸线数千米的浅滩用毛石等堆砌防波堤形成蓄水库,涨潮蓄水发电,落潮发电泄水。这种开发模式无须占用宝贵的天然港口、海湾、多功能岸线、不妨碍航行,也不会影响生态环境。也可以考虑和岸线治理、海岛综合开发、促淤围垦加速土地资源储备、海上风电等联合开发。

开展低成本电站建设研究,降低发电成本。合理选择潮汐机组参数,使得综合性价比最优;开展替代材料研究,挖掘降低造价的潜力;开展新型施工方法研究,以减少土建投资。

完善提高小型潮汐电站开发技术,推进发电机组的设计定型,形成系列产品,降低造价,以利于小型潮汐电站大规模推广。

继续对几座10MW级的潮汐电站进行勘测设计、方案论证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十二五”末在浙江和福建各建一座10MW级的潮汐电站。

加强大型潮汐发电机组的研制工作,以推动大型潮汐发电装置技术的发展。

(文章摘选自《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展望》,作者陈国海,肖蔷/整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