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农作物秸秆处理又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据悉最近很多地方都成为了雾都,而元凶就是秸秆焚烧,武汉、南京等地甚至出现了“黄泥天”。
在“十二五”规划中,生物质能源政策扶持将加大。科技部表示将建立政府引导和大型生物质能源企业集团参与科技投入机制,推进后补助支持方式向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倾斜,而生物质发电技术难题也已经破解。无疑,生物质焚烧发电技术潜力巨大,但是目前仍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
虽然有一些政策支持,但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显然没有对光伏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等力度大,这是束缚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目前各个省份都在大力推广秸秆焚烧发电,但是目前为止每度电的成本比燃煤发电还高:一方面秸秆转运收集费用高,例如部分地方已有生物质焚烧发电厂,专门收购麦秆进行发电,但是电厂对秸秆长度等有要求,而且考虑到运输成本,距离较远村庄的麦秆一般也不会收。另一方面焚烧的技术也有待提高,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而且不完全燃烧的生物质焚烧发电厂,也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简而言之,秸秆处理的困境:资源化利用成本太高、效益太低。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仍没有切实可行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而《大气环境》中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秸秆焚烧可能导致空气PM10、PM2.5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这类物质组成的“大气气溶胶”,可能成为过敏源或者传播疾病的载体。因此秸秆的处理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禁烧,但是也不能放任乱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