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宾正在检查设备。郭雪梅摄
夏晓宾(右一)为班组成员解答检修中的疑惑。崔浩杰摄
跟随夏晓宾的抢修车采访时,夏晓宾插在车载手机座上的手机响了。正在开车的他把挂在左边车顶的耳机塞进耳朵里。接完电话后,夏晓宾说:“这个挂耳机的装置是我自己做的,把耳机挂在这接电话方便。”说着,夏晓宾又指着后视镜旁的一个U盘插口说:“这也是我自己做的,把MP3播放器插在这就能放音乐了,听听音乐可以松驰紧张的工作情绪。”爱动脑筋又爱动手的夏晓宾总会自己做一些小东西,从家里用的电动抽水泵,到用于继电保护校验的试验装置,随处可见他的创新杰作。
夏晓宾1960年出生,或许是因为个子不高,今年已经50出头的他给人感觉还像个孩子。他健谈幽默,开口是浓浓的青岛口音,笑的时候会眯起眼睛,咧开嘴。他喜欢书法、篆刻,办公室和家里的墙上都挂着他的书法作品,作品上的印章也是自己刻的。他爱玩电子游戏,喜欢电子产品,同事们说:“我们夏工很时尚。”
夏晓宾喜欢学习、钻研,每当有和电力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出现,他都会兴奋不已。已是继电保护高级技师的夏晓宾,如今依然留在继电保护班组里,他说,他想踏踏实实地把技术做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点成绩,做个好士兵。
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改造先行者
2010年3月的一天,夏晓宾双眉紧锁,埋头在一堆图纸中。这是原有的设备,那是智能组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存在哪些问题……夏晓宾一边画,一边琢磨着这些设备组合在一起,哪些地方还能进一步优化。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这座智能变电站的改造工作。
2009年,青岛220千伏午山变电站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首批智能化改造试点变电站。得知这一消息,夏晓宾很是兴奋——他早就被“智能电网”的概念吸引了,能真正参与其中,他盼望了许久。
作为首批试点项目,午山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靠摸索。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进口设备需要测试,很多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尽快熟悉。而这些恰恰是最令夏晓宾兴奋的,越是难,他越想钻研,越是新技术,他越想学习。
凭借多年的经验,夏晓宾自己绘制图纸,设计制作试验台,把智能组件的相关装置、元件整合在一起,逐一进行试验,提前解决了大部分新设备可能出现的互不兼容问题。
然而,光纤互感器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美国专家对产品过于自信,认定一天就可以完成安装,且要求由他们亲自拆箱安装。因此,夏晓宾没机会提前测试这一设备的兼容性。没想到,安装时出了一系列连美国专家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精确性,光纤互感器上需要加装一套保护装置,这就需要有电压。然而,从光纤互感器中只能引出电流,没有电压。这可怎么办呢?美国专家杰瑞犯难了。
对设备了如指掌的夏晓宾有条不紊地梳理设备的情况。和同事们反复研究后,夏晓宾发现,如果从旁边一台设备中接出一个信号,过滤掉其中的电流,再对接口做相应的修改,就能把电压加在这套保护装置上了。
刚解决完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现场环境远远比美国专家了解的复杂,还必须在室外光纤互感器附近,安装一个温度控制箱,才能使设备达到应有的精确度。安装设备的停电时间只有两天,时间一下子紧迫起来。
杰瑞立即向美国公司求援。第二天,另一位专家赶到现场,但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只剩一天时间了,必须在送电前解决所有问题,否则整个智能化改造任务就无法完成。夏晓宾皱起眉头思索着,围着设备转来转去。很快,他发现如果在光纤互感器的支架上装一个转接板,温度控制箱正好能卡在上面。问题迎刃而解,两位专家连呼:“Goodidea(好主意)!”
