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德国最大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公司(Thyssenkrupp)曾获得20亿欧元(约合21亿美元)的政府补贴,用于建造氢能炼钢炉。这一举措曾是德国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标志性承诺,然而如今,该计划已被搁置。
(来源:能源新媒 文/能源杂志)
自2022年底德国政府内阁改组以来,多项关键能源转型项目的资金遭到冻结,主要政党纷纷将政策重心转向其他领域。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曾承诺投入数百亿欧元补贴,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量削减三分之二的目标。但在全球气候危机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德国正逐步收缩其气候行动力度,甚至可能放弃其作为欧盟能源转型引领者的角色。
随着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退出《巴黎协定》,国际社会一度期待德国能填补全球气候领导力的空缺。但熟悉德国政情的人士指出,这一期待恐难实现。
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与绿党、自由民主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因预算压力已难以兑现既有气候承诺。分析普遍认为,气候相关资金在2025年大选后或将面临进一步削减。
当前形势下,将气候政策全面纳入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德国政府气候顾问委员会主席汉斯-马丁·亨宁(Hans-Martin Henning)强调。
该机构最新报告指出,若想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德国需在未来七年将减排速度提升至当前的两倍。与此同时,德国外交部与联邦情报局联合发布的年度风险评估报告,首次将气候危机列为国家安全五大威胁之一。
尽管保守派反对党与社会民主党均承诺坚守2045年碳中和目标,但此前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欧盟能源价格高企以及移民问题激化的多重压力下,能源转型已退居德国国内议题的次要地位。
保守派领袖默茨(Friedrich Merz)明确表示将优先增加北约军费开支,同时严格遵守债务刹车财政规则,此举进一步压缩了气候投资的财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保守派阵营对能源转型的模糊表态已引发行业担忧。默茨曾公开质疑风电设备的景观影响,称其破坏自然风貌,相关言论遭到可再生能源协会的强烈批评。其近期对绿色钢铁时间表的怀疑态度,更让钢铁行业陷入观望状态。
随着2月23日大选临近,降低能源价格成为各党派争夺选民的核心议题,但具体政策路径仍不明晰。
目前没有任何方案能说明资金从何而来,智库Agora Energiewende气候政策专家朱莉娅·梅茨(Julia Metz)指出。据该机构测算,为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德国每年需投入930亿欧元,“若缺乏政府激励计划,碳中和承诺将沦为空中楼阁。

这种政策转向标志着德国气候战略的重大调整。
朔尔茨政府任内,德国曾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全长9000公里的国家氢能管网启动建设。国际评级机构标普(S&P Global Ratings)更将德国评为西欧氢能应用最成熟国家。然而,原定投资230亿欧元的工业脱碳计划在政府改组后陷入停滞,第二次项目招标至今未见踪影。
保守派提出的气候基金重组方案或将导致更多项目夭折。该方案计划将资金从工业减排项目转移至居民能源补贴,以缓解欧盟2027年碳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
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可能重创产业链——以绿色供暖行业为例,政府热泵补贴政策催生的新兴市场正面临资金断供风险,而保守派主张废除的化石燃料锅炉禁令,更让行业前景雪上加霜。

企业层面的连锁反应已然显现。受美国关税壁垒和潜在对华贸易战影响,蒂森克虏伯公司宣布其价值20亿美元的氢能炼钢炉将改用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尽管公司宣称最终仍会转向氢能,但发言人坦言技术转型时间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这种摇摆态度折射出德国工业界的普遍焦虑——当政策支持减弱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短期成本更低的传统技术路径。
观察人士指出,德国气候雄心的收缩或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作为欧盟经济引擎,其政策转向可能导致欧洲碳市场流动性下降,清洁技术研发投资萎缩,甚至影响《欧洲绿色协议》的整体推进。在气候危机日益迫近的当下,德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转型,更将重塑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本文编译自彭博,有删减)
原标题:德国缩减气候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