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困局:美欧“阵营化”围堵打压带动他国排斥封锁,不断压缩我国锂电企业发展空间(一)美欧加速产业链本土化参与全球竞争,未来将可能对我国锂电产业形成挑战2015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和大规模风光新能源建设等的带动下,我国电池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凭借

首页 > 储能 > 储能电池 > 锂电池 > 评论 > 正文

华夏储说19丨当前我国锂电产业面临三大困局,未来发展仍需坚持创新与国际化双向战略(二)

2024-07-17 08:41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华夏基石 张建功

市场困局:美欧“阵营化”围堵打压带动他国排斥封锁,不断压缩我国锂电企业发展空间

(一)美欧加速产业链本土化参与全球竞争,未来将可能对我国锂电产业形成挑战

2015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和大规模风光新能源建设等的带动下,我国电池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凭借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支撑、持续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高效率的生产和低成本的制造,我国电池企业从追赶日韩到实现超越、领先全球,市场份额持续增长。2013年以来,中国电池行业追赶速度加快,从国内到国际不断夺取日韩两国的市场份额。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705.5GWh,同比增长38.6%。其中中国以高比例占据首位,与韩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3.5%、23.1%和6.4%。与2022年相比,中国上升了3.1个百分点,韩国和日本则分别下降了0.6和0.9个百分点。

按装机量的TOP10榜单上,据高工产研(GGII)数据,中国有6家企业位列其中,且部分企业排位不断上升,TOP5中国企业增至3家。宁德时代继续稳坐全球龙头,瓜分全球三分之一动力电池市场,市占率达到35.9%,超过第2名近20个百分点;比亚迪以16.9%的市占率继2022年进入TOP3后再次上升一位;中创新航亦挤入TOP5行列。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企业合计占了全球一半多的市场(52.8%),日韩企业份额进一步被蚕食,韩国企业LGES、三星SDI、SK ON和日本松下排位一步步下降。大部分市场份额集中在几家头部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全球动力电池TOP10在2019年内实现市场占有率从81%到89%的飞跃后,一直牢牢掌握全球动力市场九成以上的份额,2022年达到93.8%,2023年略有下降为93.7%。

国际市场已转向中韩两强格局,但在美欧海外市场中国与韩日两国仍有一定差距。2023年韩国、中国和日本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份额约为48.7%、32.3%和16.4%。总体上中国制造的电池主要用于国内市场,韩日企业的产能和营收主要在美欧等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方面,中国与韩日两国仍有一定差距。日本仍是电池制造的主要国家,但市场份额已显著下降,TOP10电池企业中目前只有松下一家,排第4位,市占率从2022年的10.1%已降至2023年的10.0%。

电池制造是美欧国家的薄弱环节,正大力扶持参与全球竞争。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动力电池产量仅占全球的7%,在技术商业化方面落后亚洲大约10-20年左右,对外依赖性较强。欧洲国家在动力电池产业方面基础更加薄弱。为此美欧国家已加速动力电池产业链本土化建设,美国计划到2032年本土制造的电动汽车要占到市场份额的67%,欧盟希望到2025年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地,到2030年本土电池满足90%的欧盟市场需求。目前美欧国家正推动一大批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加紧建设,计划于2024-2026年建成投产。按美欧在锂电新能源领域的联合布局,已有多家美国和韩日企业到欧洲布局产线,如全部建成投产,2031年欧洲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G Wh,超过875GWh的预期需求。美欧本土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自主生产能力且正在进一步提升,正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二)美欧打压和围堵“阵营化”演变趋势,将在较大程度上限缩我国锂电发展空间

2024年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上调关税,主要包括半导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关键性矿物等。其中首次针对锂离子电池征收关税:动力电池自2024年起关税由7.50%提升至25%;非动力电池自2026年起关税从7.5%提升至25%。

除地缘政治、中西方阵营对立等意识形态的因素,出于保护本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和控制权,美国和欧洲已多年采取各种措施围堵、封锁和打压我国锂电等新能源产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补贴和投资税收减免围堵和排斥。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IRA),用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低于关键原材料本土采购和电池组件本地制造标准(60%以上)的动力用锂电池从2024年起、储能电池2026年起实施排斥。其“敏感外国实体”(FEOC)规定,更是直接对我国电池企业的产品实施限制和排斥:从2024年开始,美国市场符合税收抵免的电动车不得包含任何由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从2025年开始,符合税收抵免的电动车不得包含任何由 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

FEOC政策的出台,不仅限制了我国电池产品尤其动力电池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也对我国电池企业在美设厂实际产生限制。在这一政策下,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不得不转向韩国和日本电池企业购买电池产品。

