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灰尘扬,一片灰蒙蒙……这是往昔开平区李家峪灰场的写照。曾经的李家峪灰场是一片占地4200多亩,积灰厚度达到五、六十米的白茫茫的不毛之地。而如今的李家峪灰场却是蓝天白云,山青林秀,绿海葱郁,鸟语花香深处,不时有野兔、土鸡等出没……昔日的李家峪灰场绿海葱郁草木青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昔日的灰场,变成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始建于1973年的陡河发电厂,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于1983年修建并通过水力除灰的方式,将灰水引入了距该厂10公里外的李家峪灰场。这里山峦环绕,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大唐国际陡河发电厂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纪实

2011-11-11 11:54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灰尘扬,一片灰蒙蒙……这是往昔开平区李家峪灰场的写照。曾经的李家峪灰场是一片占地4200多亩,积灰厚度达到五、六十米的白茫茫的不毛之地。而如今的李家峪灰场却是蓝天白云,山青林秀,绿海葱郁,鸟语花香深处,不时有野兔、土鸡等出没……

昔日的李家峪灰场

绿海葱郁草木青

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昔日的灰场,变成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始建于1973年的陡河发电厂,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于1983年修建并通过水力除灰的方式,将灰水引入了距该厂10公里外的李家峪灰场。这里山峦环绕,沟壑纵横,地形低洼,占地面积约2.82平方公里,容积6800万立方米。

灰场周边涉及两区一县14个自然村。多年来,陡河发电厂不间断地对灰场进行综合治理,先后采取了降低灰水比例、实现灰水回收、安装喷淋装置等措施,并在局部地区植树绿化,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灰场来说,治理范围仍然有限,扬尘、渗水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也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为此,陡电在上级领导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大决心,不惜以高投入打响了一场绿色的攻坚战……

铿锵“三步曲”

2007年,陡河发电厂多方奔走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林业、水利、地质、环境监测及灰场原设计单位进行广泛调研,经多方勘察、论证后,一个从筑坝、清灰、覆土、选种、种植及至灰场渗水再回收利用的方案,被提上了陡电的议事日程。也就是从那时起,陡电奏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工程序曲。

切断灰源——零排放。治理行动开始前,陡河发电厂领导班子即明确了思路:必须为排灰找到新的出路。为此,2007年,陡电在大唐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就斥资4亿元,实施了干除灰除渣系统改造、脱硫改造、李家峪灰场治理等三大环保工程。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安装调试完成了两座灰库的土建施工和两套设备;安装仓泵80台;制作安装770米输灰管线支架;铺设10条总长度为7千多米的输灰管线;安装空压机及干燥塔各6台;敷设动力电缆8.7千米、控制电缆59千米。随着干除灰除渣系统于2007年年底投入运行,陡电将水力除灰设备彻底切断,结束了向李家峪灰场排放灰水的历史,同时也实现了干灰的100%综合利用。陡电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场的历史被彻底改写,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综合整改——无渗水。为彻底解决灰场向周边土地渗水这一难题,陡河发电厂从坝体的局部覆土和修筑围堰开始治理。通过在靠近2号副坝约300米宽的区域内覆上一层厚度约40毫米的土,再外砌1600余米的“土灰结合坝”修筑围堰,有效隔绝了灰水的渗透,同时也对抑制灰场扬尘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陡河发电厂还修建一座渗水泵房,不仅为浇树、喷淋增加了水量,还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被充分地循环再利用。

全面绿化——无扬尘。在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陡河发电厂专门聘请林业、水利、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专家及灰场原设计单位对李家峪灰场的治理方案进行论证和现场勘察、讨论,确定了“按区域环境分段治理,在灰场内局部覆土,剩余区域种植树木,采用综合治理的形式把灰场变成生态林”的最佳方案。方案明确后,陡电按照区域环境的水土气候要求,投入资金1700万元,筑坝、植树、覆土、修路、渗水回收、清理积灰、敷设管网、修复机井、改造输灰管线等,积极进行生态治理。

为了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陡电更举全厂之力,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治理项目,将原先两年半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年半,共完成灰面覆土35万平方米,敷设浇树管网2万多米,种植沙棘近60万株,植树47万余棵,形成了2200多亩的防护林带,完成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灰场初步形成一片天然林场;2009年,陡电又先后投资370多万元,完成灰面覆土面积38万平方米,沿灰场周边栽种沙棘50万株,种植柳树20万株,形成166万平方米的防护林带;2010年,陡电继续加大树木的栽种力度,初冬时分,在灰场缺少树苗的地带补种了树苗1万余株,为绿化环境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陡电按照最初的计划方案完成了全部树木的种植,共种植沙棘近120余万株、树木100万余株。

如今的李家峪灰场,再也见不到水排灰的景象,只能见到清澈的水顺着浇树管网汩汩流出,浇灌着棵棵树木。灰场内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许多“路过”的种子也在此停下了脚步,使得灰场内的树种由原来的北方柳、白蜡、沙棘增添为北方柳、白蜡、沙棘、杨树、柽柳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灰场内大概有2%的树木都是自然生长的。与此同时,灰场周边的环境也得以大幅改善。根据长期监测,灰场周边的地下水位也在快速下降。今年雨季过后,连续运行了多年的渗水泵也停止了运行;即便现在刮再大的风,灰场内几乎再也没有扬尘飘出。

李家峪灰场完美变身后,吸引了很多电力同行、学者和《人民日报》《河北经济日报》《唐山电视台》《唐山劳动日报》等众多媒体的目光,更有人要来灰场目睹这奇迹般转变。初到灰场,很多人不感相信自己的眼睛——多种绿树葳蕤成荫,各类花朵暗送芳香,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枝头啼鸣,看不真切的野兔出没林间。置身这绿色的林海中,有谁会想到脚下原本是一个硕大无比的灰场呢?

