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发电,替代煤炭燃烧发电
位于科尔沁工业园区的国能通辽生物质发电项目,采用丹麦木质燃料锅炉技术,自2007年底建成投产以来已“吞下”32万吨秸秆,累计发电2.25亿千瓦时。据了解,国能生物每年收购13万吨秸秆用于燃烧发电,相当于节省了42000吨标准煤。此外,按照国能生物每吨220元的收购价计算,该企业年可为周边农民增收2860万元。
国能生物郁永军经理说,每到收获时节,他们总是尽可能多收些秸秆以备全年之需,不够时会临时收一些能燃烧的树根、树皮等。在厂区外,笔者看到十多台拖拉机排成队等待收购,其中有的秸秆是用机器打捆的。木里图镇公司村的农民王福全告诉我们,“秸秆打捆后装得多,打一捆1.3元,我们村好几家都有打捆机。”
秸秆燃气,两人烧火全村做饭
“咔嚓、咔嚓”两下,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村陈利峰家灶具里呼地蹿出了蓝色火苗。早在2007年,和陈利峰家一样,建新村460户居民就用上了秸秆燃气。
陈利峰掰着手指算了一笔帐,过去每年用煤约1吨半,需要花1000多元,而现在每年的燃气费用只有250元,一年可节省700多元。
村党支部书记肖茂丰介绍说,建新村的燃气站是自治区首家秸秆气化燃气站,能“吃掉”全村2/5的秸秆,可稳定地为500户村民提供20年的高效燃气。每天只需要两个工作人员,将一定数量的秸秆倒入气化炉中,秸秆燃气就会通过管道输送到全村,实现“两人烧火,全村做饭”。
秸秆还田,改善土壤增产增效
“现在秸秆可是宝贝,改善土壤、少施肥全靠它了。”提起秸秆还田科尔沁区余粮堡镇三街村农民陈春江颇有感触,他说家里秸秆年年都还田,收割时挂个粉碎机,收割与秸秆还田就一步到位了,还不用加钱。
在机收现场,笔者看到玉米收割机上加挂着秸秆粉碎机,收玉米的同时秸秆都被切成小段,均匀地抛撒在地里。余粮堡镇日新农机合作社社长杨友仁说,合作社的农机跑遍了周边的余粮堡、敖力布皋、木里图等镇,基本上都是加挂秸秆粉碎机的,秸秆还田的土地一看就能看出来,土质不一样,保水保肥、玉米长的也高。
据了解,采用秸秆还田不仅改善土壤,提高上米率,种出来的米口感还特别好。一亩可增产100——150斤。目前,科尔沁区秸秆还田达60多万亩。
秸杆草编,稻草变成手工艺品
“在我们村,没有一个村民舍得乱丢稻草。”科尔沁区余粮堡镇东高村支部书记朱林说,这个村家家都种水稻。每到收割时节,村民不仅要收割水稻,也要将稻草拖回家理好存放起来,等到农闲搞草编用。
朱林书记介绍说,东高村90%以上的农户都从事草编加工,村民有的编草帘送到周边的砖厂买,有的与商家签个订单,到时就回收了。
在村民张力文家,记者看到,理好的稻草堆满了仓储室。女主人李秀琴乐呵呵地说,“这两年稻草成了好东西,编个鸽子窝、编个小花篮什么的,一个能赚八角到一元,农闲时夫妻俩一天赚个七八十元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