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来,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已走过十年。遵循“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广泛开展了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同时,保障了国内能源的安全稳定供给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评论 > 正文

立足现有能源合作网络 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丨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蝶变

2024-06-28 15:23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 林伯强 黄辉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来,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已走过十年。遵循“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广泛开展了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同时,保障了国内能源的安全稳定供给。着眼未来,中国应立足能源国际合作取得的现有成果,厘清能源合作过程中的不足与挑战,明确国际合作在新型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定位与作用,以构筑更加开放而稳定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林伯强 黄辉)

十年能源国际合作成果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布局下,中国积极开展能源贸易和投资合作,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能源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等国积极开展煤炭贸易,保障国内煤炭的稳定供应和促进用煤企业成本优化。中国投资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陆续投产使用,有效缓解了中国多个省份和地区油气供应的紧张局面,带动了缅甸的当地经济发展,也深化了与俄罗斯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已形成了稳定的海上油气运输通道,在中东、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的超过28个国家建立了贸易营销网络,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保障了国内油气需求。

在清洁能源方面,中国在近十年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果。风电、光伏行业突破了核心技术瓶颈,并增强了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和光伏产品出口国之一。目前,中国已在风电和光伏领域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不断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对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不断提高,并在菲律宾、巴西、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电力能源网络,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交流合作机制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体系。十年间,中国先后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中国—东盟、中国—阿盟等多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展了一系列海上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课题研究。同时,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中国与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机制建设、项目研究等方面也持续开展了诸多务实合作。中美、中欧之间在过去就建立了中美能源政策对话、中欧能源对话等交流机制,尽管近年来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依然能够持续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能源领域的交流,在分歧中求同存异。2023年11月,中美发布《阳光之乡声明》,在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重启中美能效论坛、重启双边能源政策和战略对话等重要事项上达成共识。中德的能源转型研究项目、中丹的《加强中丹清洁能源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等都是国际合作的典范。另外,尽管一些国家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暂时停滞,但地方政府、企业、能源与环保组织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依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保持了能源合作的延续性,例如江苏与加州、广州与洛杉矶的能源交流合作活动,以及民间开展的一些能源企业合作论坛、清洁能源发展的国际会议等。

能源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体来说,在能源国际合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受地缘政治和国际能源市场不完全竞争影响,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渠道仍存在安全风险。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提高油气进口渠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目前,中国油气进口极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重要航道,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三国进口的石油占比近45%,从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三国进口的天然气占比近60%。在国际局势愈发复杂的大背景下,集中化分布的进口渠道存在安全风险。其次,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贸易形势,国内相关企业陷入价格战“泥潭”,出现过度竞争、价格与成本倒挂等问题。近年来,除了反倾销与反规避、关税提高等传统贸易壁垒外,“碳排放足迹”“禁止强迫劳动”等新式贸易壁垒在不断增加,极大影响了产品的出口,中国还被一些国家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制造业经历产业周期导致的激烈竞争,形成了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全球竞争力显著优势,可以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提供物美价廉的技术和装备。然而,在出口增长可能受地缘政治影响的背景下,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是风电光伏行业在下一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最后,受合作国家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度和稳定性影响,能源项目投资或技术服务输出存在一定的国别风险。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能源投资建设的主要地区,大都是中低收入、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一些国家存在政权更迭、经济波动等风险,配套的营商环境和市场机制也都不完善,如何助力合作国家的机制完善并有效防范项目经济风险,也是下一步能源国际合作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回顾过往十年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征程,能源国际合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能源国际合作,中国有效利用了国际资源,提高了国内能源安全水平,促进了合作双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做出了贡献。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能源国际合作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一,能源国际合作可以是推动煤炭转型的外部助力。煤电系统是中国能源系统转型的“压舱石”,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电力供给安全。在新型能源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煤电的灵活性改造是重要环节,通过能源国际技术合作有助于加快完成煤炭灵活性改造和清洁化转型;第二,能源国际合作是保障国内油气供给的关键抓手。受限于资源禀赋,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油气资源供给主要依靠海外进口。通过全面开放的能源国际合作,中国与油气资源优势国家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缓解国内油气供应问题,支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第三,能源国际合作是提高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产品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新名片。中国不断深化清洁能源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积极参与能源国际标准制定,在风电、光伏、储能、电网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贡献力量。

未来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方向

下一阶段,中国需要立足现有能源合作网络,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强化能源安全体系建设。

第一,以能源安全为立足点,分类开展多元化合作。完善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机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安全共赢发展。深化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保持中俄油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稳定运营,稳定国内油气供应基本盘。积极探索巴基斯坦瓜尔达港、泰国克拉运河发展潜力,缓解对单一航线的深度依赖,以规避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深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对话机制,坚守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在清洁能源、能效等保障能源安全技术研发应用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继续开展务实合作。

第二,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拓展国际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发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加快从产品贸易向提供更多价值的服务方案转变,赋能全球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积极探索“一带一路”沿线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区域的新能源产品市场,完善清洁能源投资政策和海外能源投资标准,立足优势技术和产品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开展全方位、多种类的新能源产品贸易、能源服务和产业投资合作。在带动东道国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助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主动应对欧美国家的投资与贸易壁垒,积极参与绿电绿证、碳足迹等国际标准制定与互认,促进新能源产业链的自由投资与贸易。进一步拓宽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范围和模式,优化新能源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的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联合开拓第三方市场。

第三,以共商共享为原则,完善多元化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政府间政策交流与合作意向沟通,积极参与能源转型、气候变化谈判,进一步发挥现有政府间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加强合作规划的顶层设计,营造透明和稳定的市场环境,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向地方政府层面延展,国内外一些城市和地区在能源禀赋和转型路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可以通过“结对子”的形式为能源国际合作提供更具象的框架和机会。推广和深化诸如江苏与美国加州、四川泸州市与哥伦比亚锡巴特市等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模式,通过合作备忘录、研讨会、能力建设和试点示范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城市之间开展更加务实的绿色能源发展、气候环境、极端天气下能源保障等方面合作。除政府间合作外,鼓励在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等话题上开展更多的非政府间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企业合作、学术研究和研讨等国际交往活动,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分享能源转型、市场建设等多方面的经验和建议,促进项目落地,为能源国际合作提供助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