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最早出现的锂电池来自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使用以下反应:Li+MnO2=LiMnO2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放电。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锂电池的很多优点,锂电池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动车、数码产品和家电产品上。但锂电池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现整理出锂电池近代发展史,供大家学习参考。
材料领域 | 技术升级/突破 | 研发公司/单位 | 使用领域 | 时间(年) | 性能提高 |
正极材料 | 锰晶石 | LG化学、 | 混合动力汽车、 | 1996 | 耐用性提高 |
(简称LMO) | 日本NEC、 | 电子产品锂电池 | 成本下降 |
| 韩国三星、 | | |
| 日本日立、 | | |
| 日本日产汽车 | | |
| 磷酸铁锂离子 |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 Segway电动车、 | 1996 | 能量密度提高 |
美国Phostech锂电池公司、 | 电动工具、 | (2 Ah、70A) |
美国Valence科技公司、 | 航空电子产品、 | 耐高温程度提 |
美国A123锂电公司、 | 混合动力汽车 | (>60 °C) |
麻省理工学院 | | |
| 镍、锰、钴 | 美国Imara集团、 | | 2008 | 能量密度提高 |
三元过渡 | 日本日产汽车 | 能量输出提高 |
锂金属氧化物 | | 安全性提高 |
(简称NMC) | | |
| LMO/NMC | 日本索尼、 | | | 能量输出提高 |
日本三洋 | 安全性提高 |
| 磷氟酸氧化铁锂 | 滑铁卢大学 | | 2007 | 耐用性提高 |
成本下降 |
(用锂代替了钠) |
| 锂空气电池 | 美国代顿市立大学研究院 | 汽车电池 | 2009 | 能量输出提高 |
安全性提高 |
| 掺钒5% | 伯明翰大学 | | 2008 | 能量输出提高 |
磷酸铁锂橄榄石 |
负极材料 | 钛酸锂 | Altairnano纳米技术公司 | 汽车、 | 2008 | 能量输出提高 |
(简称LT) | 电网、 | 充电时间缩短 |
| 巴士 | 耐用性大大提高 |
| | (20年/9000次充放电) |
| | 安全性提高 |
| | 正常工作温度扩大 |
| | (-50C到+70C) |
| 氧化钒锂 | 韩国三星、 | 汽车电池 | 2007 | 能量密度提高 |
日本斯巴鲁汽车 | (745Wh/l) |
| 病毒培养纳米管 | 麻省理工学院 | | 2006 | 能量密度提高 |
浓度提高 |
| 不锈钢纳米管 | 斯坦福大学 | | 2007 | 能量密度提高 |
耐用度提高 |
| 金属氢化物 | 法国固体化学反应实验室、 | | 2008 | 能量密度提高 |
通用汽车 | (1480 mAh/g) |
电解质/ | LT/LMO | 日本Ener1电池、 | | 2006 | 耐用性提高 |
隔膜 | 美国德尔福汽车 | 安全性提高 |
| 纳米结构 | 保罗萨巴蒂尔大学、 | | 2006 | 能量密度提高 |
皮卡第儒勒凡尔纳大学 |
| 病毒培养合成 | 麻省理工学院 | | 2009 | 能量密度提高 |
掺黄金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