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讯:春节过后,除了《哪吒2》,最火爆的话题当属DeepSeek。有消息称,东风岚图、吉利汽车、广汽ADiGOSENSE正与DeepSeek深度融合,完善其原有AI模型,上车指日可待。北极星储能网也借储能行业热门话题发出提问,看看DeepSeek如何作答。2月9日,两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

首页 > 储能 > 储能应用 > 发电侧 > 市场 > 正文

企业淘汰!行业洗牌?DeepSeek锐评取消强制配储后新型储能未来

2025-02-11 08:38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北极星储能网

北极星储能网讯:春节过后,除了《哪吒2》,最火爆的话题当属DeepSeek。有消息称,东风岚图、吉利汽车、广汽ADiGO SENSE正与DeepSeek深度融合,完善其原有AI模型,上车指日可待。北极星储能网也借储能行业热门话题发出提问,看看DeepSeek如何作答。

2月9日,两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有多方提出疑问:储能是否将失去发展机会?实则不然。

据CNESA数据显示,2024中国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43.7GW/109.8GWh,其中风电光伏新能源配储占比31.6%,是当前储能市场增量主力。

早在2017年6月,青海发改委印发的风电项目开发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新能源配置储能要求,要求风电按照建设规模10%配建储电装置。而新能源配储真正规模化执行,大概要从2020年开始算起。据北极星储能网不完全统计,2020至2023年间,全国各地出台约有87项新能源配储政策。2024年内也有45项政策规定新能源配置储能需求。

但在政策推动过程中,各地陆续出现了储能“建而不用”的现象。储能投资成本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导致大部分新能源开发商投建储能意愿不强。在“强制”配储要求下,投资商更倾向于选择低价产品,这也导致了部分劣质储能产品入场、储能安全风险陡增。

但在2023年以来,各地储能项目开发有了新变化,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逐渐崛起。在2024,中国新增储能装机中独立储能占比已经高达60.6%,相当于新能源配储的两倍。

其次,各地新一轮“两个细则”、电力辅助服务政策调整下,光伏风电面临的考核更加严格,若不满足需求将承担更加高昂的考核费用。而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成本的快速下降,目前储能的调峰调频黑启动等各类调节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尤其随着新能源装机猛增,储能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动支撑作用和价值正在被挖掘。也正因为如此,配储已经从“被迫、强制”逐步成为新能源开发商主动的选择。

当然,随着功能性需求增加,储能调用机会将越来越多,这也对储能设备的性能质量、交易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储能行业的洗牌也在所难免。

不过,当前储能仍然面临另一个堵点,储能的作用价值酒究竟如何衡量?如何获得更加合理的收入?这也和本次两部门印发的“电价”政策直接相关。

针对这一疑问,DeepSeek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能源配建储能模式导致储能利用率低、成本压力大,甚至出现“建而不调”现象。新政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储能需通过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租赁、辅助服务收益等市场化方式实现盈利。

——尽管强制配储政策退出可能短期抑制装机增速,但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将推动储能从“被动配套”转向“主动盈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DeepSeek回答原文如下: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中国储能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新型储能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 一、**市场化导向增强,储能价值回归经济性本质**

1. **强制配储政策退出,储能需求转向市场化激励**  

此前,全国28个省(区、市)要求新能源项目按装机容量的10%—20%配建储能,但该模式导致储能利用率低、成本压力大,甚至出现“建而不调”现象。新政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储能需通过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租赁、辅助服务收益等市场化方式实现盈利。

2. **电力市场机制完善推动储能收益多元化**  

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交易机制逐步成熟,储能的调峰、调频、备用等价值将更充分体现。例如,独立储能可通过参与现货市场峰谷价差(如0.2—0.3元/kWh)和容量补偿获得收益。此外,政策鼓励新能源与储能联合参与市场,通过分时中长期合同提升收益。

### 二、**技术降本与创新加速,行业向“卷价值”转型**

1. **电化学储能技术持续突破,成本进一步下降**  

2024年,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本已降至约0.3元/Wh(同比下降43%),预计2025年成本将进一步降低30%以上。同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例如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已并网。

2. **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水平提升**  

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成为主流,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一体多用、分时复用”模式)提升系统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市场将更注重储能的循环寿命、安全性和调度灵活性,而非单纯低价竞争。

### 三、**独立储能与共享储能成为主流模式**

1. **独立储能项目迎来发展机遇**  

新政为独立储能提供了更清晰的市场定位。通过容量租赁(如电网企业或新能源企业租用储能容量)、峰谷套利和辅助服务收益,独立储能项目有望实现正收益。例如,内蒙古和新疆已通过独立储能模式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2. **共享储能模式探索新路径**  

共享储能通过集中建设、灵活调用,可降低新能源企业的初始投资压力。但当前仍面临容量租赁价格下降、出租率低等问题,需政策进一步细化容量补偿机制和市场准入规则。

### 四、**政策与标准体系完善,行业规范化发展**

1. **安全标准与监管趋严**  

2024年多地发生储能安全事故,北京、广东等地已出台地方性安全管理规范,并推动电化学储能管理平台建设。预计2025年将新增更多国家标准(如电池防火、运输规范),推动行业安全技术升级。

2. **政策支持转向市场机制设计**  

例如,国家能源局提出完善现货市场负电价机制、5分钟结算机制等,以体现储能的实时调节价值。此外,绿证与市场化交易协同机制(如差价结算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也将优化储能收益结构。

### 五、**行业洗牌加速,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1. **价格战持续,中小企业面临淘汰**  

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同比下降43%,大量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中小企业退出市场。2025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凭借技术、规模和国际化布局占据主导。

2. **国际化布局成为新增长点**  

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签约规模超150GWh,主要面向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未来,具备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的企业将通过海外市场(如光储一体化项目)拓展增量空间。

### 总结与展望

新型储能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市场化主导、技术驱动、安全规范、头部集中”的特征。尽管强制配储政策退出可能短期抑制装机增速,但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将推动储能从“被动配套”转向“主动盈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有望突破1亿千瓦,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这个回答你认同吗?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 ↓ ↓

(请仔细甄别,此内容由AI生成。)

原标题:企业淘汰!行业洗牌?DeepSeek锐评取消强制配储后新型储能未来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北极星储能网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