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岁的时庭春是三明电业局的元老级职工,他亲眼见证了三明电力的发展史。
1959年9月,从南京电力学校毕业的时庭春来到三明热电厂工作,和来自五湖四海的电力建设者们满怀豪情将青春和热情投入到山区电力建设中。
据了解,1959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舞下,地方工业有较快发展。三明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开始建设,随后三钢、三化等省属企业相继动工兴建,用电需求量急剧增长。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全区电力工业也加快发展步伐。高压输电网络建设揭开序幕。1960年3月,以220千伏设计110千伏运行的古南三线和35千伏三列联络线同时投产,三明开始有了输电线路。
“然而,当时的一切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当时的三明一到夜晚,街上漆黑一片,只有几家商户和极少居民能用上电。城区只有三明热电厂和列车电站6千伏配电网络向各基建工地供电,线路70%是用户自建,绝大多数城乡还处于“油灯时代”。”忆起当年的情景,时庭春十分感慨。
1960年3月,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建成投产,是三明地区第一座变电站。70年代,220千伏后山变电站建成投产、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升压扩建为220千伏变电站,并且有了4座110千伏变电站和5座35千伏变电站,但网架还十分单薄,结构也不合理,220千伏列西、后山变电站仅靠一回220千伏线路经南平与省电网联接。
“当时的电网结线简单,安全性能差,只要任何线路或变电站出现故障,都会造成闽西北电网与省网解列,使三明大面积停电。而110千伏后山至永安、列西至清流、列西至后山输电线路也是单线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尤其是跨越近百公里崇山峻岭的三明至清流输电线路,沿线“挂灯笼”似的T接着明溪、嵩溪、清流三座变电站,这条线路导线截面小、负荷大,且处于多雷区,雷雨季节经常跳闸断电。”时春庭这样表述当时的电网状况。
那时,薄弱的电网与地方发展经济的强烈电力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1978年3月,撤销三明热电厂建制,成立三明供电局,全面担负三明市供电任务。从此,三明电网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78年以来,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明加快电网与电源点配套建设,电网建设进入了新时期。随着220千伏永福、永漳、列马等线路工程、富兴220千伏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工程的建成投运,以及诸多110千伏、35千伏输电线路的增加,形成了220千伏线路从永安、三明、经南平至福州全线贯通的主干电网,永安至福州实现220千伏双回路运行,三明电网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成为全省电力输送中心和最大的供电区之一。”时庭春回忆说。
至1990年,三明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7条、110千伏13条、35千伏38条,配电线路长404.33公里;供电区内以220千伏联接沙溪口、池潭水电厂和永安火电厂;110千伏联接安砂水电厂自成系统,作为福建电网辅助网架,向闽西和永安、大田输送电源。全区供电范围:直供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趸售供电明溪、清流、宁化、大田、沙县、长汀、连城等7个县。
这期间,三明各县(市)相继成立电力公司或电力总站,统一调度和管理本县的电力企业。小电网以及连接乡、村的供电网络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有9个县(市)电网与福建电网连接。全区不仅乡乡有电,90%以上的行政村也通了电。各县都形成以福建电网为主要电源,各自独立的地方配电网络。
1993年更名为三明电业局。三明电网的发展也开始步入快车道。
随后,三明电业局实施了城市电网改造与农村电网改造,大大提高了城市供电可靠性,城乡居民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三明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规模将达到36.5亿元,投资额是“十五”期间的近3倍。
2007年12月19日,500千伏三阳变正式竣工投产,它使三明率先在闽西北迈入超高压电网行列,构筑了三明电网在中部的重要电网枢纽。依托三明500千伏变电网架,地区主干电网结构进一步跃升,逐步形成220千伏电压等级县域间主干网,随着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投运,大大改善三明地区220千伏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及系统稳定性,地区网架大大加强,实现了电网发展新的里程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日前,三明电业局组织时庭春等离退休老同志参观500千伏三阳变电站和220千伏列西、富兴变电站,实地感受三明电网的发展变化。当看到一座座高耸的支构架,一条条穿越崇山峻岭逶迤而来的输电线路时,时庭春等老同志的心情无比激动。时庭春说,“6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三明电网从110千伏高压电网跃升到500千伏超高压电网,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和成长,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闽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三明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