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力援建四川220千伏安县变
那山那人那灯
——来自重庆市电力公司援建四川220千伏安县变电站的报道
本网通讯员任永礼报道
横亘在四川绵竹与阿坝州茂县间的九顶山,曾经是风光旖旎的高山牧场、湖泊、灌木林自然生态景区。九顶山下,驻守着川西北枢纽变电站、“天府第一站”——220千伏安县变电站。然而,时间永远凝固在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巴山蜀水瞬间怆裂凄崩、满目疮痍。罕世天殇,将220千伏安县变电站毁于一旦。
川渝山水相连,电网亲如一家。重庆市电力公司在第一时间向四川重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支援灾区修复电力“生命线”,提供重建家园的“光明血液”,重庆电力员工又挺身而出,承接了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4座110千伏变电恢复重建这块最硬的“骨头”。
5月25日,笔者走进220千伏安县变电站的抢修现场,记录下了重庆电力员工演绎的一个个闪动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战地“父子兵”
“爸,你要注意腰伤,累了就休息一下嘛!”5月24日晚8点,王良才、王秦亮父子俩坐在帐篷里微暗的灯光下吃晚餐,活儿才干完、饭菜早已变凉。
“我知道。来,儿子,你多吃块肉,正长身体呢。”王良才将碗里仅有的两片肉夹起一片放到儿子碗里。
王良才、王秦亮都是重庆电力渝能集团公司的员工。在繁忙的灾区电网抢修战场,这样的父子情深几乎每天都发生着。
饭后,王秦亮用手蘸着药酒为父亲揉搓老伤腰,动作有些生疏。也难怪,在家里时,父亲的“贴身护士”就是妈妈。来220千伏安县变电站抢修已经七天了,余震时来时停,北川疫情“禁地”只相隔三十多里,饮水、吃饭也难以保障,曝晒、雨淋乃家常便饭。
时间就是生命!因为走得太匆忙,父子俩从单位离开重庆时,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别,只在到达成都后才打了个电话回家。每天的工作很忙,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铆着劲抢修,昼夜轮班施工作业。余震不停,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开始纠缠于心。
不要管余震,不要怕艰苦,比起灾区人民的苦难,一切都可以克服!在从未有过的特殊战场上,53岁的王良才每天在吊车起重的指挥现场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常常腿脚发麻、腰伤刺痛,但他从未喊苦叫累。26岁的王秦亮参加工作后多是做动脑的技术活,很少肩扛背磨,但这次灾区没有民工可找,只能重活累活自己干,他总是抢在前头,争着扛大包、抬大件、上杆塔,手上、肩上磨破了血泡都没有吭一声。
“这爷儿俩,真是好样的!”在220千伏安县变电站的抢修现场,只要一提起这对“父子兵”,大家都会伸出大拇指。
老将“不服老”
地震发生不久,听说公司要派支援队赴川救灾,61岁的袁海河万分焦急,怎么也坐不住了。袁海河是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的一名退休老职工。
“总经理,我要随支援队去灾区,要是不让我去,我就赖在你这里不走!”老袁在办公室门口拦住了领导,不达目的不罢休。
“老袁,我们主要是考虑老同志去了会受很多苦,吃不消。”总经理劝说。
“国难当头,哪还分男女老少,抗日战争中还有老八路呢,我非去不可!”老袁丝毫不动摇。最后,他如愿以偿,随公司第二批电力支援队进驻绵阳灾区,参加了220千伏安县变电站的抢修。
抗震救灾,不分男女老少,重庆电力员工纷纷请战。50多岁的职工张为民、肖明其等人也都找到单位领导请缨要上“前线”。他们说,地震后,公司抽派了第一批年轻同志赶赴四川灾区,心里就很不服气。
“一只公鸡还四两力呢,何况我还老当益壮?”、“我去年在公司的变电检修比武中还获得了季军,啥不行?”、“灾区有那么多人要救,我是老党员,这个时候不冲上前还待何时?”……老职工们逼着领导放行。
在抢修现场,袁海河、张为民、肖明其等老同志还真“不服老”,搬物资、拌混凝土、砌围墙、浇筑基坑、拆装设备、送材料、递工具、做饭菜……,不到跟前看面容,还真不知道忙忙碌碌的他们竟是五、六十岁的“老将”。
