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扶贫情满山乡
——国家电监会帮扶通渭县纪实
巍巍六盘山见证陇中通渭的跨越发展,见证着国家电监会定点扶贫的每一点付出。
自2009年以来,国家电监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国家电监会中心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突出行业特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以电力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定点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真正成为长效的、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谱写了一曲帮扶发展、和谐进步的动人乐章。
三年来,国家电监会定点帮扶工作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和通渭县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2012年,国家电监会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在甘肃定点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谋定而后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这就是地处六盘山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号称“苦瘠甲于天下”的通渭县,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为是“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县。
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
作为农业大县,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改变。
自然条件的严酷,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使得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甘肃省最贫困的县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2009年1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达了 《关于确定定点扶贫县的通知》,确定由国家电监会定点帮扶通渭县。
究竟拿什么扶贫,怎样扶贫,成为国家电监会急需思考的问题。
国家电监会有关部门立即深入通渭县进行调研,初步提出了扶贫的基本思路,即紧紧围绕通渭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利用国家电监会自身优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电力扶贫为突破口,逐步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扶贫为重点,加快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以智力扶贫为长期任务,逐步提升当地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并制定了《电监会帮扶通渭县工作计划》。
国家电监会主席吴新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要将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与做好国家电监会定点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与做好居民用电服务质量监管专项行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扎实做好甘肃通渭县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开展居民用电服务质量监管专项行动,协助推动解决无电村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相关工作任务,切实做好扶贫组织保障工作。
为了长期做好扶贫工作,国家电监会特别成立了由国家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担任组长,由供电监管部、办公厅、人事部、甘肃电监办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甘肃电监办承担着具体落实、沟通、协调的重任。
“定点扶贫工作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王野平说。
三年来,王野平带领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国家电监会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定点帮扶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并前后多次深入通渭,访农户、入学校、进企业,围绕通渭县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则,帮助通渭协调引进了一个又一个帮扶项目。
“国家电监会为我们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开展多领域的帮扶工作,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的信心和决心。”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深情地说。
电力扶贫——打通地方产业发展瓶颈
2010年10月27日,通渭县榜罗变电站10千伏送出工程开工建设,通渭县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国家电监会对通渭县电力帮扶工作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国家电监会发挥电力行业优势,协调解决通渭县发展瓶颈的民心工程。
几年前,干旱少雨的通渭县逐渐摸索出一条发展 “修梯田-种玉米-养牛-建沼气-肥田-种玉米”的旱作循环农业的路子。从种植玉米到养牛,农户农机电器数量迅速增加,通渭县动力电需求快速增长。
然而,通渭农网建设薄弱,当时122个村动力电缺乏保证,35千伏电源点不足,10千伏线路严重超长,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难以保障,农户农机具无法使用,被寄予发展希望的产业链条就这样被迫中断。
“以前到夏天,脱粒一开机就跳闸,大家只好错开时间脱小麦,轮到后面的人家往往干到半夜。”通渭县陇阳乡庆阳村村民张建德说。
通渭县电力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通渭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解决发展中最薄弱环节的问题,打通通渭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发挥国家电监会的行业优势,就此,“电力扶贫”被放在了国家电监会帮扶工作的首位。
按照国家电监会扶贫工作方针,甘肃电监办专员康安东多次沟通协调,甘肃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在多方努力下,通渭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示范县”。
