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初,西藏那曲市色尼区欧玛亭嘎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25台4MW风电机组巍然矗立在平均海拔4650m的羌塘草原,巨大的叶片划破长空,将凛冽刺骨的寒风转化为稳定电能,彻底改写了那曲冬季缺电的历史,让23万藏族同胞告别了靠牛粪取暖的日子。“风”从高原起:破解能源困局那曲,藏语意为“黑河

首页 > 风电 > 风电整机 > 企业 > 正文

4650米“追风”,为雪域高原带来温暖

2025-07-10 09:23 来源:《风能》 作者: 王芳

2024 年年初,西藏那曲市色尼区欧玛亭嘎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25台4 MW 风电机组巍然矗立在平均海拔4650m的羌塘草原,巨大的叶片划破长空,将凛冽刺骨的寒风转化为稳定电能,彻底改写了那曲冬季缺电的历史,让23万藏族同胞告别了靠牛粪取暖的日子。

“风”从高原起:破解能源困局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年平均气温低于0℃,冬季漫长严寒,朔风凛冽,岩壁上尽是其蚀刻的“浮雕”,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达3724万kW。

“以前,冬天经常停电,烧牛粪取暖是常态,电暖器根本不敢开。”欧玛亭嘎村村民塔培回忆道。这个困境在冬季尤为突出⸺光伏发电受限于短日照,水电因河道结冰而减产,导致那曲长期面临“夏盈冬缺、昼盈夜缺”的电力供应格局。

这一局面在2023年被打破。国家能源集团西藏公司仅用253天,便在那曲建成了总装机10万kW的欧玛亭嘎风电场。这座建成时便创下世界超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最大、装机规模最大纪录的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2亿kWh,全部用于内需保供,可满足23万人的用电需求。

那曲风电项目作为2023年保供项目,西藏自治区政府主管部门要求当年必须建成投产。项目面临着前期进场急、可利用施工期短、基础浇筑难、施工吊装险、并网任务重等五大难题。国家能源集团西藏公司在那曲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仅用短短10天便组织完成了高原机型初选、风能资源预评、风电场工程匡算等技术准备,选定了风电场址。项目核准后,前期阶段项目负责人带头走访,一家家做工作,凭着牦牛般的韧劲,顺利取得项目用地批文。

“由于那曲风电项目地处高寒地区,各种技术难题层出不穷。气温低、温差大,导致混凝土浇筑难度极高。我们积极开展试验,坚守现场观察并和施工方讨论解决方案,最终设计了服役性能较好、造价较低的混凝土合理配比,既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寿命,还节约了成本。”国家能源集团西藏公司那曲分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田江伟向《风能》讲述了当年建设时期的情景。在吊装环节,建设施工团队克服了高原缺氧、雨加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仅用3个多月即完成25台风电机组的吊装工作。2024年1月1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西南区域总监蔡文韬向《风能》介绍,针对高海拔地区特点,项目采用25台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DEW-D4000-172型永磁直驱风电机组,风轮直径达172m,轮毂高度为100m,扫风面积相当于3.3个标准足球场。即使在空气密度仅为平原50%~60%的高海拔环境下,这些风电机组仍能稳定运行,机组平均可利用率高达99.6%。

“高原的风曾被认为‘有气无力’,但通过技术创新,我们让它在严苛环境下依然高效发电。”东方电气风电研究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杨奎滨表示,团队针对超高海拔环境下的“高原反应”⸺空气密度低导致机组失速、低气压影响电气绝缘性能、强紫外线加速部件老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攻关。直驱技术省去齿轮箱环节,减少能量损失,更适合低空气密度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同时,简化了机械结构,进而降低了故障率,更好地适应了高原运维条件。

此外,东方电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优化,通过叶片增功技术、电气系统升级、稳定性控制技术、智能失速检测系统和湍流预测技术等,确保机组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绿”染草原:生态与发展的平衡术

在牧区,草地是牧民的生命线。在风电项目建设初期,如何说服牧民“借地”成为难题。26岁的藏族工程师白玛多吉主动担起协调工作。这位毕业于林芝农牧学院的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曾在青海大柴旦被戈壁滩上的大规模风电场所震撼,决心为西藏风电规模化开发贡献力量。他走村入户,向村民解释风电的环保效益:“我们剥离草皮,定期养护,完工后再铺回去,草很快就能长回来。”同时,业主方承诺提供临时用地补偿,鼓励村民参与建设。

为最大限度减少生态影响,建设团队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严格执行草皮剥离养护制度⸺每块草皮连根带土保留30cm厚度,就近平铺存放,避免转运损伤。临时堆放的草皮由专人养护,防止车辆碾压和牛羊啃食,定期洒水施肥。复垦阶段,团队与地方农科院合作,引入青海高原植被恢复经验,建立恢复示范点。经过4个月的精心治理,草甸恢复如初,顺利通过环保验收,当地牧民满意度达100%。此外,项目采用封闭式施工,通过洒水降尘、废水集中收集等措施,确保高原净土不受污染。

“风电场开发不仅没有破坏草场,还让我们用上了稳定电,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牧民次仁感慨道。据统计,项目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t,相当于节约标煤6万t,真正实现了“绿电生金”。

“光”照未来:乡村振兴的能源引擎

风电项目建设不仅送来了电,更创造出致富机会。项目建设期间,吸纳了当地劳动力200余人,支付薪资及本地机械、建材费用约5000万元,有利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前,只能放牧;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参与风电机组基础浇筑的牧民多吉笑着说。东方电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本地化用工,不仅提供技能培训,还优先采购当地建材,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数据显示,那曲市2023年因清洁能源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超亿元,许多家庭首次用上了电采暖。

在欧玛亭嘎负责风电机组维护的陈阳发现,那曲市的暖气从2024年12月一直供应到了今年3月⸺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每次听到村民说最近不怎么停电了,我就觉得值了。”这位23岁的四川小伙曾在-20℃的深夜完成风电机组检修,只为尽快恢复供电。

“智”领变革:高原风电的中国方案

欧玛亭嘎风电场的成功,离不开东方电气在超高海拔风电技术上的突破。中控室内,陈阳轻点鼠标,大屏上实时显示25台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过去检修要开车几公里,现在智慧系统能提前预警故障,维修效率提升40%以上。”他介绍道。每台风电机组均搭载iPACOM智慧系统,基于边缘计算和智能算法,实现无人值守、无忧运营;集群控制系统则动态分配风电机组出力,实现最优发电调度。

这一模式为超高海拔风电开发提供了范本。2025年4月,全球海拔最高的风光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西藏尼木10万kW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海拔达4850~5221m,将安装18台单机容量为5.56MW的风电机组,配套20MW/80MWh储能系统。同期,海拔5130m的西藏国能吉措风电项目和海拔5370m的西藏华电山南琼结风电项目,先后完成首台风电机组基础浇筑,相继刷新全球风电最高海拔纪录。这些项目均借鉴了欧玛亭嘎的经验。蔡文韬向《风能》表示,目前那曲在建风电30万kW,计划于今年年底投产。预计青藏铁路电气化工程和藏中―昌都第二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消纳水平。未来,那曲将形成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优化西藏“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体系。

从“风吹石头跑”到“风车转出绿电”,那曲的风电故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东方电气的风电机组不仅转动着能源革命的齿轮,更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如国家能源集团西藏那曲分公司副总经理胡建生站在风电机组下听到叶片划破长空的声音时所感慨的:“我们做了一件造福一方的事情。”随着更多“追风者”加入,青藏高原的绿色梦想,正随风飞扬。

原标题:《风能》乘风 | 4650米“追风”,为雪域高原带来温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