欧盟《新电池法》亦采取类似政策,不过关键原材料采购标准低于美国(不低于40%)。

二是通过碳足迹管理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欧盟《新电池法》对来自域外锂电池执行十分严苛的碳足迹追踪和重要原材料回收管理。此外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2026年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对碳排放不达标的产品课以额外的关税。因此许多向欧洲供应零部件和整车出口的企业都将因这一机制受到影响。欧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 “碳关税” 的经济体。

三是提高关税封堵我国锂电新能源的出口。近期拜登政府出台法案将新能源汽车进口税提高为100%、动力电池自2024年起关税由7.50%提升至25%;非动力电池(含储能电池)自2026年起关税从7.5%提升至25%;欧盟在反补贴调查后也出台对新能源汽车17.4-38.1%的临时关税,尽管目前我国正在跟欧盟进行谈判,从保护欧盟本土产业链角度,未来大概率仍然要加征关税。

四是直接的政治干预。近日美国多位众议院议员共同发起一项《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远景能源、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在内的六家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同时希望推动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

五是干预我国企业在海外获取锂矿等关键矿物质资源。加拿大政府直接废止了我国企业与加企业签署的锂矿矿山购买协议。近期玻利维亚“政变”,及近年南美“锂三角”资源国家的政治动荡,有分析指不乏西方政治和资本介入的影子。未来不排除美国对南美及其他地区等重要锂资源国家的拉拢和干预,遏阻我国从海外获取锂资源,力图将我国排斥在全球锂电池产业供应链之外。

六是实施“反规避”调查。美国政府已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建厂出口到美国的新能源“新三样”进行调查,拟加征直接从我国进口产品同样的关税,堵住我国企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漏洞。

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正在试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制造等多个核心环节,对保持领先的中国企业实行全面“封堵”。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美欧虽然存在相互竞争,但却不约而同将中国视为首要目标,极力将中国排除出本地市场。近期召开的G7峰会,针对中国的产能过剩尤其在绿色科技领域的竞争力表达了强烈的关切,并通过联合声明要求中国减少工业品的出口,表明在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已形成“美欧合流”。

美欧围堵与封锁已开始发生“示范效应”,我国锂电产业未来外部环境堪忧。美国的行动直接体现了其政治凌驾于经贸的目的,目标就是要打压中国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欧洲未全面封锁其市场,更多的还是出于保护本地区的产业和企业,为本土产业链发展争取时间。美欧的行动表明,从更长远的角度则是要压制中国新能源等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市场的封锁和控制,让我国高科技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产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全球政治向右转,带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也极大地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继美国、欧盟之后,加拿大、土耳其、巴西先后提高或恢复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的关税;近期传出印尼要对中国商品征收200%的关税,应对中国因“产能过剩”受美欧封锁后对其产品的倾销。在美欧以关税等手段围堵的“示范效应”下,未来不排除还有其他地区和国家尤其与我们不太友好的国家,陆续采取类似对我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实施封锁和围堵。美国近年来大肆宣扬的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已逐步发酵。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再创新高,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6.1%,二季度更是增长7.4%,对美欧等地区和国家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拉大,主要是“新三样”新能源产品,及其他廉价消费品。有评论指出,我国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已引起全球多国对我国所谓“产能过剩”的恐慌与警惕。未来不排除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以保护其本国的产业和企业。我国锂电产业未来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锂电产业链的本土化和供应链的地区化,更逐步向带有政治倾向的“阵营化”演变。美国通过“友岸”政策拉拢西方阵营较“成功”地围堵了我国芯片产业。在锂电新能源产业领域,同样采取“友岸优先”政策收窄我国锂电企业的市场空间。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韩日电池企业进入美国设厂,多家韩日电池公司已宣布在美国扩大产能,到2025年合计规划产能在美国市场的占比可达到78%。从趋势看,美国在电池行业抬升日韩来打压中国的趋势将会增强,这就意味着中美两国企业目前能够采取的技术授权、合资公司等合作方式,今后也有可能无法获得其税收补贴等政策激励。有分析指美国对我国电池关税提高到25%实际影响不大,因为单纯对比中美两国企业的电池制造成本差距在数倍以上;但我国企业目前与韩日企业电池的成本差距只有20%左右,韩日企业在美大规模布局的产能将陆续在2024-2026年间投产,届时在美国市场我国企业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欧洲市场,无论是欧盟还是欧洲车企,都对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快速发展和出口感到紧张和焦虑。欧盟在2017年就提醒欧洲将面临的巨大风险是不可逆转地依赖进口电池。因此,今后不排除欧盟在碳足迹管理、电池回收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碳壁垒,或在知识产权、政策、关税、市场以及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等方面设定新的标准,甚至是将经贸议题政治化。这些都将使中国电池企业面对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不利的竞争地位。美欧作为中短期内最重要的两大市场,中国企业拓展美欧市场是必选项,但市场空间与合作方式将持续变窄;与此同时为满足要求和标准而付出的合规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同时,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就下一代电池研发展开紧密的跨国投资与研发合作,今后不排除在下一代电池研发上组建类似“芯片四方联盟”这样的机制,将中国排除在外。

