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码也得与去年持平,否则我们电厂真的受不了。”五大电力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在此次订货会上,煤企与外围中小电力企业合同大多签完。不过,大部分合同仍是签量不签价,少量写有价格的合同也未将价格定死,最终仍要看五大电力集团的合同价格执行。
“五大集团没有签,有一半的煤炭销量落实不了,更重要的是价格不能确定,这也意味着整个订货会都是白忙活。”山西一家煤炭企业的与会人士称。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内部文件,此次订货会预计电煤合同汇总总量6亿余吨,五大电力集团订货目标3亿余吨,占50%以上。
迟迟未谈妥会不会影响五大电力集团电煤供应而由此导致供电紧张?
“煤炭订货会对明年价格预期环境复杂太多,发电企业看跌,煤炭企业想要拉涨,这种看不清的市场必然会造成‘谈崩’,不过不要把这种协议合同看得很严重,最终也没有听说发电企业因无煤而停产的状况。”煤炭运销协会专家李朝林对上述担忧作了回应。
煤价还有20%下跌空间
“产生零合同的最大原因在于今年运输形势压力大大缓解。” 据光大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郭国栋回忆,煤炭订货会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为价格相互博弈的情况颇为常见,往年最终的合同多为“定量不定价”,“定量是为了在往年运力紧缺之际,率先抢下有限的运力”。
事实上,煤炭价格仍将下滑早已在业界达成共识。国泰君安煤炭行业分析师杨立宏更是明确指出,2009年煤炭价格仍有20%左右的下跌空间。目前市场煤价已跌至2008年年初即去年合同价的水平。
“正如煤炭企业在订货会之前减产一样,明知价格还有下降空间却仍死咬住价格不放也是煤炭企业无奈的谈判策略。”在联合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王爽看来,倘若煤企自己都开始自降合同煤价码了,市场煤价格将会跌得更厉害。
值得注意的是,刚过去的这一周,秦皇岛港5500大卡电煤平仓价重挫约18%,创今年以来电煤单周最大跌幅。
电企库存可用30-40天
相比2008年煤炭订货会,电力企业被动接受煤企将电煤价格上涨15%的窘境,如今尚未缓解的电煤价格下滑之势以及足够多的电煤库存,成就了电力企业的“牛气”。
“电力企业电煤的库存尚够用30-40天,几乎高于往年同期一倍。”王爽称,目前电煤价格已跌回今年年初时的水平,虽然电企已扭亏并有微薄盈利,但鉴于电煤价格仍有下降空间的预期,电力企业并不担心“零合同”,“更何况即将到来的一季度本就是电煤需求的淡季。”
“订货会上签不成合同,之后价格极可能随行就市。”在王爽看来,“零合同”事件更促进了电煤价格全面市场化的进程,每年一度煤炭订货会的效果逐渐减弱乃至最终被取消也是必然的趋势。自2006年起,延续了50多年的由政府集中组织召开的煤炭订货会被取消,就预示着煤炭价格将逐渐实行全面市场化的预期。
“关注‘价格谈判’没有实质意义,历史证明,煤炭合同价格即使签订,但供需方也未必按照签订的价格执行。”平安证券煤炭行业高级研究员陈亮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在电煤市场价疯涨之时,年初签订的合同价早已成为一纸空文,除了中国神华(601088)和中煤能源(601898)等大型央企外,其他中小煤企的合同均是参照市场煤价。
业内普遍认为,明年煤炭供需平衡较为宽松,是推进煤电价格改革的大好时机。
对此,王爽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目前真正实施尚有难度,仍缺乏改革的配套机制,如目前由电网公司承担的配、供电服务(零售环节)尚未分拆出来形成有效竞争,凡此种种皆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