就这样,问题出现一个,夏晓宾就解决一个,他和同事们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2010年10月9日,午山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完成,成为我国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牵头此次建设改造任务的夏晓宾身上,又多了一个“第一”——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改造安装第一人。
从初中生到继电保护专业的技术带头人
继电保护是电网的最后一道屏障,继电保护设备如果误动了,就必须找出原因。因为这种情况还会出现,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电网的瓦解。夏晓宾最擅长的就是查找事故原因,这也是保护电网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个技术密集型专业里的技术带头人,只是一个初中生。没有学历没有文凭,夏晓宾凭着一股敢冲敢闯不服输的劲儿,冲上了继电保护这块高地。
1976年,16岁的夏晓宾初中毕业后来到原青岛电业局第三发电厂当学徒。在这段时间里,好学的夏晓宾一下班便赶到夜校,学习初等数学和初级制图。“这两门课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夏晓宾说,“加工零件时,我能按照零件的样子先画出图来,再制作。”两年后,夏晓宾被评为优秀徒工,提前一年就出徒了。
这时,一个全新的机会出现在夏晓宾面前。
1979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举办了一个继电保护培训班。当时夏晓宾并不知道什么是继电保护,只知道那是一门很高级的技术。他想起长辈曾跟他说:“要学门技术,有了技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于是,他积极报名参加了这次培训。
由于基础差,这次培训夏晓宾学得很艰难。为了跟上学习进度,夏晓宾自己买来辅导书、练习册,利用休息时间做习题。碰到问题,他就问老师、问同学。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个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
就是从这时起,夏晓宾深深迷上了继电保护这个电力行业里的尖端专业。培训结束后,他继续往夜校跑,先后读完了高中、中专,学习了电子技术、高等数学、制图技术等课程。那几年,夏晓宾的工余生活是被不同的培训班串起来的。工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在原青岛电业局的技术比武中,他一举夺得继电保护专业第一名。1999年,他成为青岛市继电保护专业的第一位高级技师。
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更新,夏晓宾就夜以继日地学习追赶。此时的他,已经由一名初中生成长为继电保护专业的技术带头人,练就了一身查找故障原因的绝活。比如,他不到现场便能根据描述的情况判断出故障所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帆赛在青岛举行。8月1日9时30分,直接为奥帆基地供电的东海路变电站忽然发出直流接地的告警。奥运会开幕在即,如果此时奥帆基地断电,后果不堪设想。变电站负责人第一个就想到夏晓宾。
此时,夏晓宾正在南京路变电站工作。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前往东海路变电站。可由于走得太急,他没带奥帆委专门发放的证件,任凭他怎么解释,东海路变电站的武警战士都不准他进入。他只好一边找人给他送证件,一边联系值班员到现场查看设备情况,再描述给他听。根据值班员传达的信息,夏晓宾判断可能是某个设备绝缘出问题了。这时证件送到了,夏晓宾进入现场一看,果然就是一段线路的绝缘性能降低。
“这就是经验,像老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判断出你得了什么病。”夏晓宾就像一位电网的“老中医”,电网哪儿出了毛病,他都能手到病除。现在,在一线工作的员工如果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都会给夏晓宾打电话求助。“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有问题,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找到我。”夏晓宾笑着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1979年参加继电保护培训班的60名同学中,大部分人都走上了管理岗位,夏晓宾是唯一一个还留在继电保护班组的。三十多年来,夏晓宾放弃了许多机会,始终坚守在继电保护岗位上。他说:“人各有志,我就喜欢踏踏实实地把技术活儿做好。”
