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企业“十二五”期间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审议通过,即将正式发布实施。根据之前发布的二次征求意见稿,新建火电项目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为100毫克/立方米,现有项目的排放限值为200毫克/立方米。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达标排放,在燃用低硫煤(硫分小于1%)的同时,还要安装脱硫效率超过95%的烟气脱硫装置。新标准实施,必将带来大规模脱硫设施改造需求。
在我国已投运的脱硫工艺中,石灰石—石膏法占92%左右。但是,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行业合作不多等原因,脱硫副产物石膏的利用率仅为30%。“十二五”期间,在完善石灰石—石膏法的同时,多种脱硫工艺的应用更加被人关注。
此次国际环保展上,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马康介绍了氨法脱硫工艺的应用情况。所谓氨法脱硫,就是以碱性强、活性高的液氨(或氨水)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最终转化为硫酸铵化肥的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这一工艺对于煤种的适应性更强,尤其相比脱硫石膏面临的处置难题,氨法脱硫的副产物是市场容量很大的硫酸铵化肥。据介绍,消耗1吨液氨,可以产出3.8吨硫酸铵化肥,运行成本显著降低。
以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田东电厂2×135MW烟气脱硫机组为例,烟气二氧化硫含量为7684mg/Nm3,脱硫效率为95.5%。工程年运行费用4210.4万元,但是项目可年产硫酸铵5.69万吨,销售收入3698.5万元,可有效缓解成本压力,脱硫单位成本为187.4元/吨,而增加的发电成本仅为0.33分/千瓦时。
马康告诉记者,我国硫酸铵化肥的消费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硫酸铵化肥的市场潜力在1000万吨以上。“我们在最初推广氨法脱硫工艺时,为了免除用户的后顾之忧,都与其签订了硫酸铵包销协议。但是,我们至今已经投运了十几套装置,没有一家企业需要我们帮助其销售化肥。”他说。
“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末(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8000~10000亿元。已有25年历史的国际环保展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举办的这届环保展,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造势,相信很多新技术会在现实中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