绿色的爱

爱有颜色吗?有!陡电人对李家峪林场的爱就是绿色的,浓浓的像要流下来。常言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痴心于绿色工程的陡电人,在完成灰场的植树后,把对李家峪林场管理的工作重点也由原来的栽树、养护逐渐转变为树木的管理和防护,务实的陡电人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保护生态建设的新征程。

“灰场变绿洲项目”全面实施后,陡河发电厂根据灰场植树分布及地理环境特点,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护,进一步加强了管护组织机构,合理配置了管护人员,加强了管护站点建设,制定了《陡河发电厂李家峪储灰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陡河发电厂李家峪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了《李家峪灰场管护责任书》和管护人员档案卡片,统一制定了《李家峪灰场管护巡护记录》,有效地防止盗灰和毁坏树木的行为,保证现有林场植被的成活和覆盖率。

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灾害。在诸多影响李家峪林场的灾害因子中,火灾对其的影响和破坏最为严重。“灰场变绿洲项目”全面实施以来,陡电加大了对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消防观察塔,购置了风力灭火机、消防服、2号灭火器具、扫帚、铁锨、消防斧、油锯、干粉式灭火器等防火器具,并在灰场周边明显位置安装近40块防火警示牌,使灰场防火基础设施中的林火监测、扑救指挥、通讯、扑救装备等硬件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还聘请消防战士对林场看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定期地组织武警、林场看护人员实施防火演练。冬季来临前,组织林场看护人员拓宽防火通道1万余米,以防止林场着火时火势蔓延。为“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领导到位,第一时间消防队伍到位,第一时间组织扑救,保障现有林场植被不被破坏”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仅2010年11月至次年4月,林场看护人员就扑灭初期火灾10余次,有效地保护了林场植被的安全。

“作为一名从事林防工作十余年的老队员,我真切地感受到,如果林防工作不到位,每年由病虫害造成的树木损失是十分巨大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保护树木健康成长。”在陡电驻李家峪灰场项目部,王彪朴实的一句话,生动地阐述了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场看护人员在合理调配水源,保障树木正常生长以扩大林场植被的覆盖率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时时监测各类树木病虫害发生动态,并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适时安排对树苗打药,为林场已有树木的健康生长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为了能够使李家峪灰场完美变身,其治理过程中充满艰辛和曲折。寒冬腊月,施工队伍穿着连体雨裤站在冰冷刺骨的灰水中,完成了回水泵房近500米的管道安装。整整3天,他们轮流在冻成冰渣的灰水中奋战,工程结束时,所有人都病倒了。浇树管网的敷设也是一项艰难的工程。灰场内水塘星罗棋布,有些地方水深齐腰,而管网要求每隔50米就要安装一个喷头,人根本进不去,大家就想方设法用钢板焊成大筐,由勾车牵动转移,终于完成了近2万米浇树管网、350个喷头的安装。施工过程中,诚实的陡电人根据实际情况,多次优化设计方案,对灰场最南端的10万平方米的空地,以覆土后种植沙棘替代了原设计方案中的植树治理,既抑制了扬尘,又解决了浇树管道过长、水压不足致使树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

张长安是陡河发电厂的副厂长,也是“灰场变绿洲项目”的总指挥。他亲身经历了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的建设和发展,与那里的一草一木结下了深深的情。不论晴天、雨天,每月他都要抽出时间专门到灰场内部进行检查,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详尽地掌握着灰场有无渗水、有无扬尘、树木长势等第一手资料。

尹国旭是陡河发电厂实业总公司企管处处长,也是“灰场变绿洲项目”实施的现场负责人。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之初,他便四处探寻灰场治理的先进经验,当听说滦河电厂在灰场覆土后成功种植沙棘,他立即赶往现场调研,并带回了10株沙棘,从灰场捧回一兜灰,先载在自家的花盆中,开始人们以为他养育了什么新的花种,可他却笑而不喧,待试验成功后,再通过在灰场小面积试种,最终他掌握了沙棘种植的规律。2008年4月,他带领大家在灰场周边种植了60万株沙棘、20万株柳树。在灰场治理的前三年里,他曾经在秋冬季节穿着连体雨裤在灰水里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回到家双腿都没有了知觉;也曾经在大冬天检查树木时掉进了深达腋下的冰窟窿。每说起这些事儿,他总是憨厚地说,没有付出哪有回报。

朱顺刚是一名外聘植树员。植树三年中,可谓是遍尝其中的酸甜苦辣。2008年,刚刚开始种植树木的时候,由于灰场内部环境恶劣,汽车进不去,他和同事人挑肩扛的将树苗运到植树地点,然后一棵一棵种好,一天下来,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夏天一身汗。开始,村里的百姓很不理解,直到第二年秋天,困扰村民已久的渗水没有再出现、扬尘没有再飘出坝体、庄稼取得了好收成,百姓们这才了解这些常年在山上种树人的一片冰心。周围村民感慨到:“这些树,作用真大呀!”

无扬尘、无渗水、无污染、零排放,为了这个目标,陡电人不仅付出了太多财力、人力支持,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艰辛。而今,李家峪灰场俨然就是唐山市一个绿色的大氧吧,“变脸”为隐匿于市郊的生态林,更成为唐山市环境治理的“特殊”典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