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之滨,秦山之麓,历史再一次垂青这片民族核电崛起的热土。7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核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扩建项目,这既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对自主设计、建造、管理和运营的我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充分肯定。
2002年4月15日,秦山二核1号机组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创造了我国核电建设史上的奇迹。在这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是我国研制的,按设备价格计算,国产化率达55%。秦山二核的自主建设,使民族机电行业制造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基本具备问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能力。“我们看到了当年核工业人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精神在核电建设中的延续。”曾悉心考察秦山二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建士说。
在秦山二核运营的记事本上,记录着如下数据———1号机组投产第一年的负荷因子就达到74.9%,第二年达到81.2%,第三年达到82.2%。这个成绩远高于65%的设计值,接近85%的世界核电中值水平。对此,参观秦山二核的一位法国同行深感惊讶:“在核电站运行之初,这样高的负荷因子是罕见的。整个法国核电发展50多年,平均负荷因子也才83%。”
透过衡量一座核电站管理和运营水平的负荷因子,是秦山二核种类齐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运行管理体系。
“秦山二核之所以能实现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是因为我们有一支业务精湛、协作出色的操纵员队伍。”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兰和自豪地说。秦山二核的操纵员是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国产化”核电站操纵员。在这些平均年龄仅28岁的核岛“掌门人”操纵下,秦山二核已有232.63亿千瓦时的核电源源不断地输入华东电网,在有效缓解电力紧张态势的同时,为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