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200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到印江县湄坨村视察,看到村里发展茶产业有基础,特别嘱托大家要把茶业企业做好,把茶业产业做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转眼十年过去了,今日的湄坨村,已经全部完成了农网改造,电力这个“催化剂”,使这个远近闻名的茶叶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今年5月,村支书卢银辉、村主任李文科代表全体村民向温家宝总理写信,汇报了村里的发展变化。十天后的6月15日,温总理给村民们亲笔回信,希望该村继续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日子越过越红火。昔日沉寂的大山深处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带着

首页 > 农电 > 报道 > 正文

贵州省铜仁供电局:不负总理的嘱托——回访电力助推印江县湄坨村茶叶产业的变迁

2012-07-31 16:25 来源:贵州省铜仁供电局 作者: 田杰

背景链接:200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到印江县湄坨村视察,看到村里发展茶产业有基础,特别嘱托大家要把茶业企业做好,把茶业产业做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转眼十年过去了,今日的湄坨村,已经全部完成了农网改造,电力这个“催化剂”,使这个远近闻名的茶叶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今年5月,村支书卢银辉、村主任李文科代表全体村民向温家宝总理写信,汇报了村里的发展变化。十天后的6月15日,温总理给村民们亲笔回信,希望该村继续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日子越过越红火。

昔日沉寂的大山深处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带着美好的期盼与憧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笔者专程走进湄坨村,再一次见证了电给湄坨村带来的巨大变迁。

电力助民企插上腾飞翅膀

走进银辉茶叶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正中一幅温总理2002年11月22日视察湄坨村与村支书卢银辉亲切握手的巨幅照片,旁边悬挂着今年温总理给湄坨村民的亲笔回信放大图:“卢银辉、李文科同志:五月一日来信收到,非常高兴。十年前我到湄坨村考察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很想念乡亲们。湄坨村脱贫增收的实践告诉我们,从当地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发展茶产业,并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就能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向全村乡亲们问好,祝大家生活愉快幸福。”

温总理亲切关怀与嘱托,无不印证着该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的甜蜜回忆与艰辛历程。

谈起电力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印江县内目前最大的民营绿茶加工企业——银辉茶叶有限公司老总卢银辉感慨地说,自从98年他创办茶厂以来,多年前曾因电力的事情发愁过。2002年的南方电网才刚刚成立,电力供应还是由地方政府管理,电力不足,电压不稳,厂里只能用柴、煤加工茶叶,制出来的茶叶质量差,成本高还卖不出好价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印江供电局以电兴农,无偿投入资金218万元对湄坨村进行电网改造,扩容变压器,更换陈旧高低压线路,重新设计线路路径,增大供电能力。据供电所人员介绍,该村共建设10千伏线路16.8公里,新建进村0.4千伏线路2.2公里,改造户表590户及进户线3.2公里,新建专用配变1台,将原有的1台80千伏安换装成100千伏安变压器,增加容量为20千伏安。

改造后的湄坨村电网,规范美观,安全可靠,有了电力作保障,公司推行“公司+大户(协会)+农户”的模式,携手村民逐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管理,使得该村茶叶走俏全国。每到茶叶收获季节,广东、湖南等地的客商源源不断地到村里购买茶叶。2011年湄坨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加工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仅茶叶产业收入就占总收入的84%;种植茶叶面积最大农户发展到6户,共种植了490亩茶园,光茶叶年收入户均达10万元。

卢银辉的厂子也在一天一个人样地发生着变化,工厂从原来的小作坊,变成了2600平米宽敞舒适的大厂房,厂里更新了茶叶加工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还创立了自己的“梵净山翠峰”、“梵净山绿茶”等品牌,曾获得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上海茶文化博览会金奖,多次荣获国家级各种奖项。2011年,茶叶产值达900多万元。

在卢辉公司生产车间里,我们特准进入拍照,隆隆的机械声中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现已是印江县用电大户的卢辉公司,光每个月的电费就上万元。由于本村的土地不够用,公司还打算到邻村租赁土地1200亩,再建一个茶叶种植基地,目前二期基地已经建成,今冬明春就可以生产,亩产值6000多元,到时候总产值达1600多万元,可解决100余人就业。卢老总对我们说出了他的心声,每年3到7月,是茶厂生产的旺季,也正是雷雨季节,这期间我最担心的就是电力供应问题,供电部门是否可以从科技方面改进,加强线路、设备的避雷装置,改造接地网;目前大多数茶农都新添置了制茶设备,明年春茶前家家都会开足马力生产,现有的线路和变压器已无法满足供应。他还特地嘱咐我们将该村用电增量情况带回供电局让领导决策,满足茶村‘用好电’的愿望。

电力的发展,为茶农打开致富的大门的同时,亦助推了茶乡经济的腾飞。

电力服务为茶叶产业作保障

徜徉在湄坨村茶叶种植园,一山山绿油油的茶树青翠欲滴。村主任李文科听说我们是供电局来新闻采访的,放下正在开垦茶山挖土机的活一直陪着我们,他对电力服务有一肚子话要说。一见面,他开口就说“现在电力已经成为打造湄坨村“一村一品”的重要因素,电不仅仅方便村民的生活,同时为茶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电力供应保障。”

湄坨村是印江县缠溪镇一个有着589户、2418人口的自然村,地处海拔1200多米的苗王坡上,这里山高雾浓,土壤、气温,种茶得天独厚。早在十几年前,湄坨的村民就开始种植茶叶,当时只有一条小线径的电线连接水电站供电,进村全是木电杆,电压不够,故障频发,老是烧机子。村民们只能用人工开垦茶园,煤炭加工茶叶,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湄坨村不忘总理的嘱托,在当地供电部门的帮助下大力发展茶产业。2006年,湄坨村进行了第一次农网改造,供电局专门为村里拉通了专线,安装了专门的变压器,使该村用上了价廉质优的可靠电。凭借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支柱产业的拉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茶园已从当年的400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4.5%,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每亩收入4000元至8000元;人均纯年收入从十年前的1340跃到了54000元。