1985年,由于在专业上表现突出,单位负责人让夏晓宾担任继电保护班的副班长。可他谢绝了这一任命,理由是他只想全心全意地做技术。“当时我觉得当班长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就少了。”夏晓宾说,“我从来都不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我不想当将军,但我同样积极要求上进,我就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点成绩,做个好士兵!”从那之后,几乎每隔几年,夏晓宾就能得到提拔,可他每次都放弃了。
当年和夏晓宾一起参加继电保护培训、现任青岛供电公司变电工区副主任的刘光毅说,夏晓宾把名利看得很淡,他一心扑在专业技术上。
在夏晓宾眼里,一次技术突破、一次技术创新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一直喜欢动手制作的夏晓宾,把更多的时间和热情投入了创新工作,常常思考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
刚工作时,夏晓宾便注意到设备和变电站的图纸常常会因为使用频繁而变得模糊不清。后来,他负责的变电站越来越多,每座变电站都有一百多张图纸,累计起来超过了1万张。图纸的管理变得非常麻烦。
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图纸?2000年,夏晓宾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整整一年时间,夏晓宾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在了绘图上,一张图一张图地画,终于把1万多张图纸全部绘制进计算机。这使得青岛供电公司在山东率先实现了继电保护微机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节约了管理费用。
“在工作中,我总会想办法把工作以最快的时间、最巧妙的办法完成。”夏晓宾说。就这样,夏晓宾守着继电保护这块高地,专心地学习、研究、创新。直到1999年,为了带动更多的同事成长进步,已是继电保护高级技师的夏晓宾才接受副班长的任命,2005年成为班长。
如今,夏晓宾的继电保护班有36名成员,夏晓宾是资历最老、学历最低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服他。“夏工的水平相当于继电保护专业的博士后呀。”2005年进班组的本科生徐志根说。
一个对工作和家庭都有责任心的人
夏晓宾家里的墙上挂着一本印有“劳模光荣”四个字的挂历。“很多好看的挂历他都不挂,就要挂这个,这是青岛市政府专门发给劳模的。”夏晓宾的妻子刘淑清自豪地说。
为使遇到紧急情况时抢修车进出方便,夏晓宾特意把车位选在了小区门口,以便随时出车抢修。刘淑清下岗后,便没再找工作,在家精心照顾丈夫和女儿。有时候,夏晓宾在休息时间出去处理一些的比较急的问题,刘淑清会一起去。夏晓宾工作,她就坐在车里等,等夏晓宾忙完了,两人再一起回家。
两人最难忘的一次“共同抢修”的经历,当数1997年的啤酒节了。啤酒节前夕,青岛遭遇多年未遇的暴雨,滚雷夹着闪电一阵接一阵。夏晓宾深知雷雨天气对电网威胁最大,觉得晚上恐怕要出事。果然,凌晨,夏晓宾的电话响了——直接控制着啤酒城供电的燕儿岛路变电站发出故障报警,如果故障不及时消除将影响到本届啤酒节的开幕。夏晓宾放下电话就准备出发。
“外面雨太大了,我得跟你一起去!”刘淑清说,“你一个人开车太危险了,我在车上还能帮你看看路。”结婚多年,刘淑清一直很支持夏晓宾的工作。
大雨瓢泼而下,路上有很多熄火被困在雨中的车,部分道路交通快要陷入瘫痪,一些靠山的路还被山上滚下的泥浆、石块堵住。夏晓宾开着车在路上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能走到燕儿岛路变电站。雨还是那么大,路上的积水越来越深,再转下去,恐怕夏晓宾的车也要被困在雨里了。无奈之下,夏晓宾只好和妻子先绕回家,等待雨停。回到家,夏晓宾怎么也睡不着,靠在沙发上观察外面的雷雨,随时准备再出发。4时30分,雨终于小了,夏晓宾立刻冲了出去。
工作虽然忙碌,但夏晓宾的家充满了温馨和情调。客厅的茶几上摆着功夫茶的茶具,夏晓宾夫妇都喜欢喝茶、品茶;电视柜上放着夏晓宾自己刻的石头印章,书房的墙上挂着他写的大篆书法作品;书桌上放着女儿亲手做的彩陶小摆件——依偎在一起的老鼠和兔子,这是夏晓宾和妻子的属相。“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庭,他都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妻子说,“我能嫁给这样一个人,真是幸福。”
一次,女儿随口说了句“要是躺在床上就能遥控关灯就好了”。细心的夏晓宾记在心里,买来遥控装置,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女儿房间的灯装上了一个遥控器。阳台上用来晾衣服的架子原本需要用力拉绳子才能升降,夏晓宾便买来滑轮、手摇把手等零件,把晾衣架改装成了手摇升降式,非常省力。说起这些小事,刘淑清幸福地说:“他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过得很开心。”
三十多年的继电保护生涯,夏晓宾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就像一部巨著,描绘出新时代电网工人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展现出一条发奋学习、不断创新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