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正在北京举行,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国氢科技”)先进制氢BG 区域市场总监张伟佳在博览会现场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技术加速突破,氢能产业正从培育期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迈进,预计 “十五五” 期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拐点。
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化 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竞争力
作为国内氢能领域唯一实现材料级自主化的领军企业,国氢科技在本次展会集中展示了 “1+2” 业务布局的最新成果:“斯”系列关键材料部件、“氢腾”系列燃料电池和 “氢涌”系列电解水制氢装备与解决方案,覆盖从关键材料到装备制造的全链条技术优势。
张伟佳透露,“氢腾” 燃料电池已形成系列化产品谱系,累计交付超 2000 台套,车辆运营覆盖全国多地,累计纯氢运行里程突破 4000 万公里。2025 年 3 月,其产品更首次在南极成功发电,标志着中国氢能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重大突破。
在制氢领域,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 “氢涌” PEM 电解水制氢装备实现多项技术突破,500Nm³/h 电解槽单体产氢量创国内之最,并在2024年完成国内最大规模 10000Nm³/h PEM制氢装备交付。其创新的 “氢涌智氢岛” 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融合数智化平台与高性能装备,显著提升绿氢项目效率与安全性,推动绿电到绿氢的产业链贯通。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行业进入规模化前夜
回顾 “十四五” 期间,张伟佳认为,氢能产业在政策引导下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产业链构建的跨越式发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相继出台,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与能源属性;地方政府在补贴、基建等方面的支持加速了产业落地。
数据显示,2024 年绿氢产业规模已达千亿级,其中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投产后,年减碳量将超 65 万吨,为绿色氢基能源发展树立标杆。张伟佳预计,2025年氢能市场将进入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的关键期。
破解 “卡脖子”难题 央企担当引领产业升级
针对行业面临的技术成熟度低、成本高等挑战,国氢科技始终以核心技术自主化为突破口,攻克膜电极、碳纸、催化剂等关键材料难关,打破国外垄断。目前,公司已构建 “1+6” 产业基地布局,推动区域协同与产能提升。
“氢能发展需要政策、技术、市场三方联动。” 张伟佳认为,应加快碳排考核细则落地,赋能绿氢产品价值;鼓励链长企业牵头产业链合作;通过重大示范项目实现技术验证、打通技术堵点。未来,国氢科技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氢能在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为 “双碳” 目标贡献氢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