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下,华虹集团悄然作出调整。   近日,有接近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虹集团”)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预计总投资15亿美金的华虹12英寸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基本已经搁浅。   由于12英寸工厂代表了先进工艺和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早在2005年初,华虹集团便提出了战略转型的目标,其核心便是在现有8英寸生产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12英寸生产线。   “项目虽然早就定调,但资金却迟迟不能落实。”该人士表示,久拖未决之下,华虹集团高层最终做出“放弃”的决策。   然而,为配合12英寸生产线,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华虹集团便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华虹12英寸半导体线搁浅调查

2006-11-06 00:00 
 
  无奈之下,华虹集团悄然作出调整。

  近日,有接近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虹集团”)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预计总投资15亿美金的华虹12英寸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基本已经搁浅。

  由于12英寸工厂代表了先进工艺和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早在2005年初,华虹集团便提出了战略转型的目标,其核心便是在现有8英寸生产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12英寸生产线。

  “项目虽然早就定调,但资金却迟迟不能落实。”该人士表示,久拖未决之下,华虹集团高层最终做出“放弃”的决策。

  然而,为配合12英寸生产线,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华虹集团便做出了系列调整,包括变更部分子公司股权、调整集团组织架构、进行人员调整等等。

  而今,战略转型棋至中盘,12英寸项目却“难产”,这些在当时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究竟该如何继续演进?

  12英寸梦

  华虹集团的“12英寸之梦”始于2005年初。当时,全球芯片行业开始刮起12英寸旋风。以英特尔、三星为首的国际一流芯片公司,以及以台积电、台联电为首的台湾芯片代工企业,纷纷开始兴建12英寸芯片生产线。

  “12英寸”是指晶圆的直径。用一片8英寸晶圆能制造出100块芯片,而一片12英寸晶圆则能制造出225块。晶圆直径越大,意味着制造一块芯片的成本越低。因此用12英寸生产线逐步替代8英寸生产线,成为主流芯片大厂未来的竞争策略。

  华虹也不例外。在前有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实力强大的专业代工厂,后有华润上华、和舰等“追兵”的情况下,华虹战略转型的大幕缓缓拉开。

  虽然华虹官方鲜有说法对转型一事做出交代,但在外界看来,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征兆可查:一是原美国应用材料全球副总裁王宁国博士的加盟;另外一个就是以华虹为原型,原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执笔的著作《“芯”路历程》的出版。

  王宁国拥有超过25年的行业从业经验。华虹集团内部人士称,华虹看重的是王宁国在海外的广泛资源。就任后王的主要工作一是融资,二便是负责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和运营工作。

  至于《“芯”路历程》一书,其以华虹为原型,体现了国人对自主高科技企业探索的艰辛历程。业内人士认为,此书在华虹转型时期的高调出版,不仅是一个总结,它是在通过另一种方式提醒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更加善待这个有过历史贡献的高科技企业。

  资金受困

  但这样一个代表未来趋势并被多方寄予厚望的项目,现在却遭遇搁浅。对于项目搁浅的原因,华虹集团官方以“敏感时期不便披露”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一位半导体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搁浅可能是华虹出于对12英寸生产线未来盈利能力缺乏信心,同时担心转型IDM(集成器件制造)模式自己做设计会影响旗下赢利子公司华虹NEC的业务——华虹NEC为专业代工厂。

  事实上,对于是否应该上12英寸生产线,国内产业界争议颇大。目前,12英寸生产线的产品市场主要在海外,部分人担心国内兴建的12英寸工厂是否会有足够客源?此外,建设运营12英寸芯片生产线需要耗费大量资本,业内通常的说法是20亿美金,如此庞大的投入能否及时回收且获得额外回报也是疑问。

  目前,国内能够涉足12英寸芯片生产的仅有中芯国际一家。合资企业无锡海力士-意法半导体也刚于9月宣布了其进军12英寸生产线的计划。

  上述接近华虹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华虹12英寸生产线项目的申请,此前已经通过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审批,上述担忧完全可以免除,“最终在执行层面出了问题”。

  该人士认为,有关方面承诺给予华虹集团再发展的专项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是最终导致项目搁浅的关键原因。

  记者了解到,由于建设12英寸生产线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华虹集团曾于去年7月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过一份报告。报告的主旨是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华虹12英寸项目资金支持。有关方面当时同意对华虹的再发展进行投入。

  此后,华虹集团内部流行的说法是,国家有关部门已同意为项目拨划2亿美金的专用资金。

  不过,这一承诺却迟迟未得到兑现(详见本报2006年8月8日《华虹转型十字路口:2亿美元政府投资悬空》)。了解内情人士对此讳莫如深。

  重回代工路线?

  比放弃12英寸项目更难抉择的,是华虹业已开始的战略转型。华虹集团先前的一切调整,皆因12英寸计划搁浅而变得失去意义。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华虹目前正酝酿另外一次重组计划。除此以外,华虹还必须面对计划搁浅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华虹集团内部人士称,王宁国上任后,12英寸生产线项目加快了推进。华虹与意法半导体关于300毫米铜工艺技术转让进行了多次磋商且进入了最后谈判阶段。此外,王还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可以暂缓付款的设备。这些设备采用类似“租赁”的模式,华虹只需要先期付部分定金,随后再分期付清(设备投资是芯片生产线建设前期最大的一笔开支)。

  不过,进行这些合作的前提是,国外合作伙伴确认华虹有初期的建设投入。如今“前提”消失了,华虹将很难面对这些合作伙伴。

  此外,关于内部调整计划,有业内消息人士称,之前王宁国以华虹国际为核心、以上市为目标进行的系列整合将会搁置,华虹NEC专业代工的地位将被巩固和强化。如此,华虹转型为国内首家IDM模式芯片厂的计划可能泡汤。

  华虹集团拒绝对上述消息作出回应。知情人士称,华虹集团将于本月中旬召开股东大会商讨此事,有关华虹集团的走向届时会有定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