“老将出马,一个顶仨,他们不仅工作经验丰富,好多活还抢着干。他们的心里真装着灾区同胞的光明与希望啊!”220千伏安县变电站抢修现场副总指挥张航感叹道。
父母“不怪儿”
看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正在北京陪父母旅游的重庆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姚华鸣惊忧不安。这本来是他参加工作近30年来首次休长假,专门带着年迈的父母第一次外出旅游,准备陪父母看看梦想已久的天安门、逛逛从未去过的长安街、登上巍峨雄壮的古长城……
然而,精心计划的旅程不得不因为惨烈的地震灾害而中止。
“儿子,咱们回吧,你们单位一定等着你去参加抗震救灾,我们不怪你!”父亲看着在房间里不停转悠的姚华鸣说,母亲也跟着点了点头。
“爸,妈,我们好不容易……”姚华鸣欲言又止,心情沉重而愧疚。
“别说了,快走吧,灾区人民多需要帮助呀!”父亲说着就开始收拾行李。
几经周折,5月16日,他们才乘机返回重庆。
灾情声声急,姚华鸣匆匆赶到单位请求奔赴灾区抗震救灾。但经公司领导统筹考虑,姚华鸣暂留后方处理相关工作。
5月21日,姚华鸣终于被批准由后方转战前方,主要协助公司莫文强总工程师督阵指挥220千伏安县变电站和100千伏永安变电站、110千伏晓坝变电站的恢复重建,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啃下这块灾区电网恢复重建的“硬骨头”。
一到抢修现场,姚华鸣一天也没有闲下来。反复商讨总体方案,审查现场管理、施工组织、安全保障、后勤服务、防病防疫等制度和措施,开会、跑施工现场、协调工程各方关系、收集分析当天工作等等。
“父母几十年的心愿还未能了,可抗震救灾工作不等人。忠孝难全啊!”姚华鸣说出这句话时,眼圈红红的,明显有泪花在闪动。
党旗“照亮心”
“党一定会来救我!”这是废墟下被困群众的坚定信念。“是谁为我们撑起力量的手臂,是党!是谁为我们拨亮心灵的灯光,是党!”这是一位获救学生发自肺腑的赞美与讴歌。
在凝聚全民族力量的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哪里危险最多、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困难最大、哪里任务最急,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同样,重庆市电力公司也把党组织建在了抗震救灾的前线。在他们搭建的220千伏安县变电站抢修指挥部内,四壁屏障上的“川渝一家,血浓于水”、“党员带头,突击当先”、“有党组织,就可战胜一切”等标语引人注目。电力员工的宿营地,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人:光明勇士!”5月22日,重庆市电力公司赴川抗震救灾临时党总支成立,67名共产党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他们的名字只有一个:光明勇士。
为了灾区人民的光明和希望,他们是抗余震、斗疫情、战艰辛的勇士。
攀爬铁塔、装御设备、抬运材料、浇筑基坑、带电作业、灯下绘图、安全监督、运送饭菜……人们无法从着装上辨识谁是党员,但从那些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抢修行动中看得出来。在抗震救灾援建灾区电网的现场,党性在他们胸中激荡,责任促使着他们奋勇向前。在所有电力援建队伍中第一个到达、第一个承接抢修重任、第一个完成主变吊罩、第一个完成上百件设备的试验检测、第一个进入全面恢复安装、第一个采用钢结构等新技术、第一个……
雨后的太阳曝热,烤得施工作业中的重庆电力员工们直冒汗。而忽来忽去、时强时弱的余震更让人虚汗直流。于是,热汗、冷汗混合着湿透了他们的衣服。河水已被污染,难得有水洗澡、洗衣服,时常是脏衣服放了几天后又接着穿。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入党积极分子黄昊、李涛、张国林等,用他们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接受了一场抗灾斗争的大考验,用他们的真情实感写出了一份份入党志愿书。他们和众多的电网员工一样,为恢复灾区光明的那一天努力着、坚守着、奋斗着。他们,更渴望在重见光明的异乡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