从2010年至2012年,先后实施了总投资2355万元、2474万元、2300万元的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连续三年,投资额位居全省前列,通渭县电网结构薄弱的问题在短期内找到了突破口。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改造,通渭县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县106个村供电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通渭旱作循环农业路不再受阻。
2011年10月13日,通渭县与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投资4.7亿元、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华家岭风电场项目一期工程,在华家岭山巅奠基。
共计42亿元投资、分三期建设完成的华家岭风电场项目是国家电监会充分挖掘地方风力资源优势、协调引资帮扶通渭县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实现经济转型跨越的致富工程,也是有史以来通渭县实施的投资额最大的一个项目。
十年前,华家岭风电项目就被通渭县政府列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然而,就其开发价值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自然,没有投资方愿意冒险。
国家电监会对通渭进行定点帮扶后,立刻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并组织编写了《通渭县华家岭风电开发调研报告》。不久,多家发电企业开始主动提出对项目进行开发,最终,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开发单位。
今年年底,华家岭风电场一期工程即将投运并网发电。2015年,规划设计总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的华家岭风电场将全部投运,届时,通渭将建设成为陇中重要的风电基地。
而建成后其年发电总量将达10亿多千瓦时,年发电收入达6亿元以上,年平均税收收入达7500万元。无论是建设还是投运,这对于通渭县消费、财政收入增长,乃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剂“强心剂”。
智力扶贫——从扶事到扶人
扶贫先扶智,治穷重治愚。
“通渭县经济落后,发展缓慢,表面上看是因环境恶劣所致,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干部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视野需要开阔。”康安东说。
作为农业大县的通渭,长期以来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水平低;大部分乡村干部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经济发展观念比较守旧。
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工程,带通渭的干部“走出去”,国家电监会专门制定了 《国家电监会定点帮扶通渭县首批干部学习培训方案》。这是国家电监会在扶贫过程中,实现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扶事”向“扶人”转变。
从前年到今年,通渭县先后有两批22名干部赴山东、河南分别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从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等理论知识,他们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从高新技术开发区、果树研究所到农业生态示范区、乳业养殖示范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他们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直接交流;从当地企业、村级组织再到旅游产业,他们学习到先进典型经验。
让大家惊喜的是,很快,参加过培训的干部工作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引导群众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运用各项农业新技术发展农村经济。
今年以来,通渭苹果、核桃等经济林种植业迅速发展,全县新增林果业面积3万亩、中药材面积4万亩、设施农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渭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经济开始向效益型转变。
从“走进来帮”到“领出去学”,国家电监会开展“智力扶贫”工程,通渭县干部思路更宽、眼界更开阔,不仅学习到先进经验,交流了发展信息,更提升了干部素质。通渭县的经济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捐资助学,这是国家电监会“智力扶贫”的另一项工作。
今年,甘肃电监办协调资金40万元,帮助学校修建了围墙,绿化了校园,维修了校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甘肃电监办和中国电力报社分别向寺子乡郑阳小学捐赠了3万元的教学设施和2万元的学习用品。
两年多来,国家电监会系统累计向郑阳小学捐助物资达60余万元。
真诚帮扶——打开山沟里的一片天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壑区,大多数村舍散布在沟沟岔岔,纵横交错的深沟大山阻碍着这里发展的步伐。
针对部分偏远山区群众收不到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2010年、2011年,国家电监会先后两年捐赠了1000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及时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的看电视难题,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信息渠道的拓宽拉近了通渭的百姓与外面世界的距离,距离地拉近不仅要靠冰冷的设备,它更需要彼此的真诚。
从2010年至今,国家电监会先后向通渭委派3名挂职干部,他们克服困难,深入调研、踏实工作,积极协调与沟通,成为国家电监会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纽带,赢得了通渭县政府以及百姓的赞美,拉近了相隔数千公里之遥的国家电监会与通渭县的距离。
带去了新设备,带去了新项目、带去了新观念,然而通渭百姓通往山外的路却依旧难行……在整个六盘山区的扶贫计划中,交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国家电监会大力支持和帮扶通渭县马营至陇西云田公路工程地建设。在国家电监会积极协调下,交通运输部将该公路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干线纳入 “十二五”期间国省干线改造计划,于去年底获省发改委批复,建设工程已于今年10月启动。路线总长73.24千米;项目估算总投资5.98亿元。
这是一条致富路,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构架,带动通渭、陇西两县经济发展,还将通渭县红色旅游开发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联系在一起。
如今,通渭发展的脚步更加自信、坚实,这是国家电监会定点扶贫结出的丰硕成果,它将永远存留在通渭的丘壑之间,存留通渭44万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