“以前管叫‘电老虎’,现在得改改称‘电保姆’了。每到生产旺季,企业和茶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茶叶从杀青、摊凉、整形、哄炒、包装等生产环节,哪怕发生停电事故1分钟,不但损坏机器,正在加工的茶青5小时就报废了,损失可大了。但这些年,电力充足了,服务也很到位,可以说,茶村的发展和茶农的生活是电给带来的。”村长李文科高兴地告诉笔者。

随着茶产业的不但提档升级,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械化加工设备越来越多,该村用电量突飞猛涨。据统计,湄坨村420多户茶叶种植、加工作坊中有近20余户在2012年新添了设备,茶叶加工用电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升,像卢辉公司1条全自动生产线的投产,月用电量均在1万千瓦时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近6000千瓦时,就连李文志、周继芬、李世法等种植及加工大户月用电量也达1000—2000千瓦时。

为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印江供电局缠溪供电所更是加大了对茶厂、茶农的服务力度。12年6月23日,李文志的作坊低压线路因雷雨击坏断落,缠溪供电所服务人员马上来到他家,冒雨对供电线路进行抢修,及时恢复供电;还对他车间里的炒茶设备进行检查,重新布设了线路和更换了开关。

采访期间,缠溪供电所辖区有两台变压器烧坏,为了不打扰电力职工的现场抢修工作,笔者用电话连线采访了他们。负责茶厂供电服务的片区管理员介绍,供电所把茶厂列为重要用户之一,有专门的保电方案,有专人管理,每月都会对茶厂进行供电检查。不管茶叶加工的淡季或旺季?不论企业、茶农加工与否?每次停电、检修等工作都要提前通知他们。当地供电所印制了通讯电话录,留下抢修电话和包片电工联系电话,一旦遇到用电故障,供电所都会及时派人去排除,随叫随到。职工们还经常深入茶村宣传安全用电识,指导科学用电,让所有茶农用上顺心电、放心电。

多年来,印江供电局多措并举,为茶农提供舒心、放心、安心的服务,建立起和谐的供用关系,展示了供电企业真诚服务于民的良好形象。

电力让茶农走上致富路

干净的水泥路横贯村寨,浓密的树木掩映幢幢土家风味楼房,绿油油的茶园点缀着青山绿水,农舍中彩电、冰箱、电饭煲、洗衣机等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这就是今天湄坨村民过上的美好幸福生活。

记者随意走进村民李文志的家中,这是一栋瓷砖贴面的两层楼房。一进门,迎面就看到电热壶里正在冒着热气,好客的主人一边热情的为我们泡着他自家生产的茶叶,一边跟我们拉起了家常。这位做了8年洗车生意的农民笑着回忆说,以前在印江城里开洗车店,全家人从早上7点钟就得起床洗车,辛辛苦苦,一天下来却赚不了几个钱。09年他回家创业,加入到茶叶种植协会,投资30万元开垦了40亩荒山,还租赁村民的80亩土地,建起了120亩的茶园。

他开始进行茶叶初加工,并在家门口开设了零售茶叶点。大众茶他自产自销,贵阳、铜仁及周边县份的客户、厂家、外商上门收购;名优茶远销到广东、湖南等地,现在用电来种植、加工茶叶,不仅成本低,质量也好,常常断货。他说,“今年茶苗才刚刚长成,还不能大面积采摘,不过也见到效益了,年利润有8万多元”。问他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李文志还特地将笔者带进楼下的作坊车间,看他花8万多元新买的整套茶叶加工设备,在一排崭新的电力线路下,电力杀青机、炒茶机、整形机、烘烤机等一应俱全。他扳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明年将是自己大有收获的一年,预计春茶产5000斤,按40元计算,毛收入有20多万元;翠芽茶年产300斤,按1000元每斤算,收入30万元,总产值达50余万元。除去管理成本、租金、劳务工资,纯收入达15万元没问题。

在湄坨村,像李文志这样的种植大户就有5户,90%的村民以种茶为主,20%从事茶叶加工。村民周继芬将自家的田土全改种了茶,面积有20多亩,年收入十来万元。湄坨村的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力的支撑与推动,该村用电量从2002年前的9000千瓦时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19.68万千瓦时。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1340元达到5400万元,十年间翻了4倍多,电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茶村经济增长的“推手”。

温总理于今年5月给湄坨村的来信,更加激励了该村加快发展的信心。村长李文科向我描述了一幅未来的发展鸿图:2013年该村计划新增茶园面积1000亩,2014年新增茶园1200亩,2015年新增茶园1200亩,力争三年后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6000亩;最大的愿望在2015年由银辉茶业公司主办一次茶业博览会,把湄坨建设成为集茶叶种植、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避暑胜地。

电力的充足和生活的富裕,给湄坨村的人们带来了大变样,现在,全村铺就了水泥路,有95%的农户建起了新砖房,家家户户拥有了日用电器,部分农户已购置了大彩电、空调等高档电器。“电力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笔者听到最多的就是当地村民对供电部门深深的感激之情。

笔者告别湄坨村,余兴未尽地回望,只见那郁葱树林掩映中的村庄,在清风吹拂下,层层叠叠的茶园一派生机盎然。我衷心地祝愿村民们,在奔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宽阔……

作者: 田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