此外,美欧国家在锂电池所需关键矿产上日益密切的协作关系和俱乐部式的合作方式,也使矿产资源博弈走向“阵营化”。美国与澳大利亚、挪威等建立双边对话机制,联合日本、欧盟开展矿产供应链安全合作。欧盟已与加拿大、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阿根廷、智利、刚果(金)、赞比亚建立了原材料战略伙伴关系。据有关信息,2022年联合国大会期间,美欧日韩组建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成员国,还与阿根廷、巴西、智利、刚果(金)、印尼、蒙古、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菲律宾、坦桑尼亚、赞比亚等资源富裕国举行部长级会议,拟扩大关键矿产获取来源。这些关键矿产方面的多国联合,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因此,在市场、研发和关键矿产等电池全产业链上,发达国家正试图构建“阵营内部优先”的跨国合作新逻辑,中国锂电企业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将在诸多荆棘和坎坷中前行。

(三)美欧围堵为韩日电池企业提供新发展机会,全球锂电产业格局很可能发生一定改变

另一方面,美欧政府也正在用政策大力推进电池供应链和产业链建设,未来我国电池企业的全球份额将受韩日企业的较大冲击。在政策和市场的强力驱动下,欧美正在兴起新一轮电池投资浪潮,韩日企业在美国“友岸”政策拉拢下与美国车企等合作在美欧大规模布局产能,美欧联合共同构建锂电产业链和供应链。据有关统计,自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已宣布在北美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电池;特斯拉、Northvolt、LG化学、QuantumScape、Italvolt、SKI、三星SDI等13家企业,到2025年、2030年在欧洲电池产能布局将分别达387.3GW、971.3GW。

中、美、欧市场是全球动力电池竞争的核心区域,2023年全球注册电动汽车总量约为1407万辆,其中,中国、欧洲和北美市场分别为841万辆、313万辆和166万辆,三大市场总和占全球总量达到93.8%,美欧市场占比为34%。2023年中国锂电池出口额为650亿美元,其中向欧洲出口占比为39%,向美国出口占比为21%,是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第一大国,美欧两大市场占我国电池出口总额达到60%。由于美欧日韩联合对中国电池供应链的排斥,预计随着2025年之后韩日在美欧的工厂逐步投产,其在美欧市场的份额将继续增加;同时,欧盟已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一旦决定加征关税,将影响到中国电池企业出口,并使韩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中国虽然能通过技术授权、低价竞争等方式继续在美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中短期内很难与韩日两国竞争;在欧盟市场,也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和各种合规限制。未来全球锂电池的市场格局,很可能发生较大的改变。

近日,传出韩国电池企业SK ON陷入经营危机,LG新能源、三星SDI营收和利润也大幅下滑,SK ON 2023年合并营业亏损5818亿韩元,今年一季度亏损3315亿韩元,为缓解SK On的财务危机,SK集团考虑出售旗下隔膜子公司SKIET经营权,以重组电池业务;LG新能源二季度营收同比也下滑30%,利润大跌58%,若不计入其在美获得的税收地面,实际亏损2525亿韩元(约合13.3亿人民币);三星SDI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9%,已连续10个季度亏损,净债务同期增长4倍多。有分析指,三大韩国电池巨头业绩大幅下滑并陆续陷入经营困境,主要归咎于欧美市场需求放缓,使其前期受美国IRA法案鼓舞在美大举建厂布局产能,未能达到预期其过度的投资反而成了包袱。近年来,美国《两党基础设法案》及IRA法案雄心勃勃规划的新能源汽车及锂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严重受挫,欧洲振兴电池产业的计划也未达到预期,加之美国特朗普右翼势力重新兴起,欧洲多国政治右转,美欧国家集体出现放缓新能源转型的迹象,部分汽车制造厂重新转向油电混合或其他减排技术。

尽管如此,但全球减排和新能源转型的大势不可逆转,美欧西方国家从市场上对我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实施封锁和围堵下,韩日电池企业假以时日走出困境,在美欧市场仍将占据其阵营的同盟优势,对我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企业仍是重要的挑战者。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华夏基石 张建功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