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乌黑的煤渣,没有高耸的烟囱,遍布于来安县郊区海拔150米至300米丘陵上的,只有一个个高达80米、重约100吨的风机,在每隔几百米的位置矗立遥望。微风中,转动的风轮挥起长达40米的大型风叶,将电能源源不断的汇集起来,通过遍布空中的电网,传输到工厂、家庭、学校以及每一个需要电能的角落。在来安县位于龙头港、龙卧寺、东寺港、宝山等地的龙源风电场里,这样的巨型风力发电机组共有132台。风起之时,满目生机。作为结束内陆大省无风电历史的标志性项目,安徽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10年3月6日开工建设,今年1月6日一期工程并网发电,截至11月底,这132台风机日夜

首页 > 风电 > 风电运维 > 市场 > 正文

新能源产业成新宠 安徽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

2011-12-21 13:34 来源:滁州日报 

没有乌黑的煤渣,没有高耸的烟囱,遍布于来安县郊区海拔150米至300米丘陵上的,只有一个个高达80米、重约100吨的风机,在每隔几百米的位置矗立遥望。微风中,转动的风轮挥起长达40米的大型风叶,将电能源源不断的汇集起来,通过遍布空中的电网,传输到工厂、家庭、学校以及每一个需要电能的角落。

在来安县位于龙头港、龙卧寺、东寺港、宝山等地的龙源风电场里,这样的巨型风力发电机组共有132台。风起之时,满目生机。作为结束内陆大省无风电历史的标志性项目,安徽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10年3月6日开工建设,今年1月6日一期工程并网发电,截至11月底,这132台风机日夜不停的工作,已发电2亿多千瓦时。而当龙源风电项目在来安、明光地区新建五期风电工程完成时,该项目总投资将达2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3.9亿千瓦时,对比普通标煤减排二氧化碳4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496吨。

这个项目是来安县打造自身“新能源产业百强县”,进而为滁州市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所添加的重磅砝码之一。随着浩德集团、国电龙源、超群电力等一大批新能源产业项目被陆续引入,太阳能光伏、风能利用、绿色照明、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领域一一结束空白历史,并在逐步的发展壮大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初步显示出集群态势,滁州市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已然开启了千里之行的坚定一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浪潮中,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时代新宠。在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优势条件、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极,对于夹缝中生存、却力求弯道超越的滁州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借助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相对充裕的资源要素,以及扎实的产业配套,眼下,滁州市已经形成一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同时,地处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的位置又可尽享周边发达地区产业溢出之便;而安徽省更是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滁州市“十二五”期间唯一重点扶持的产业,滁州成为安徽唯一的“重点发展新能源市”。由此,滁州市新能源产业的起飞条件已内外兼备。

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滁州市政府将新能源列入包括家电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在内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作为首位产业扶持发展,这一决定吹响了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拉动经济起飞的号角。据初步统计,2010年滁州市规上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6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吉阳光伏、龙源风电等百余个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迅速增长至四分之一强。

通过5到8年的努力,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这是滁州市打造全省和国内具有竞争力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在滁州市政府关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远景中这样描述,坚持以招大引强、推进重大项目为主抓手,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大力培育产业链完善、集群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

这一远景正在现实中步步成真。在滁州市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太阳能光热、风能、绿色照明、生物能等行业并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格局中,仅去年一年,太阳能光伏产值就达52亿元,占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其中,一大批骨干企业迅速涌现,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吉阳新能源、超群电力、中科太阳能,太阳能光热领域的力华光电、杜氏高科(凤阳),新型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的天康新能源,绿色照明领域的东明照明等,这些公司正在成为支撑和引领滁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更有浩德新能源等一大批在建重点项目,为产业发展备足后劲。目前,全市新能源产业领域产值超亿元企业已经达到11家。

在以产业化、规模化、高新技术化为目标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滁州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贴息、担保、配套、奖补等形式,重点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等;对带动作用强的新能源大企业大项目,给予工业用地优先规划批复、一定时期内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新能源企业做大做强。

今年上半年,滁州市共实现新能源产值41.9亿元,增长45.2%;规模以上企业16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预计全年可实现新能源产值80亿元,增长40%。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